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江苏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8 23: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题
年份 题号
设分
考查内容
题材 考点
题型 考查能力 难度 素养要求
2015
12 4 分
13 4 分
14 6 分
15 6 分
对传统文化生活的认同
考点 4 简答题 分析综合 中
考点 2 简答题 理解 中
考点 5 简答题 分析综合 难
考点 6 简答题 探究 难
①对“文学性”语言的理
解能力
②分析、归纳、概括的思
维能力
③基于理解和感悟的审
美鉴赏
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包
容与传承
总计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平均分值 / 4 分 / 4 分 6 分 6 分
占比 / 3% / 3% 4% 4%
考频 / 1 题 / 1 套 / 1 题 / 1 套 1 题 / 1 套 1 题 / 1 套
考点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 2: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  考点 3:欣赏作品形象  考点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 5: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 6:探究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核心考点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
3.欣赏作品形象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6.探究
02 考频赋分
1.江苏自 2008 年执行新高考方案以来?散
文只考过三次?近五年只考查过一次?题
量和分值跟小说相当?
2.2019 年江苏高考题未考查散文?但?考试
说明?上明确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约 3
题?共 15 分?
03 命题规律
1.在考点设置上?文体特征指向明显?重点
围绕理解词句含意、归纳内容要点、鉴赏
散文技巧和探究评价设题?难度系数超
过小说?
2.选材紧扣时代脉搏?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体现“立德树人”?
04 核心素养
立足考查核心素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
基础?立足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审美鉴赏
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05 命题趋势
江苏卷整卷考查方向与要求逐步趋同于课
标全国 I 卷?与之对应的是散文阅读考查
的题量、分值、题型都会出现相应变化?
06 备考建议
1.近五年?散文阅读考查逐步在江苏淡出?
但仍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备选文
体?复习时要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
的共性要求上着力?
2.散文类型多?分类标准也不统一? 根据
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四类:
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
文? 每类散文都有各自的表征?复习时
要注意总结归纳?
136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25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
写了什么? 要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形
式———文章是怎么写的? 阅读时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
的行文思路?
清单一 散文的分类
    所谓“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精致而优雅? 或生动有趣?
或发人深省? 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四类:叙事
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文?




(1)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2)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
性格特征进行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
面貌?




多以描绘景物为主?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
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
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
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
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
似?它因其深邃性和与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
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的审美效果?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对具体事
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
是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
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被赋予了深刻的社
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
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清单二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最为自由、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
文学样式?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散”主要是说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
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
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
化? 而“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
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
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散文
的“形”
结构层次 线  索
①相承:包括承接
关系和递进关系?
通常有由叙事到
议论或抒情、由写
景到议论或抒情、
层进式等?
②相并:包括并列
关系和对照关系?
通常有并列式、对
比式等?
③相属:包括总分
关 系 或 分 总 关
系等?
①横贯式:或以情感为线索?多见于抒
情散文或怀人叙事散文?或以事理为
线索?多见于以事明理的哲理散文?或
以物件为线索?多见于托物言志、寄情
于景的抒情散文?
②纵贯式:以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自
然顺序或进程为线索?深层次组织材
料? 最常见的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
也有以空间转移为线索的?写景类散
文多属此类? 还有以情节为线索的?
多为叙事散文?
③交错式:指上述两种类型的综合运
用? 在一些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中
常见?
散文的
“神”
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是散文的灵魂之所在?是作者的
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具体呈现? 概括散文的主题?首
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的
内容加以阐发?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其次要重点关注
散文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部分往往会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或巧妙引入?含蓄有味? 结尾部分常常是巧妙点题?深化主
旨?或以景结篇?意境深远? 总之?散文主题的概括要从作
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情
感、写作意图等?
清单三 散文的常见手法
常见手法 阐  说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
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
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
“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
指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
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
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
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
后扬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
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托物
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了
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
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富于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
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
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使情与
景互相感应、交融、依托?从而创造出一种物我一体的
艺术境界?
虚实
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
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
主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137 
续表
常见手法 阐  说




动静
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使文章灵
动多变?富于诗意?充满美感?
以小
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为
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
联想?更有震撼力?
