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8 19: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题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
A. 抗日救国军 B. 抗日义勇军  C. 八路军  D. 新四军
2.毛泽东同志指出:这场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它标志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它是指
A. 五四爱国运动B.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C. 一二·九运动D. 新文化运动
3.某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有关“西安事变”的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资料,其中错误的是( )
A. 时间:1936年12月12日B. 发起人:张学良、杨虎城
C. 目的:要求汪精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 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1937年呐,日本鬼子进了中原,先打开了卢沟桥,后进了山海关”,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小兵张嘎》的主题歌词,请问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B. 八一三事C. 西安事变D. 七七事变
5.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B. 百团大战C. 平型关大捷D. 淞沪会战
6.毛泽东曾提笔写道:“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抗日战争期间,在“彭大将军”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A. 台儿庄战役B. 百团大战C. 平型关大捷D. 渡江战役
7.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B. 八七会议C. 瓦窑堡会议D. 中共七大
8.2015年9月3日,全国将放假一天。这个“假日”更多的是一种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在( )
①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9.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此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弥天大勇”的精神
B. 此事件中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
C. 此事件发生于山城重庆
D. 此事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歌颂的是哪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
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
11.《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它出现的背景是( )
A. 七七事变B. 柳条湖事件C. 九一八事变D. 八一三事变
12.“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青年学生掀起了(  )
A. 五四运动B. “华北自治运动”C. 九一八事变D. 一二·九运动
13.2016年1月,电视剧《少帅》在央视热播。该剧的重要剧情是少帅张学良与杨虎城策划了什么历史事件,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
A. 东北易帜B. 西安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七七事变
14.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
A. 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B. 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C. 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 电影《甲午风云》
15.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B. 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 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
D. 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6.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毙伤俘日伪军达4万多人的战役是( )
A. 平型关大捷B. 百团大战C. 淞沪会战D. 徐州会战
17.这是一次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的大会。这次大会是( )
A. 中共一大B. 遵义会议C. 中共七大D. 中共八大
18.下图为1944年9月中美两国士兵展示所缴获的日军旗帜。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有助于说明(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B. 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日军攻势
C.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D. 抗战取得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9.“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一历史事件促成了( )
A.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全面抗战正式开始D. 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日战争
20.一位网友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一帖,又一次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往事,帖子一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半个月,就引来了百万浏览量,许多网友纷纷声援,希望接英雄遗骸回家。结合材料,根据所学,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民党军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值得后人去纪念
②在此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③此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④此会战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而共产党的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守土之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学良、杨虎城叩文(十二日)
(1)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蒋介石对日态度如何?
(2)从材料二中看出材料一中蒋介石的做法带来了什么后果?张学良、杨虎城何时何地发表该文?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4)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政客一方面表示希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在进行有悖于国家关系正常化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否认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而这是不为世人所容许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受害者┅┅德国应该承担起永恒的责任。这种反思必须一代一代保留下去。”
——2013年1月2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讲话
材料四:2013年2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发表演讲称,历史和国际法均可证明“尖阁列岛”(即钓鱼岛)是日本领土┅┅4月23日他在日本媒体上表示多名内阁成员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的。
(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谁?
(2)材料一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什么历史事件?日军在当地共杀害了多少中国人?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日本怎样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3.中国正面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格“看”战役]

(1)表格中战役的名称是什么?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电讯“显”战役]
寇酋松浦中将率一〇六师团全部……犯我……万家岭……此役为本线空前恶战,亦为空前胜利。
(2)该电讯中赞扬的战役发生于哪次会战之中?该战役能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析”战役]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民党军队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甚至战略反攻阶段最大的胜利——湘西会战都无法与之相比。
(3)材料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次会战的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4.材料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威胁着敌人的后方。1938年底开始,日本侵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
材料二下表反映的是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某次重大战役的战绩。

材料三“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二,请你判断这是哪一次重要战役?你知道这一战役名称的由来吗?
(2)材料三中毛泽东赞颂的“彭大将军”是材料二战役的指挥者,他是谁?他在八路军中担任哪一要职?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中共“七大”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请回答:
(1)上述内容是中共几大制定的政治路线?
(2)“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标志是什么?
(3)在制定此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什么报告?
(4)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八路军、新四军是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后组建的,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开展对日作战,所以答案选B。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故C符合题意;ABD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目的: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故选C。
4.【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所以答案选D。
5.【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李宗仁,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可见这件事和李宗仁抗战有关。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38年春,在山东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其他三个选项的战役不是李宗仁领导的。所以答案选A。
6.【答案】B
【解析】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所以答案选B。
7.【答案】D
【解析】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故选D。
8.【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在: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此题选择答案D。
9.【答案】D
【解析】图片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前在延安的合影,故D不正确。
10.【答案】D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百万雄师过大江”,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为渡江战役,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松花江”可知这是指的东北地区,跟东北地区有关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故选C。
1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种严峻的社会形势使青年学生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为此掀起了一二?九运动,故本题选D。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华北自治运动”是1935年下半年,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策动的,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线是柳条湖事件,因此ABC三项都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3.【答案】B
【解析】因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策划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B
【解析】全国性抗战是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开始的,应该是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16.【答案】B
【解析】题干中“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推断出题干中的战役是百团大战,故选B。
17.【答案】C
【解析】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18.【答案】C
【解析】通过中美两国士兵展示所缴获的日军旗帜,我们可判断出日本是中美两国共同的敌人,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的是国共两党建立的统一战线,A、B、D所述都与题干无关,所以答案是C。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由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是1928年;选项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是1937年七七事变;选项D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日战争,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在淞沪会战中,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牺牲的八百壮士表明国民党军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值得后人去纪念。故①认识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故③认识正确;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故②认识不正确;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④认识不正确。①③符合题意,故选D。
21.【答案】(1)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2)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1936年12月在西安发表。
(3)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4)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时间“九一八”和地点“北大营”可以判定该事件为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2)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张学良、杨虎城是在1936年12月的西安发表的文章。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杨虎城是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2.【答案】(1)鉴真。
(2)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日本应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的道路,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解析】(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鉴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2)材料一两幅图片分别反映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之后,在长达六个星期内,共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
(4)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如何,将影响到日本同亚洲的邻国的关系是否和谐,日本应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的道路,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3.【答案】(1)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采取了正确战略战术)
(3)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意义: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不屈的抗战。(合理即可)
【解析】(1)1938年,发生在台儿庄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电讯中的万家岭战役是武汉会战后期的战役;根据所学可知,万家岭战役胜利的原因是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即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两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材料展示的都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抗战的史实,所以主题可以是不屈的抗战或正面战场的抗战。
24.【答案】(1)百团大战;八路军在此战役中先后出动了100多个团,所以称为“百团大战”。
(2)彭德怀;八路军的副总指挥。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破坏交通线2000多米可知,这是百团大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八路军在此战役中先后出动了100多个团,所以称为“百团大战”;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彭德怀担任八路军的副总指挥。
25.【答案】(1)中共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
(2)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论联合政府》。
(4)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打败日本侵略者”指的是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