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高三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9 12: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四大发明
考法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发展状况

造纸术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印刷术
(868年雕版《金刚经》);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代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指南针 (最早:战国时期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与印刷术
促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2、火药:
资产阶级反封建及开拓殖民地的武器
3、指南针:
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考法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考法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领域 内容 地位或意义
数学
成就 《九章算术》
东汉时期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珠算(元代) 方便、快捷

圆周率
北魏祖冲之 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

天文
历法 《甘石星经》《石氏星表》
战国 我国最早一部天文学专著;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浑仪、候风地动仪东汉张衡
黄道游仪、子午线
(曾一行) 浑仪,关于地球是圆形见解比西方早1000多年;地动仪成功测出陇西地震
曾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黄道游仪发现恒星位置,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还主持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简仪、《授时历》
元代郭守敬 比欧洲早300年;1281年颁布推行;“敬授民时”之意,对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考法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领域 内容 地位或意义




农学 《氾胜之书》
西汉时期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农业著作。黄河流域农业知识

《农书》
元代王贞
《农桑辑要》 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还记载了冶金、水排、纺车、木活字等重大发明
《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
《天工开物》
(宋应星) 介绍西方的水利知识;徐光启本人被誉为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考法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医学 《黄帝内经》
成书于西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
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其本人称“医圣”
麻沸散、五禽戏 东汉华佗 1、最早的麻醉剂
2、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
《千金方》
唐朝孙思邈 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本草纲目》
李时珍 1、系统总结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2、创立最先进的分类法;
3、被誉为 东方医学巨典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实用性;生产经验的总结;服务于农业
考法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命题角度1 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方面的贡献
角度剖析 高考多从天文历法、农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切入,考查天文历法、农学、医学取得成就的原因或影响。备考须知:理解天文历法、农学、医学发展的原因在于服务于农耕经济、服务于专制统治;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以及重农政策;医学发展的原因在于医学家长期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
例 :(2019茂名一模)《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命题角度2 中西科技成果的比较
角度剖析 全国卷此类试题彰显中西对比特色,通常借助人物传记类史学典籍叙述同一时期的科学家构建试题情境。备考须知: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点;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和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例 :(2019汕头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先秦文献《尚书·禹贡》记载舜、禹之时中国人的“天下”大致范围是“东渐于海,西披于流沙”。《穆天子传》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西游的最远之地是昆仑山以西的“西王母之邦”。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人的视野不仅扩大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甚至远达东地中海。东汉以后与南亚、中亚、日本的宗教、文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盛,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元代蒙古帝国曾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
命题角度2中西科技成果的比较
材料二 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到古风时代末,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这个希腊人的“世界”最东面包括印度,西面则到了直布罗陀海峡,北面远达极北地区,南至非州南端。16世纪之前除了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之外,西方人对东方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16世纪之后欧洲人的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
——以上材料根据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探索有何特点,说明“天下”观被“世界”观念所取代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及其背景。(9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在探索方向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中西长期隔绝的历史原因。(6分)
命题角度2中西科技成果的比较
(1)特点:①官方推动与民间交往结合;②以政治交往为重要目的,伴随经济、文化交流;③陆路探索与海路探索并行(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④以中原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范围非常广阔;⑤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意识;⑥和平交往为主;⑦主动开放,积极探索;⑧未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原因: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天朝上国观念破灭;②西学东渐,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③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④救亡图存思想影响,推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2)(9分)①最初希腊人以爱琴海为活动中心,创造了灿烂的爱琴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②古风时代,随着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城邦林立,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地中海、黑海沿岸;③公元前5世纪后,通过希波战争,西方人的视野扩展到西亚,后来逐步扩展至欧亚非的广阔地带;④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环球航行,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西方人的探索扩展至全球。(每点2分,其中范围概括1分,背景阐述1分,第4点背景2分,共9分)
(3)(6分)方向:中国人重视向西探索,西方人重视向东探索。(2分)
隔绝原因:①中亚、西亚奴隶制帝国的阻隔;②地理环境的限制;③知识、技术水平的制约;④农业经济形态的制约;⑤社会性质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考法2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
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代表作:《七月》、 《伐檀》、《硕鼠》
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评价:是中国诗歌形成 的重要标志;现实主义之先河
2、楚辞
概况:“楚辞”,又称“ 骚体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
特点:吸收南方民歌精华;楚国方言;句式自由灵活
评价: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3、汉赋
概况:以楚辞为基础,吸收先秦表现手法带韵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考法2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西汉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东汉代表作:张衡《二京赋》
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评价: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4、唐诗:
繁荣的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后期动荡的社会现实;开放与开明的政策;科举制;汉以来诗歌的发展;文人的创作 经济的繁荣
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代表作及特点