渲染
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
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
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联想、
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
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
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清单四 散文的选材与语言风格
选  材 语言风格
散文的选材?小至生活细节?大
至历史事件?只要是能让自己有
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所感触即
可? 普通的琐事?只要凭着敏锐
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深厚的情
感?深沉的思索?就能产生自己
的感悟?
(1)选取琐屑的生活事件———以
小见大?言近旨远?
(2)选取亲身经历的事件———真
实可信?亲切感人?
(3)从历史故事与书籍描写中选
材———对照现实?相映成趣?
(4)从神话、传奇、民间传说中选
材———浪漫想象?瑰丽奇特?
散文素有“美文” 之称?它除了
有精彩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
还有优美凝练的语言? 所谓“优
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
丽(或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
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
声?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
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
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
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
前?写情沁人心脾? 就其风格而
言?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
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
默、深刻等?
????
????
????
????
????
????
????
????
????
????
????
????
????
????
????
????
????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27
考点 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行文思路(或结构)
常见题型 解题思路 答题格式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写作
思路? (或:除了以????????
为思路安排文章结构
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
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
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
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
来写? 这些画面是如何
组织到一起的?
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
方面?
④本文为什么从 × ×写
起? ( 本 文 为 什 么 先
写××?后写××?)
①先整体把握文章?明确散文
分类(叙事、抒情、说理等)?
②关注标题?明确文章主要
内容?
③理清思路:从“捕捉”线索
(散文线索或为人物?或为
事物、时间、地点、物品?或为
情感)入手理清思路?从概
括段意、划分层次入手理清
思路(分析段内表达方式?
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
系?归纳句意?找出中心句、
过渡句等?理清层次关系)?
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
手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
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虚
实、扬抑等技巧运用中)?
①文章
由?????????写
到?????????接
着写?????????
最 后 写
了?????????从
而揭示了
文章????????
的主旨?
②本文的明
线是?????????
暗线是?????????
如 2015 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 14 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
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文本见 P304)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把握能力? 把握文章的线索不外从
这几方面下手:时空连“线”、因物取“线”、反复出“线”、以情导“线”、
定“神”看“线”? 显然本文是因物取“线”?这物就是“气味”? 文中正
是以排油烟机里排出的“气味”贯穿全文?把它作为行文线索来表达
情感?突出主题? “气味”不仅将四家住户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不同的
“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几家住户不同的生活风格?作者对这不同的
“气味”的“接纳”还表达了他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也流露
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答案  (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
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
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2.行文表达作用
常见题型 解题思路 答题格式
①局部某句话、某
处叙述句(段) 在
文中起什么作用?
(或:这样写对全
文结构安排有什
么作用?)
②某一引文(诗句
或典故等)在文章
中有 什 么 作 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
写有 什 么 作 用?
(或文中描述了某
某景色?请加以简
要概括?并说说这
样 写 有 什 么
好处?)
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分
析解答?
①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常常是揭示事物
的性质或者状态的重要
信息)?概括题干句的主
要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及
写作意图?结合文章主旨
思考题干句在表现内容
上的作用?
②明确题干句在文中的
位置?分析题干句在文章
结构层次上的作用(开头
位置结合总领范围回答?
中间位置联系承上启下、
前后照应的文字进行分
析?结尾位置考虑首尾呼
应、总结全文、卒章显志、
深化主旨等)?
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题
干句的作用?
①某句或某段:写
了????????内容(概括
句 意 或 段 落 大
意)?运用????????手
法?起到了????????作
用或表达效果(联
系中心)?
②引文的作用:丰富
了文章内容?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结构
上起到了????????的作
用?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
③景物描写:这一
景物描写了????????的
自然环境?渲染了
的????????气氛?烘托
人物的????????心境或
性格?暗 示????????的
社会环境?
如 2015 年山东卷?四堡雕版?第 19 题: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本见 P314)
解析  从题型上看?此题是典型的“作用题”? 一般来说?“作用题”可
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从结构上看?此段上承“如花似锦的猜
想”?引出下文? 从内容上看?第②段主要介绍了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
承和建安图书的特点———服务于平民大众、平民性、纯朴气质?表达自己
的喜爱之情?为下面介绍四堡雕版提供了历史和文化背景?
答案  ①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 ?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
的介绍? ②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
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
和文化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8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概括行文表达作用常用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③为下
文????????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开篇点题?
