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江苏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8 23: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三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题
年份 题号
设分 考查方向 考点 题型 考查能力 难度 素养要求
2017 2 3 分 修辞:比喻 考点 1 选择题 表达应用 易
2016 2 3 分 修辞:借代 考点 1 选择题 表达应用 易
2015 3 3 分 修辞:比拟 考点 1 选择题 表达应用 易
①语言建构与运用
②结合语境辨析、比较、
运用修辞的能力
③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美感体验
④以语言材料为媒介拓
展文化视野
总计 平均分值 占比 考频
考点 1 3 分 2% 3 题 / 3 套
考点 2 / / /
考点 1: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点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1.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02 题型难度
以选择题形式呈现?侧重考查修辞的“识
别”?难度不大?
03 考频赋分
1.修辞辨析题在 2014—2017 年均以选择题
形式考查?分值为 3 分?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近五年都没有直
接设题?而是渗透在其他考点中间接
考查?
04 命题规律
1.修辞考查范围不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
七种常见修辞?侧重考查对修辞手法的
识别、判断?基本都是要求选出“没有使
用某种手法”的一项?
2.在选项设置上?往往结合其他修辞进行
考查?尤其会在容易混淆的修辞上设置
干扰?如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借代等?
05 核心素养
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侧重考查学生在具
体语言环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修辞的能力?
06 命题趋势
1.材料选择或立足文化传承?以诗句、熟语
形式呈现?或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在真
实的语言情境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
文化传承、理解能力?
2.修辞的组合考查及语言表达与运用考点
的综合考查是今后命题的主要方向?复
习备考中需引起关注?
最新真题示例
专题三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1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31
清单一 常见的修辞手法
    准确辨认?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
偶、排比、反复七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
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
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但甲乙之间必须有
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
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
“像、似、仿佛、犹如”等比喻词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
像稳稳矗立着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
比喻词?常用“是”“成了” “变成”等词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
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
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
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
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事物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
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
写? 其形式特点是:事物 “人化”?或人 “物化”?或甲物 “乙
物化”?
(1)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
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
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涸了?看着有无
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
(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事物(甲事物)当彼事物
(乙事物)来描写?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
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2)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 如:
“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
烦闷?这里却赋予“秋雨”欢快的动作和情感?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
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
“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
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描写本体?重点在“拟” (即
“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
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即“比方”)?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
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
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出
现可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
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
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与
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被代替的事物叫“本
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1)常见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
的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2)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
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有时需要在上下
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我家兄妹很
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
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易
造成歧义? 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
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
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 如“诸葛亮”等做借体?常用
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做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同: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
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异: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
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比喻
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
“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
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
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
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比喻
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
××”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4.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在客观实事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
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的“言过其实”的描述?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要给人以真实感?
(1)种类
①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
说?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
处说?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
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
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
灰? (王实甫?长亭送别?)
(2)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 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
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平原上整天都
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
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耕地? 自相矛盾? 又如:“她
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
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
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摇摆不定? 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
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 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
修辞手法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科学类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5.对偶
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
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对
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协调?
现代诗文中对对偶的要求较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
近、音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对偶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划分?
(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
关的关系?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
居?(其一)]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矛盾对立关系?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
关系? 也叫“流水对”?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
入? 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
人落后?
(3)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
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
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同或相
似、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
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
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组合而成?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
内容、加重感情?
从结构上分?排比可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他
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
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
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 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
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
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 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
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
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
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
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对偶
由两个短语或句子构成?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
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可表达
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7.反复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
种修辞手法叫反复? 例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
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 (李瑛
?一月的哀思?)四次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
限崇敬之情?
种类
①接连反复?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 例如:好个“友邦人士”! 日本帝国主义的兵
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
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
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
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三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3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①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
语或句子构成的?而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部分反复即可构成?
②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
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例如:
a.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
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
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
的女人和孩子? (排比)
b.有一组漫画中画着这样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
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有人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
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
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 (反复)
清单二 对联仿写的注意点
    1.字数相等
虽说对联的篇幅可长可短?但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 请看
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
我?”很明显?上下联字数相等?都是 11 字?
2.词性相同
上下联对应位置词语的词性要一致? 不仅要实词对实词、
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
容词、数词对数词? 比如:“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千佛寺?一篙二橹
三人摇过四平桥?”很显然?“万、千、百”和“一、二、三”是数词对
数词?“造成”和“摇过”是动词对动词?“砖、瓦、工”和“篙、橹、
人”、“千佛寺”和“四平桥”都是名词对名词?
