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2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2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9 11: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训练2
1、(2019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图8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2、(2019全国精准原创2)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引用《管子》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观点,推崇李悝的“尽地力之美”和商鞅的“急耕战之赏”。这表明贾思勰
A冲破了重农主义思想禁锢 B赞同法家的治国理政方式
C承认商品经济的现实作用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3、(2019全国精准原创3)两汉时期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涉及方田、方程等范畴,运算技巧高超。魏晋时期《九章算术注》则推证了原书各面积、体积公式的正确性,并提出了“以盈相补”原理来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这一变化表明
A科技发展彰显经验性特征 B科技理念的的探讨受到排斥
C魏晋科技实用性特征突出 D魏晋科技具有反传统倾向
4、(2019合肥高三期末)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5、(2019合肥高三期末)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万历皇帝不理政务昏庸荒怠;在朝鲜历史文献中,万历皇帝却是被歌功颂德建坛立祠的大德皇帝。这一现象反映出
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叙述莫衷一是 B.中、外历史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6、(2019全国精准原创6)《墨经》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取水工具,春秋战国时期,桔槔已成为农田灌溉的普通工具,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滑轮在井中提水等生产劳动中被广泛运用。这主要反映出古代科技的特点之一是
A创新性 B实用性 C多样性 D总结性
7、(2019成都二模)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8、(2019佛山二模)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这反映了
A.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了衰落 B.宋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官民竞市”有利经济发展 D.唐代繁荣盛行奢靡风气
9、(2019揭阳二模)“天文分野”就是将周天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自《史记·天官书》将二十八宿分别对应汉武帝十二州地理系统之后,中国就形成了“分野止系中国”“而环海四夷概不与焉”的文化地理观念。明清时期却将台湾、西藏、新疆也纳入中国传统分野体系中。这反映
A.中国天文地理学研究有新的发现 B.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天文地理学研究
C.“分野止系中国”传统天下观被冲破 D.中国的国家疆域与政治主权的延伸
10、(2019汕头二模)西汉司马迁自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古希腊希罗多德自述其写作《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由此可知,两者的史学思想都
A.受各自政治、文化环境影响 B.包涵了强调人伦道德的内容
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D.重视记述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11、(2019大联考卷3)在唐代,纸质图书交易已很发达,有经书、医术、佛经,还有诗人的个人专辑;到宋代,官方出版与民间出版竞相发展,大相国寺就有很大的图书市场,并且兼营字画、古玩交易。这可以反映
A.商品经济已发展到新阶段 B.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古代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 D.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
12、(2019全国Ⅰ卷)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 江南文化成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13、(2019原创)(25分)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替代巫师。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融为一体,开辟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亡国之际于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
材料二
??????钱玄同说,“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关闭不可”“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
??????傅斯年自言“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却声称“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现在流行的旧戏,颇难当得起文学两字”。
???????同样自称“门外汉”的周作人,断言中国旧戏该废的理由是“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是野蛮”和中国旧戏“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
——摘编自陈平原《触揽历史与进入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学者谈“旧戏”的社会背景并对其观点加以评价。(15
1)历史悠久;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内容上,雅俗共赏,劝教于民;形式多样化,兼容并包;体现鲜明的地域特点。(10分)
(2)社会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军阀统治,日趋黑暗;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与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10分)评价:诸学者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与肯定,其观点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辛亥革命仍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迫使资产阶级激进分子采取矫枉过正的手段,以求彻底变革思想。但此种观点忽视了文化的民族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待传统文化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言之有理,即可得分,5分)

14、(2019深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2
古代 近现代
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表2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
示例1: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合力。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此后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示例2:早期的中医药学受农业时代的限制,经验性较强,现代中医药学更加强调临床经验与科学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凭借经验,记载了青蒿这种植物治疗疟疾的功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物科学愈发重要,科学家开始在作物中提取相关成分,推动了中医药学发展。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示例3:古代中医药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学受西方医学影响,并进一步发展。《黄帝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唐代,孙思邈《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此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吸收了西方医学的经验和方法。民国政府强调中医的地位,新中国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
结论: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1:从古至今,中医药学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古代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下,中国是地区的中心。中医从中国传播到以朝鲜、日本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唐代,日本派遣药师来中国学医;宋代,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上述交流推动了中医的传播,扩大了中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下,中国奉行“一边倒”,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两国关系密切。一方面,苏联援助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另一方面,也派专家来华学习,比如针灸,促进了中医在苏联的传播。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示例2: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在古代,随着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政府重视对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比如统一编修和颁行药学著作。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由朝廷颁行。这些都促进了中医的普及和传承。
政府在中医面临挑战时维护了中医发展。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二十世纪初,中医受西医冲击,面临存废问题。1914年,中医组织向政府寻求保护,政府说明没有废弃中医的打算,维护了中医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法制建设,强调“有法可依”。国家制定政策法规,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了中医制度化。如1 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综上,国家力量推动了药学普及,在中医面临危机时维护其地位,并推动了中医的制度化发展。

1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6世纪末,中国本土有识之士与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结交,徐光启是其典型代表。徐光启一生涉及数学、农学和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城,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编纂《泰西水法》,整理农学,汇编成《农政全书》。他将西方科学通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客观规律的逻辑推理方式概括为“由数达理”。他不满足仅仅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经验性观察,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他在编纂《崇祯历书》时说:“每交食时夕臣曾题请身往测候,必得其真时刻。”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斗庆《徐光启与近代中西科学思想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徐光启传播西学的国际和国内文化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学精神。(6?分)
(1)背景:文艺复兴的进行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西学逐步东渐;国内理学日益僵化,中国封建士大夫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9?分)
(2)科学精神:注重逻辑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原理;反对主观臆断,提倡怀疑和实证精神;?主张经世致用,提倡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6?分,答出三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