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或埋
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承上启下?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做铺
垫?引出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⑤衬托作
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
有衬托作用)?⑥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
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主旨?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
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含蓄地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
性的景物描写)?⑥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⑦言已尽而意
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①传说故事?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
表明????????观点?②对某一事件的叙说?引出下文的议论或
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具有深
化或启迪作用?③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具有例证的作用?④诗句?给文章增加诗情画意?使文章具
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观点?
⑤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2018 南京、盐城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回答问题?
惜笛人语
钟晓阳
教我笛子的老师姓叶?男的?碰见他真是我的运气?
第一次上课?叶老师进来?拿什么敲我肩头一记?示意我跟
他去? 那一敲?定下了师生名分? 那次我在笛子的尾端吊了一
只玉佛?叶老师说:“很多人以为这两个穿绳孔是用来穿系饰物
的?其实它们也有实际的用途?”虽然他没有说明系饰物是错的?
但我觉得极不好意思?第二次去就把小玉佛解下来了?
坐在对面?听他讲笛子的种种?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他
为人的恬淡祥和? 有魄力有冲劲的年轻人是待开的朝花?时辰
到了不是开的?是爆的?一蓬蓬色彩浓浓的要染没周遭?急迫地
要拥抱一切? 像叶老师?是让岁月冲淡了的?根底深厚?完全禁
得起平淡的日子?不与众物争持?
我不是学笛子的天才? 初学阶段?用气不得其法?涨得脸红
脖子粗的?画成漫画是七窍喷烟? 过了这一关?学吹高音? 风门
不得掌握?两唇摩擦?“扑哧”一声?擦出口水花? 那一刻我难堪
到极点?叶老师只是轻蹙眉尖?对着我不甚可救的样子笑一笑?
不过?无论如何那小小隔音室里的笛声到底日益清顺了? 反过
来吹从前的曲谱?居然得心应手?也有余裕多用点感情?真是万
分高兴?
又一次?上完了课?两人出来站在街上讲话? 离了那隔音
室?我竟觉生疏? 有几回到早了?在室外稍候?上一个学生出来?
和他道声再会?他也应了? 我这才发觉我从来没跟他说再见?他
也就不讲?
在室内吹笛子?使人有英才错用之感? 笛音撞墙碰壁?摔摔
跌跌? 如果它们都是活的?一定都变得焦头烂额? 阳台上就不
同?放生一般把笛音放出去?开朗广阔尽显出来了? 晚间对面是
熠熠灯火?市声沉淀而笛韵嘹亮?仿佛天籁?凡心一动落在红尘?
从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 有风更好?笛声自身是风?飘到很远的
地方?让人听了梦魂一惊?忽起辽远之思? 日间也有日间的情
调?望出去尽是密密匝匝的公寓洋房?马路上轿车一辆接一辆?
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上坡的上坡?下坡的下坡? 卖豆腐
花的戴顶草帽腆着胖肚子一路吆喝上来? 这时吹吹笛子?有一
种人生在世的踏实感? 不过笛子最好还是要在山头或草原上
吹?最能领略它的春光明媚、春意剔透?
一曲?牧童短笛??我最喜欢?叶老师以二胡替我伴奏? 想想
还是该由牧童来吹?牛背上一挫一荡?那样的悠闲? 日出而出?
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好像岁月也在那儿踱来踱
去?老也不走? 我是城市人?城市的悠闲是偶尔跳出来的休止
符? 总设法要把它消磨得值得回味?于是连那消磨的心情也是
焦急的? 我在这里吹?老师在一旁拉?光阴就匆匆地去了?
叶老师会演奏的管弦乐器至少有四种:笛子、扬琴、古筝、
二胡?
箫笛比其他乐器与演奏者有更切身的关系?因为用的是气?
声由气出?音由声出?不只是精神?连整个身体都要投入? 笛子
音色清亮圆润?悠扬处绝伦无可匹比? 凄伤之曲落到笛管中也
带几分高扬?公然说与天下人知晓? 箫则是万般情绪诉与自己
听? 一扇户牖?几家民房?都可以是箫声徘徊地? 箫身长而孔
疏?男子吹比较好?但必须有个深沉壮阔的背景?
扬琴也是男子的? 每逢叶老师替我用扬琴伴奏?琤琤琮琮?