3.结构相称
要想对仗工整?除了注意字数、词性的要求外?还要注意上
下联的结构对称? 具体来说?就是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
谓对主谓、并列对并列? 比如:“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
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显然?“花甲重逢”和“古稀双庆”是主谓
对主谓?“三七岁月”和“一度春秋”是偏正对偏正?“增加三七岁
月”和“更多一度春秋”是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应
这是指上下联不仅意义要相关联?而且所涉及的事物也要
相对或相关? 常见的是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花木
类对花木类、禽兽类对禽兽类、节令类对节令类、数目类对数目
类等? 比如:“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武关?高祖
是刘?”稍稍推敲?不难发现“青牛”和“白蛇”是禽兽类对禽兽
类?“函谷”和“武关”是地理类对地理类?“老子”和“高祖”是人
物类对人物类? 此外?上下联中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比如
“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有问题?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
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 如“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此对联
的上下联意思就有些重复?
清单三 句式的变换
    句式变换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
由一种句式换成另一种句式? 如: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句
子重组等? 备考时需要了解句式的概念及各自的特点?
句  式 概  念 特  点
长句与
短句
长句即用词(修饰语)较多、结
构(并列等)较复杂的句子?
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
确细致?
短句是指用词少、结构简单的
句子?
简洁明快?表意灵活?节
奏感强?
整句与
散句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
整齐的一组句子? 多为对偶
句、排比句、反复句?
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起
到强调语气、加强语势
的作用?
散句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
一组句子?
活泼自然?富有变化?无单
调、呆板之感?
单句与
复句
单句一般是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的句子?
表意简洁?指向明确?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
句组成的句子? 分句之间意义
上紧密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
表意复杂?从不同层面
或角度阐释同一内容?
主动句与
被动句
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实施者的
句子叫主动句?
谓语动词没有限制?语
气更为直接、简洁?
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的
句子叫被动句?
谓语动词表示“遭受”义?
使用的范围相对较窄?
肯定句与
否定句
肯定句是指运用肯定的语气、句
式来表达?对事物做出判断的
句子?
语气较为强烈?更加直
截了当、果断?
否定句是指运用否定的语气、句
式来表达?对事物做出判断的
句子?
语气较弱?更显得委婉、
平和?
陈述句与
反问句
陈述句是用来陈述一件事情或者
说话者的看法的句子?
有肯定的陈述?有否定的
陈述? 思想表达鲜明?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
肯定的观点的句子?
反问句比一般的陈述句
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
们的思考?
形象句与
平实句
形象句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
有文采?有意蕴?
平实句不借助任何的修饰性语
言?直白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思?
平易质朴?直白晓畅?
    句式变换?要特别注意句子重组? 所谓“重组”?是指根据题
目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变换陈述对象?将句子结构打
乱?重新组合? 解答此类试题要特别注意分析原句的意义层次?
从而理出合理的表达思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34
考点 1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解题策略]
分析
角度
类型
主要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与其他选项运用的
修辞手法是否同类?
特征
看修辞的运用是否符合该修辞的相关特征?如比
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等?
效果
看修辞的运用与语意是否匹配?修辞的作用与表
达目的是否吻合?
答题
思路
据题干?明类型→据语境?找特征→用排除?定选项?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 或
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 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
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
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
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
流转腾挪来自空旷又归于虚无?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
间的灵气?
解析  比喻是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
境?又叫打比方?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
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比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
词)? 需格外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应有相似相近之处?
B 项虽有“像”字?但无比喻手法?
答案  B
两步骤选准答案
步骤一?审准题?
认真审题?先明确是判断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还是判断
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还是要求判断与题干中所给语句
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的选项是否相同?然后再做出判断?
步骤二?抓准信息?
要能细致地分析语境?敏感地抓住所给素材的关键信息?
进而判断所给的材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D.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答案  A  A.“红巾翠袖”?女子的装饰?代指美人? B.“碧
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受恩宠的人?他们春风
得意?平步青云? C.“明镜”比喻平静的水面? D.“书”“道”是
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成”“是”为比喻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 2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一、选用句式
“选用句式”指的是根据语境和表意的需要使用恰当的句
式? 就句式而言?本无孰优孰劣的问题?选用句式的关键在于适
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
选用合适的句式?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要求从几个句
式中挑选一个合适的句式?以使上下文连贯?也可以以主观题的
形式考查?要求采用某个特定的句式?表达特定的意思?
[解题策略]
分析
角度
句式结构 要做到句式相同?结构一致?
陈述对象
句子之间或复句的分句之间密切相关?上下句陈
述对象保持一致?
情调氛围
语段常有自己的风格?形成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或
冷落萧条?或闲适畅快?或悲戚伤感? 色彩有亮
丽、黯淡之分?气氛有热烈、凄凉之别?感情或悲或
喜?态度或褒或贬?
照应转换 要注意前后文间的照应转换?
前后音节
通晓句意的前提下?注意句子的形式美?尽量选用
对偶句、排比句?上下句平仄相应?尾字押韵?
答题
思路
句式结构对称整齐→陈述对象保持一致→情调氛围和谐融
洽→照应转换自然妥帖→前后音节和谐呼应?
    从选用句式角度看?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    )
自古以来?我国就注重酒的品牌名字? 名人雅士饮酒放歌?
