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部分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试室号、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王国维认为,商代的权力继承“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结果造成“商王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西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完善了
A. 禅让制
B. 皇帝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2.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
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
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4.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无论贫富,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这一规定的影响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 降低了做官标准
D. 确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
5.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这种制度设计是
A. 科举制
B. 节度使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贵族制
6.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里评价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度
C. 郡县制
D. 三公九卿制
7.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实。”这样说是因为
A.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B. 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C. 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D.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8.菲洛科罗斯曾描述:“广场的周围围起了栅栏,留出了十个入口,以让公民按照部落进入广场,公民将写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放在一起,九位执政官和五百人会议监督整个投票过程。”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法
A. 保证了投票时有良好的秩序
B. 确保了雅典公民权利的平等
C. 正式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D. 实现了对执政者完全监督
9.苏格拉底指出,“如果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那么无论他多么英俊和富有,或者他的出身有多么高贵,其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员会纷纷对他嗤之以鼻。”这番话表明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A. 保障了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B. 适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需要
C. 实际上仍然是少数人专制独裁
D. 导致外行治国具有明显缺陷
10.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有法律效力”关于对《十二铜表法》理解正确的是
A.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了
B. 习惯法被摒弃了
C. 罗马共和国所有人都参与了立法
D. 一经制定不能随意改变
11.陈朝璧在《罗马法原理》中说,“迨罗马版图扩大,外侨居于此者日众,而市民法注重形式主义。于渐趋复置‘外事裁判官’,专司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之诉讼事件。外事裁判官处理案件,以自然之正义、公众之利益,与夫通行于一般人民法律规则为准绳,所谓 者是也”。材料中的划线空白处应该填上
A. 习惯法
B. 成文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12.1841年,墨尔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我们对外说什么?到底是降低农作物的价格好,还是保持价格不变好呢?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这番话表明英国内阁
A. 实行集体负责制
B. 成员间没有分歧
C. 掌握国家行政权
D. 需要对议会负责
13.美国独立后,“各州都敢于抵触国会的决策,它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逃避、拖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行政部门除了勉为其难的思想劝说之外,只能苦苦哀求,以求得各州的‘好心’和支持。”这是由于
A. 国会不掌握行政权
B. 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
C. 中央政府没有实权
D. 宪法赋予各州以部分权力
14.1791年至1870年的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这一结果取决于法国
A. 资产阶级派系林立
B. 君主派不想退出历史舞台
C.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国内外敌人进行极力破坏
15.马克思对某国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1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而到后来李鸿章指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 B. 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C. 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 D. 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
17.《虎门条约》规定,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 中国外交主权遭到破坏
C. 英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 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18.洪仁?凇蹲收?缕?诽岢觥爸髡判税旖??た蟆⒔煌ā⒔鹑凇⒂收?市硭饺司???市硎褂霉陀独投?恢髡庞胪夤?降韧?赐ㄉ蹋??庇镁赫?侄我种凭?美┱拧!闭庑┲髡糯蠖嗟玫胶樾闳?目隙ǎ?馑得?
A. 洪仁?闹髡欧?吓┟窠准兜男枨?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19.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谈及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说:“凡战争的责任,当归之于引起战争的戎首(即清方),而不能归之于拔刀抵抗侵略者、放逐篡位者、或对无效率的与压迫残酷的政权施以最后的救药者(即太平军)”。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B. 清政府腐朽统治
C. 自然灾害频繁
D. 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20.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具有空想性
B. 革命任务不明确
C. 目标不清晰
D. 指导思想不科学
21.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 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 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
B. 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 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
D. 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A.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
B. 它具有明显的民主性
C. 它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 它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灭亡
24.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材料表明
A. 手握重兵的军人积极表态
B. 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的宣言
C. 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荡全国
D. 各路军阀对政府施加压力
二、主观题(第25题27分,第26题2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2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頓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城,云南、广东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制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材料二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尚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又掀起了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千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材料三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阅读材料一,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结合材料二,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这一政策使列强侵华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二,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王国维认为,商代的权力继承“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结果造成“商王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西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完善了
A. 禅让制
B. 皇帝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代权力继承混乱,最终导致王朝内斗严重。西周为了解决权力分配问题,实行宗法制,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进而稳定了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政治制度,A选项排除。皇帝制是秦始皇首创,B选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C选项排除。
【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保障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
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
【答案】C
【解析】
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C项错误;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4.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无论贫富,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这一规定的影响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 降低了做官标准
D. 确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B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材料未体现,A选项排除。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C选项排除。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是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5.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这种制度设计是
