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过秦论》导学案
目标导学
1.归纳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但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写法借鉴
1.《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提供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力透纸背的说理,援引史实的分析,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 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知识链接
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连横 ”,是 秦国 采取的一种 离间六国 ,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合纵?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张仪 ,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苏秦 。
2.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
宁越 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
徐尚 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苏秦 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洛阳轩里人(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杜赫 《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若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您对这些人没有什么指望、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周最 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
陈轸 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作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
召滑 召滑是接替昭阳(是否需要同一为“召阳”)担任大司马之人,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召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召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前314年,召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苏厉 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受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
乐毅 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吴起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一书,《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佗 《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
倪良 战国时期军事家,是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的始祖。倪宽,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廖 战国时期人。名将兼兵法家。《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 生卒年不详。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因功封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廉颇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
(1)逡( )巡 (2)膏腴( )?
(3)瓮牖( )绳枢 (4)氓( )隶
(5)度( )长絜( )大 (6)锄櫌( )( )
(7)鞭笞( ) (8)轸( )恬( )?
(9)藩( )篱? (10)蹑足行( )伍
(11)谪( )戍 (12)一夫作难( )
2.通假字
(1)孝公既没 “ ”通“ ”
(2)合从缔交 “ ”通“ ”
(3)倔起阡陌之中 “ ”通“ ”
(4)赢粮而景从 “ ”通“ ”
3.一词多义
(1)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 ?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
④因利乘便 ?
(2) 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
(3)亡: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④吞二周而亡诸侯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席卷、包举、囊括 ?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天下云集响应 ?
(2)动词的活用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
②追亡逐北 ??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
(3)形容词活用
①会盟而谋弱秦 ??
②以愚黔首 ???
5.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今义:河的西面。
②流血漂橹
古义:
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③赢粮而景从
古义:
今义:输赢的“赢”。
④山东豪俊并起
古义:
今义:指山东省。
6.文言句式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句
铸以为金人十二(“十二”作定语,后置)
金城千里(“千里”作定语,后置)
②宾语前置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作宾语,前置)??
(2)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即被,表被动)
(3)省略句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②委命(于)下吏?
③聚之(于)咸阳 ④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⑤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⑥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4)判断句
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
②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
探究案
合作探究
通读课文,通过课后注释、工具书、字典疏通文章,并将重点字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过秦论》是一篇用骈体写的,总结____________的政论文。“过秦”即言秦之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 贾谊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贾谊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但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全文脉络如下:
。
第一部分(第1-5段), ② 。
。(叙事) ③ 。
全文思路 ④ 。
第二部分(第6段),
。(议论) ⑤ 。
2.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
3. 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4. 归纳本文的艺术特点。
延伸案
金句银段
1.在西汉名臣中,贾谊应该是屈指可数的一个;他虽然没有攻城野战的大功,但也绝不是徒以口舌为劳的说客。他以自己33岁短暂的一生,尽心竭力地报效他的朝廷,呕心沥血的侍奉着自己的君主,翻翻他的10卷《新书》,读读他的3篇《过秦论》,看看他的《论积贮疏》,哪一篇不是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谋献策,竭尽忠心?就连他的死,也是因为梁怀王坠马,歉疚抑郁而死!虽然这短暂的一生中有过得志与失意,遭过升迁与被贬;但贾谊的胸中,时刻跳动着一颗赤诚的心。
2.贾谊十八岁通诸子百家,二十四岁写出著名的《论积贮疏》,堪称奇才。但他却“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在误遭贬谪之后,看不到生活的光亮,沉于忧郁之中,不断的放大自己的痛苦,不得解脱。当汉文帝把他调回身边当爱子的太傅时,又因为太子坠马身亡而伤痛,悲戚岁余,忧郁的死去。终年三十三岁,刚过“而立”之年,委实可惜!其实文帝正想启用他,让他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可他却不会缩小痛苦,反而不断放大痛苦,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不去理解当时文帝是被老臣所牵扯。如果他不死,是完全可以创造一番前无古人的业绩。
3.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夺天下靠武力,冶天下靠仁义。仁义的核心是爱民、保民、富民,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始皇不知变易,“仁义不施”,于是“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始皇的教训,也是为政者的借鉴。仁者无敌,过去如此,今天也这样。
4.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论一语中的!贾谊不仅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一致,而且还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世界经济危机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写作金库
是谁灭掉了秦朝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铭言。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的例子,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的反对。
【适用话题】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腐倡廉”“关心百姓”“少一点形象工程,多一点民心工程”“创业”“仁政”“人才”“民心”“民生”“国策”“教训”“态度”“赤诚”“诫奢”“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创业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先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慢慢打下了基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创造如此辉煌的局面,得力于先祖打下的坚实根基。任何时代的创业都是如此,都是经历过漫长的跋涉、探索甚至倒退才最终达到成功的顶点的。
角度二:贵在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究其根本,在于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无论国家或集体,都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
角度三:治国也需要能臣。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孝公能取得改革的胜利是因为他拥有一位奇才——商鞅。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迭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能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保证。
角度四: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
作为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苍生,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
课时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事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提升能力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的赏析。
5.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6.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7.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主要运用了何种手法来处理情景关系的?
第10课 《过秦论》
自主研习案
1.读准字音
qūn yú yǒu méng duó xié chú yōu chī zhěn tián fān háng zhé nàn ?
2.通假字
⑴“没”通“殁”,死。 ⑵“从”,通“纵”,合纵。
⑶“倔”通“崛”,举事。 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3.一词多义
(1)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沿袭)?????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趁机)???? ④因利乘便(凭借)
(2)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北的军队)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向北)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往北走)
亡 ①无 ②逃跑 ③丢失 ④灭亡灭掉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②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③像影子一样 ④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2)动词的活用
①使……争斗 ②逃走的人
③使……退却 ④使……朝拜
(3)形容词活用
①使……弱 ②使……愚蠢
5.古今异义
①黄河以西一带。 ②盾牌。
③担负。 ④崤山以东。
互动探究案
1.《过秦论》是一篇用骈体写的,总结 秦的过失 的政论文。“过秦”即言秦之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贾谊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但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第一部分(第1-5段),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叙述秦兴亡。(叙事)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全文思路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第二部分(第6段),
阐述灭亡原因。(议论) ⑤秦教训(不施仁政)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是采用对比手法来论证的。①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②秦国与六国的对比。③秦国与陈涉的对比。④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3.本文通过概括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论述了秦朝在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教师总结: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4.A.作者用全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论点。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论述也显得更有分量。
①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②秦国与六国的对比。
③秦国与陈涉的对比。④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B.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本文是史论文体。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用词精雕细刻,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其中的排比、对比、衬托手法铺排渲染,文气酣畅,气势磅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课时训练
一、基础巩固
1.答案B
解析B项,“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2.D
解析①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②牢固。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溃败(的军队)。
3.D
解析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A.“囊”,像口袋一样。B.“内”,在内部,在国内。C.“东”,向东。与例句“席”用法相同。D.“争”,动词作状语,译为“争着”。
二、提升能力
4.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诗人在嘲讽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解析: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崇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6.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7.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哀景抒哀情。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