纷纷繁繁?铿锵中轻盈可喜? 许多东西要交代?但交代得有条不
紊? 古筝是女子的?人要素静?且要低眉垂睫?一派清简? 一种
凄婉处?万物皆沉静下来? 二胡无论如何是男子的? 箫笛是情
绪多于故事?二胡则是说不尽的故事?拉来拉去拉不完? 想象中
拉二胡的该是个长方形脸?瘦、穷———至少不能太富裕?穿一袭
浅灰夹袍?在露冷的小天井里、老榕树下?满地青白的月光像碾
碎的玉? 夜阑人静了?想起往事?真是唉唉唉三声唏嘘?
百般乐器?无论吹弹敲拨?皆不可有表演之心? 此心一生?
魔障即生?就算多精通也是不成大器的? 惜笛人说惜笛话?有此
两句:“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
倒数第二段关于扬琴等乐器的叙写有何作用?
答:  
 
 
答案  内容上?表达作者对不同乐器的独到理解?体现叶老师
的音乐素养及对“我”的影响?结构上?与前文介绍箫笛的内容照
应?为后文表达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张本? 语言优美?丰富文章
内容?
解析  语段作用题?可从内容、结构角度分析? 内容上?通过
分析各种乐器?侧面表现人物形象?叶老师刚柔并济?平淡祥和?
内心丰富?结构上?与前文对箫笛的分析相照应?为结尾段的抒
情议论做了铺垫? 倒数第二段语言优美?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
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139 
考点 2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
常见题型 解题思路 答题格式
①品评加点词
语 作 用 ( 妙
用)? (或:加
点词语能否删
除? 为什么?)
②根据文章
阐释或分析
某句话的含
意? [ 或: 根
据上下文?阐
释文中画线
句 子 ( 主 旨
句、 中 心 句、
景物描写句
等)的含意?]
③某两个或
三个词的顺
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结
构类)
(1)词语含义分析
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及前后句?准确理解词语的语
境义?②联系文章主旨或作者
情感?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分析表达作用 (要从主旨揭
示、情感表达、形象刻画、结构
作用等角度分析该词语的作
用)?③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
生动性?或者从表现手法角度
看该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从表现手法角度看该词语使
用了何种手法?写了什么内
容?有何效果)?
(2)句子含意分析
看清句子位置?明确该句与上
下文的关系?结合修辞、表现
手法及主旨揭示、情感表达等
思考句子的表达内容及效果?
抓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要做
到:还原修辞句的本意?揭示
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
句的 意 思? 揭 示 句 子 的 双
关意?
① 词 语 含 义 分 析
题: 这 个 词 语 表
达了???????? 内 容?
有????????的作用 ( 词
语本身的准确性、
生动性?联系段落
中心或文章中心回
答)?
②句子含意分析题
(内 容 + 手 法 + 作
用 ): 这 句 话 用
了????????手法 ( 表 现
手 法、 修 辞 手 法
等)?写出了????????的
内容 (阐释句子意
思)?突出某一景象
或人物的????????特点
( 或 强 调 上 文
的????????内容)?表达
了作 者 ???????? 的 态
度、感情 ( 或揭示
了????????的 道 理? 或
点 明 了 文 章 的 主
旨)?
续表
如 2017 年课标全国Ⅱ卷?窗子以外?第 5 题: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
子”的含义? (文本见 P311)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丰富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
要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分析? 要理解“窗子”的含
义?需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窗子”的描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阅读原文可以发现?第二、三、四、五、七段都写到窗子?第二段写“我”
看到铁纱窗外面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第三段提到铁纱窗、玻璃窗?第
四段写“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都在窗子以外?第五
段写书房外的情形:这几段提到的窗子都是具体的? 第七段写即便
是出门旅行?也“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 “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
的”?这里说的就是心理上的窗子? 结合全文来看?这心理上的“窗
子”就是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
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
界的隔膜?
分析词语含义或作用常用术语
(1)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 “大都” “非常”等):该词准确地说明
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等)?
(4)词语顺序:这些词的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
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一致?这些词与上文某内容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 3  欣赏作品形象
常见题型 解题思路 答题格式
①请简要概括(并
分析)文中的主人
公(或物象) 的形
象(特点)?
②联系全文?指出
某物象的含义和
它在结构上的作
用? (或:某物象
对表现文章的主
旨有 什 么 作 用?