A. 科举制
B. 节度使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贵族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三省分工协作,大权独揽于皇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臣共治”,故选C;A是选官制度,B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贵族制指国家由贵族掌握国家政权的制度,排除D。
6.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里评价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度
C. 郡县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C
【解析】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古今上下皆安之”说明是秦朝时期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宗法制不属于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均属于中央管理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和D项。
7.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实。”这样说是因为
A.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B. 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C. 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D.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答案】A
【解析】
军机处主要职责,参与皇帝决策然后上传下达,“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说明这一现象,故A项正确;军机大臣只是皇帝助理机构,只是参与决策,并无决策权;军机处不同于宰相,没有正式官位,也不能大权独揽,故B、C和D均错误,排除。
点睛:
8.菲洛科罗斯曾描述:“广场的周围围起了栅栏,留出了十个入口,以让公民按照部落进入广场,公民将写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放在一起,九位执政官和五百人会议监督整个投票过程。”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法
A. 保证了投票时有良好的秩序
B. 确保了雅典公民权利的平等
C. 正式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D. 实现了对执政者完全监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广场的周围围起了栅栏,留出了十个入口,以让公民按照部落进入广场,公民将写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放在一起,九位执政官和五百人会议监督整个投票过程”,可得知陶片放逐法在投票是有良好的秩序,故本题答案选A项。确保雅典公民权利的平等和正式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D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
9.苏格拉底指出,“如果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那么无论他多么英俊和富有,或者他的出身有多么高贵,其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员会纷纷对他嗤之以鼻。”这番话表明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A. 保障了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B. 适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需要
C. 实际上仍然是少数人专制独裁
D. 导致外行治国具有明显缺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那么无论他多么英俊和富有,或者他的出身有多么高贵,其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员会纷纷对他嗤之以鼻”,可得知苏格拉底主张雅典民主政治实行专家治国,而如果由外行治国带有明显缺陷,由此会遭到公民大会成员的反对,故本题答案选D选项。公民的民主权利和雅典社会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两项;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不是少数人专制独裁,C项表达错误,排除。
10.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有法律效力”关于对《十二铜表法》理解正确的是
A.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了
B. 习惯法被摒弃了
C. 罗马共和国所有人都参与了立法
D. 一经制定不能随意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凡人民会议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说明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的局面被打破,其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故A正确;《十二铜表法》 是习惯法的汇编,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贵族与平民斗争的结果,由元老院颁布,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所有人都参与立法,排除C;法律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调整,排除D。
11.陈朝璧在《罗马法原理》中说,“迨罗马版图扩大,外侨居于此者日众,而市民法注重形式主义。于渐趋复置‘外事裁判官’,专司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之诉讼事件。外事裁判官处理案件,以自然之正义、公众之利益,与夫通行于一般人民法律规则为准绳,所谓 者是也”。材料中的划线空白处应该填上
A. 习惯法
B. 成文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迨罗马版图扩大,外侨居于此者日众,而市民法注重形式主义。于渐趋复置‘外事裁判官’,专司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之诉讼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为了调节和缓和罗马公民和被征服民族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罗马人适时地对罗马法做出调整,制定了《万民法》,故本题答案选D项。ABD三项不符题意,排除。
12.1841年,墨尔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我们对外说什么?到底是降低农作物的价格好,还是保持价格不变好呢?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这番话表明英国内阁
A. 实行集体负责制
B. 成员间没有分歧
C. 掌握国家行政权
D. 需要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依据材料“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的原则,说明英国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成员间也存在分歧;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内阁掌握行政权;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美国独立后,“各州都敢于抵触国会的决策,它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逃避、拖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行政部门除了勉为其难的思想劝说之外,只能苦苦哀求,以求得各州的‘好心’和支持。”这是由于
A. 国会不掌握行政权
B. 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
C. 中央政府没有实权
D. 宪法赋予各州以部分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州都敢于抵触国会的决策,它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逃避、拖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行政部门除了勉为其难的思想劝说之外,只能苦苦哀求,以求得各州的‘好心’和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的国家结构,这就导致了中央政府没有实际权力,地方政府甚至凌驾于中央之上,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国会不掌握行政权与本题题意无关,排除;B项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与材料冲突,排除;,美国宪法制定于1787年,这个时候的美国还没有制定宪法,D项宪法赋予各州以部分权力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
14.1791年至1870年的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这一结果取决于法国
A. 资产阶级派系林立
B. 君主派不想退出历史舞台
C.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国内外敌人进行极力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法国于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国之前,政权反复更迭,颁布的宪法也很多,共和国建立过程曲折是因为法国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均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排除。
15.马克思对某国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国以议会为形式,统治者有实权,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并存。由此可推断该国为德国,它的改革保留了较多残余,所以 D符合题意。而A、B、C错误。综上,本题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而到后来李鸿章指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 B. 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C. 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 D. 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由开始的茫然无知到李鸿章的言论“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表明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伴随着国门的代开,国人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在被动中,中国与世界接轨,故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B项错误。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救亡图存意识开始萌发,应该是林则徐魏源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万国公法》是一部由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国际法著作,于1836年出版,对近代国际法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后来得到总理衙门的官员崇厚的支持,于1863年完成。1864年,由京都(京师)崇实馆刊行,定中文译名为《万国公法》。
17.《虎门条约》规定,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 中国外交主权遭到破坏
C. 英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 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这是对中国的司法主权的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司法主权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关税的问题,与外交也无关,更不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排除ABC三项。
18.洪仁?凇蹲收?缕?诽岢觥爸髡判税旖??た蟆⒔煌ā⒔鹑凇⒂收?市硭饺司???市硎褂霉陀独投?恢髡庞胪夤?降韧?赐ㄉ蹋??庇镁赫?侄我种凭?美┱拧!闭庑┲髡糯蠖嗟玫胶樾闳?目隙ǎ?馑得?