醉酒作诗?    ①    ? 如以产地命名的贵州茅台酒、泸州老窖
等?以原料命名的五粮液、青稞酒等?以产地的名胜古迹命名的
黄鹤楼酒、孔府家酒等? 也有用人名命名的杜康酒、华佗酒等?
以情感表达命名的红双喜酒、好日子酒等?     ②    ?
A.①有了浓郁厚重的酒文化?因此形成一套给酒命名的方
法  ②这些酒名或俗或雅?都有自己的合理解释
B.①有了浓郁厚重的酒文化?因此形成一套给酒命名的方
法  ②这些酒名都有自己的合理解释?或俗或雅
C.①因此有了浓郁厚重的酒文化?并形成一套给酒命名的
方法  ②这些酒名都有自己的合理解释?或俗或雅
D.①因此有了浓郁厚重的酒文化?并形成一套给酒命名的
方法  ②这些酒名或俗或雅?都有自己的合理解释
解析  第①空?填入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名人雅士饮酒
放歌?醉酒作诗”构成因果关系?填“因此有了浓郁厚重的酒文
化?并形成一套给酒命名的方法”更恰当? 第②空?总结前文?这
些酒无论“雅”“俗”?都有其合理性?填“这些酒名或俗或雅?都
有自己的合理解释”更恰当?
答案  D
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当然知道?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三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5 
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
麦穗和赶车谣?
A.我会失望于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会失望于故乡拥挤不堪
的车厢?会失望于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
B.我会失望于故乡墟场的浮粪四溢?会失望于故乡车厢的拥挤
不堪?会失望于故乡雨季的阴沉连日
C.我会对故乡墟场的浮粪四溢失望?会对故乡车厢的拥挤不堪
失望?会对故乡雨季的阴沉连日失望
D.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
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答案  D  “失望于????????”的句式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故排除 A、B 两项? “失望”所针对的应是具有某种特点的事
物?而不是某事物的某特点?故排除 C 项?
    二、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这类题一般是要求仿照示例写句子?往往涉及语
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
[解题策略]
分析
角度
修辞
修辞“依葫芦画瓢”?仿写题基本上都要求运用恰
当的修辞?
结构
结构“循规蹈矩”?不仅要注意修辞手法的高度统
一?还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仿写出来
的句子一定要与提供的例句结构相同?
内容
内容“前后兼顾”?仿写时不仅要注意修辞、照应句
式?还得注意句子内部逻辑关系?
答题
思路
第一?审题?
审主旨:内容、感情?
审题干:显性(具体)等要求?
审例句:隐性(内部结构、修辞)等要求?
第二?组句?
一定:确定仿写的对象及框架?
二仿:领会意旨?遣词仿写?
三连:把以上内容连贯成与原文主旨一致的话?
第三?验证?
一看是否有语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等)?
二看是否和原文内容、句式、修辞一致?
三看能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
    下列诗句中?填入所给?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一诗横
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          ?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A.疏柳映新塘 B.潮平路带沙
C.花开水上槎 D.胡霜拂剑花
解析  根据律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和每一联的末字必
须押韵的要求?可排除 A、B、D 三项?
答案  C
2.在下面这首七律的括号处填一句诗?最贴切的一项是 (    )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答案  B  律诗讲究对仗? 第四句“一船”是数量词?而“二
月”是名词?“三千”是数词?不对仗?可排除 C、D 两项? A 项中
“香易散”与“欲腾空”不对仗?故选 B 项?
    三、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就是能根据一定的要求?将所提供的句子准确地
改成适应语境要求的句子? 变换句式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服
从表达效果的需要?二是不可改变句子的原意?
[解题策略]
分析
角度
做题方向 认真审视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原句特点
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分句
间的关系等?为变换句式打下基础?
原句句式
依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相应地改变原
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的结构? 如主动句与被动句
的变换?就得将主动者与被动者的位置互换?表主
动与被动关系的介词“把” “被”互换? 再如长句
换短句?最基本的就是使长句附加成分“消肿”?其
方法有以下几点:可以把长句附加语独立出来?单
独成句?也可以利用复指来排列?重新组句?有时
还可以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或关联词语?有时还
可以重复某些词语或添加代词使前后呼应?
答题
思路
明确方向→分析原句特点→改变原句句式→改后检查?
3.下列各句变换句式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
A.原句:要把文字工具熟练地掌握起来是很困难的?
变换句:要把文字工具熟练地掌握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B.原句:不能说这件事没有成功的希望?
变换句:怎么能说这件事没有成功的希望呢?
C.原句:这东西价钱便宜?质量也不错?
变换句:这东西价钱不贵?质量太好了?
D.原句:这个秘密终于被我发现了?
变换句:我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答案  C  “质量也不错”与“质量太好了”语义程度不同?
其他几组原句和变换句句式不同?意思没有发生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