请简要分析?)
(1)人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从叙事情节中提炼人物的特点?从人物的精神、性格、思
想、感情、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归纳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活动?结合人物的
年龄、身份、地位及时代背景关注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结合作者有倾向性的议
论?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②人物形象作用分析:先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再分别从内容(充实内容)、主旨(衬托、
深化、升华主旨)、情感(寄托作者情感)及结构(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线索贯穿、伏笔
悬念、过渡照应)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注意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
文的“神”?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进行烘托?
(2)物象
物象分析(或概括):抓住物象的外在形象(物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
内在形象(精神品质)?结合它与环境的关系?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思想
感情等角度思考该物象对表现文章主旨的意义及作用?
(1)人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他(她)是????????的人
(总说)?从他(她) 的????????言行(动作、语
言、心理、神态等描写)中可看出????????的性
格(分说)?可见他(她) 是一个????????的人
(总说)?
②人物形象作用分析:文章描写了????????的
人物形象?表现了????????的性格特点?寄托了
作者对????????的????????情感?深化了????????的
主旨?
(2)物象
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
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
如 2019 南师附中、淮阴中学第四校联考?花花草草?第 13 题:请概括并简析克拉娃的形象特点? (文本见 P335)
解析  从文中来看?克拉娃是一个小姑娘? 克拉娃模仿母亲的口气来教育小伙伴?如“整天价?吃苦受累?就为了能把他们?这一群崽子?送去上
学?可他们在学堂里能学个什么? 连话都不会说! 是‘警报’?不是‘请报’! 等我告诉你爸爸?叫他教训教训你”?这表现出克拉娃的天真可爱?克
拉娃编的金铅笔的故事很吸引人?这说明她有丰富的想象力?克拉娃给小伙伴讲解花草知识?这说明她在奶奶的熏陶之下懂得很多东西?知识渊
博?克拉娃教小男孩认识花草并矫正小男孩的读音?这说明她很有耐心?克拉娃指出妞儿卡打人不对?这说明她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考生围绕这些
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知识渊博:受奶奶的影响?认识很多花草?连“我”都很惊讶? (2)天真可爱(有幽默感):模仿母亲的口气教育小伙伴?惟妙惟肖?生动
有趣? (3)有耐心:克拉娃极其耐心地教小男孩认识花草并矫正其读音? (4)有想象力:克拉娃自编的金铅笔的故事极富想象力?以致让小男孩信
以为真? (5)有是非判断力:指出妞儿卡打人不对?应耐心教育?
140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考点 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常见题型 解题要点 答题步骤(格式)
①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
的内容要点?
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请
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
表现主旨的?
③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
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
方面 分 析 作 者 是 如 何 表
达的?
概括内容要点:①概括某些原因?②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③概括作
者的多种情感?
先整体感知文章?概括段意?理清思路?据题干要求寻找答题区间?筛选关键信息?
整合信息加以概括?组织答案? 答案各点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概括内容要点的答题步骤:划
分本文或段的层次→提取要点
词语→整合作答?
概括主旨: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和各种隐含信息———写作对象、重
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末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
句常常有结尾点题、明确主旨的作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
概括层意?进而概括出主旨?
概括主旨的答题格式:本文通
过记叙 (描写) ?????????表现了
?????????表达了?????????揭示了????????
主题?
如 2016 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第 21 题: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文本见 P312)
解析  本题是要求概括对老腔的认识的变化过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需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老腔的不同反应?
答案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考点 5  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常见题型 相关阐释
使用这种
人称的好
处是什么?
(或:为什
么要改变
人称?)
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
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地表达思想
感情?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增强感
染力?显得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
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
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不同人称交
互出现:
①可以丰富
文章的叙事
手段?使行文
变 化 曲 折?
②有助于作
者不同情感
的表达?
如 2017 年课标全国Ⅱ卷?窗子以外?第 6 题:作者交替使用“你”和
“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 (文本见 P311)
解析  解答人称类试题?首先要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其次要了
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最后要学会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本题
要求回答“你”“我”两个人称交替使用蕴含的作者态度?就要分析使
用“你”“我”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 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
看到的世界和内心感受?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为了描写对象?