A. 洪仁?闹髡欧?吓┟窠准兜男枨?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而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而《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和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是解题的关键。
19.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谈及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说:“凡战争的责任,当归之于引起战争的戎首(即清方),而不能归之于拔刀抵抗侵略者、放逐篡位者、或对无效率的与压迫残酷的政权施以最后的救药者(即太平军)”。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B. 清政府腐朽统治
C. 自然灾害频繁
D. 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当归之于引起战争戎首(即清方)”,说明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项正确;ACD三项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但都与材料中作者所强调的主旨意思不符合,故排除ACD三项。
20.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具有空想性
B. 革命任务不明确
C. 目标不清晰
D. 指导思想不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不科学,即指导思想不科学,故D项正确;反对西洋化体现不出空想性,故A项错误;“扶清灭洋”的口号说明革命任务很明确,故B项错误;这一口号体现出目标很清晰,故C项错误。
21.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的侵华战争,题目中涉及的是北京的东交民巷,这是在《辛丑条约》里面的内容,该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BCA不符合题意。
22. 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 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
B. 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 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
D. 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
【答案】A
【解析】
从对归国留学生进行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知识的考试,并以此作为获得功名的依据,表明晚清选官已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的变迁,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反映的考查内容的变化来看,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留学生的态度,排除C项;1905年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A.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
B. 它具有明显的民主性
C. 它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 它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灭亡
【答案】D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王朝已经灭亡,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根本目的确实是维护共和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弹劾等字眼体现了民主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模仿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4.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材料表明
A. 手握重兵的军人积极表态
B. 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的宣言
C. 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荡全国
D. 各路军阀对政府施加压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可知,吴佩孚被学生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因此他不惜越级通电大总统为学生说情,表明手握重兵的军人积极表态,故A项正确;1919年还没有抗日,当时 也没有国民政府,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军人的态度,而不是学生爱国热情的辐射范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各路军阀,排除D项。
二、主观题(第25题27分,第26题2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2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頓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小驭大”、“位卑权重”;选任御史、谏官有严格的制度和要求;拥有相对独立的行使职权的权力;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2)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
(3)①以宪法来避免绝对权力(实行权力制衡),从体制上扼制腐败的产生;②制定反腐败法律,规范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③实行独立的舆论监督;④加强道德规范。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表明监察官员权力大,但品秩较低。“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表明监察官员选拔严格。“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表明监察官员拥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表明重视地方监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
(2)第一小问依据从材料二中“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体现了定期投票;“雅典人投票放逐”体现了直接民主,即公民的监督;“一种预防犯罪的”体现了预防为主;第二小问从维护阶级统治角度回答。
(3)美国1787宪法确定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主要通过权利的制约与平衡来实现的。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和西方的监察制度以及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设计范围广,知识面大.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熟记,调动,运用的能力以及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城,云南、广东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制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材料二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尚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又掀起了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千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材料三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阅读材料一,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结合材料二,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这一政策使列强侵华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二,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答案】(1)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确立,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列强被起了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请政府的战败(腐败落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的获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得使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给于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事端。(每条2分)
(2)目的:企图利用“机会均等”手段,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现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凭借其经济优势从列强手中分得一杯羹,均沾、争夺在华利益。
新变化:使得列强在华利益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原因: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矛盾重重相互牵制,任何一国都不能完全瓜分中国;
“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在华利益争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的方式演变为通过清政府这个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最主要原因,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反侵略决心,粉碎了列强将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美梦。
【解析】
(1)结合所学,可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的影响和三国干涉还辽的讹诈等方面归纳,可以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确立,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列强被起了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请政府的战败(腐败落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的获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得使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给于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事端。
(2)结合材料“美国尚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门户开放”政策,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可见,美国企图利用“机会均等”手段,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现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凭借其经济优势从列强手中分得一杯羹,均沾、争夺在华利益。而新表现指使得列强在华利益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见,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矛盾重重相互牵制,任何一国都不能完全瓜分中国;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反侵略决心,粉碎了列强将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