“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描写? 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转变说明作
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 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
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
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
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
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2.分析作品的主要手法
常见题型 解题思路 答题格式
表现
手法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效果、作用?
修辞
手法
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 表
达了什么内容? 起了什么
作用? (或:这句话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在
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谋篇
布局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
一 个 行 吗? 为 什 么?
(或:文章的某个句子换
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为什么?)
某句话(段)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手法+内容+效
果:辨明语句
所运用的是
哪一种修辞
或表现手法?
分析其在文
中表现了什
么内容?结合
具体语句?联
系文章主旨?
分析概括此
种修辞或表
现手法的表
达效果?
这个语句或段
落用了????????的
手 法? 写 出
了????????? 在 文
中起到了????????
的表 达 效 果?
[或:运用了什
么 手 法 ( 技
巧)+某 手 法
(技巧)运用得
怎么样 ( 结合
原文内容具体
分析)+某手法
(技巧)运用好
在哪些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141 
续表
如 2016 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第 24 题:文章第四段运
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
析? (文本见 P312)
解析  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 “感受”的题干要求? 答题时既
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 文中第四段运用了联想、比喻、
排比等手法? 整个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全段从
“沉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
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排比可增强语言
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案  ①联想? 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
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 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
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
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 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表达技巧题常用术语
(1)表达方式:记叙(顺叙、倒叙、插叙等)?描写[人物描
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等]?抒情(直接
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
志、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白描、虚实相生、以小见大、抑扬、对
比、渲染、烘托、联想、想象等?
(3)谋篇布局: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
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等)?结构严
谨、完整匀称?烘托?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
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等?
(4)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反问、反复等?
(5)语言特点:平实、质朴、含蓄、直白、幽默、风趣、粗俗、
典雅、清新、自然、简洁、优美等?
????
????
????
????
????
????
????
????
????
????
????
????
????
????
????
????
????
考点 6  探究
常见题型 解题思路
意蕴内涵类
(1)词语意蕴
①解读表层含义?②分析语境义(比喻义、指代义、象征义、双关义等)?③分析作者情感态度?
(2)句子意蕴
①解读句中关键词语内涵?②深入挖掘句与段中隐含的意义?③考虑句子的表达技巧?④从句子主体角度和作者角度考虑情感态度?
(3)全文意蕴
①梳理、概括全文内容?②抓住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注意探究的广度)?③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注意探究的深度)?
(4)标题意蕴
①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词?②分别理解关键字词的本义、比喻义(如果有则答?没有就不需要答)、情感义、主旨义等?③适当考虑标
题本身存在的表达技巧?
情感倾向类 ①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概括文本内容?②结合对内容的解读?概括对应(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
作用意图类 ①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容?②从结构角度分析其作用?③联系文本的主旨?概括解读?
艺术构
思类
①从全文结构思路、标题的角度分析其选材特点?②把握构思与全文主旨的关联?③从材料与文本其他材料的关系明确如此构思的
意图或原因?④适当考虑自身的艺术效果?
如 2019 南师附中、淮阴中学等四校联考?花花草草?第 14 题:请探究这篇散文的丰富意蕴? (文本见 P335)
解析  文章是写“我”在乡野的所见所闻?主要写了乡野的景色、乡野的人、乡野的生活? 如乡野的景色?“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也不知
道是雾?还是林中蓝色的焦烟?弥漫在原野上”“湖岸高耸陡峭?长满攀缠的黑莓”等?乡野的景色宁静而优美?这些内容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赞
美? 如乡野的人?文中主要写了几个孩子?从对几个孩子的描写中?作者流露出对童真的讴歌? 如乡野的生活?作者在文中借助歌曲里的“请报”
(警报)点出了诺沃村曾经经历战火这一社会环境?这与当下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以表达对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新生活的热
情歌颂? 文章开头指出奥卡河对岸不远的诺沃村是诗人叶赛宁的故乡?并指出“叶赛宁的诗?出色地表现了奥卡河彼岸的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
原上的黄昏”?这也就暗示作家要深入自然?拥抱生活?汲取创作的不竭生活源泉?写出诗意的作品?
答案  (1)对自然美的热情赞美? (2)对童真(童心、人情)美的热情讴歌? (3)对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新生活的热情歌颂? (4)主张作家要深
入自然?拥抱生活?汲取创作的不竭生活源泉?写出诗意的作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