时期 代表 特点
初唐 王勃、陈子昂
盛唐 高适、岑参 边塞诗。描写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活
孟浩然、王维 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
李白 浪漫主义,赢得“诗仙”美誉
中晚唐 杜甫 现实主义,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 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考法2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5、宋词
1词曲兴盛的原因
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
词曲本身的魅力、统治者重视
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能够歌唱
代表:婉约派——柳永、 李清照;豪放派——苏轼、 辛弃疾、陆游等
6、元曲
概况: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宋代兴起,元代繁荣
特点: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代表作: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7、元杂剧
兴盛背景:科举停止;曲本身艺术魅力;社会不公与人民的悲惨遭遇;统治者的喜好
代表人物: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王实甫
《窦娥冤》 《汉宫秋》 《梧桐雨》 《倩女离魂》 《西厢记》


考法2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8、明清小说
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科举制;印刷术;教育平民化;小说本身的故事性
发展过程:魏晋:志怪小说;唐朝:短篇小说传奇;宋朝:话本
代表作:四大名著《红》《三》《水》《西》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凌梦初
《聊斋志异》(蒲松龄)《儒林外史》(吴敬梓)
内容:社会风尚变迁、世态人情、商业生活、批判现实、讽刺社会、才子佳人、历史、神话、忠义故事
小说的艺术特色: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内容反映生活广泛;创作水平高超
文学形式特点
诗经:音节和谐;内容丰富
楚辞:楚国方言;想像奇特
汉赋:借物抒怀;辞藻华美
唐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宋词:句式灵活;诵唱自由
元曲:语言通俗;形式活泼




命题角度明清小说
角度剖析 此类考法的试题,既可设置选择题,也可设置非选择题。常见的立意方向是从明清小说的成就切入,考查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时代特征、繁荣原因和历史影响等。备考时考生要注意:整理明清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状况,由此把握明清小说的繁荣原因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归纳明清小说名著的思想内容,领会明清小说体现的文学特色和产生的历史影响。
例:(2019湖北部分学校调研)较之前的小说而言,《西游记》更以人物作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种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A怪诞化 B脸谱化 C世俗化 D功利化
(1)汉字的发展历程
商代
商周
秦朝
秦朝
春秋战国
新石器时代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广泛频繁
小篆
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
演变规律:由繁到简;由具体到抽象;越来越规范、稳定。
演变主要原因:更加便于书写和交流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自发阶段
国家统一,
文字统一
小篆
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隶书
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工具的改进。
王羲之
行书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张旭
怀素
草书
楷书
狂放不羁
注重规范法度、理论成熟
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
苏黄米蔡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经济繁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自觉阶段
虚玄灵动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2)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朝代 发展阶段 时代背景(经济、政治) 书法家 书体 艺术特色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代
——
?明代?
——
——
楷书
草书
行书
特点
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
魏晋成熟,
唐代鼎盛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笔画简约,
勾连不断,
线条流畅
纵情,
始于汉初,东晋成熟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怀素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始于东汉,西晋成熟
东晋王羲之
唐朝颜真卿
北宋苏轼
元朝赵孟頫
明朝文征明
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钟繇 王羲之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以人物肖像为主
《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
门类丰富
顾恺之《女史箴图》
士大夫活跃于画坛
《夫妻饮宴图》
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展子虔《游春图》
阎立本《步辇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文人画注重写意
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马远《山径春行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王冕《墨梅图》
徐渭《牡丹礁石图》
郑板桥《墨兰图》
3、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时 期 特 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元明清时期
绘画艺术
魏晋:文人画写实、顾恺之,绘画理论
宋以前:注重写实
宋以后:注重写意(文人写意画)
背景:理学;文人阶层兴起;国家长期分裂
代表作:
宋 马远《山径春行图》
元 王冕《墨梅图》
明 徐渭《牡丹礁石图》
清 郑板桥《墨兰图》朱耷《松鹰图》 朱耷瞪眼鱼,伤心鸟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风情、风俗画(写实)宫廷画也是写实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代表作: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明清 版画、木刻画、年画、剪纸画
特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文人写意画风格特色:
1、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2、讲求神韵,意境
3、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抒发
4、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5、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明中期)
2、昆曲是百戏之祖(明中---清中期)代表作: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3、京剧
背景
文化娱乐需要。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徽汉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乾隆、道光)
统治者的提倡与喜爱
京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兼收秦腔及北京地方戏等形成了一个新剧种 ——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谭鑫培
民国以来,走向世界。梅兰芳
艺术特色
(1)内容: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乐器:多种乐器伴奏。
(3)角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都有一定的谱式。
(4)表演: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一定的程式,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考法3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命题角度4 汉字的起源演变
命题剖析 此类命题角度通常整合文献资料,史学典籍或历史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汉字的起源演变。备考时考生需要注意: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被称为“图画文字”,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汉字字体演变经历发展的脉胳、虽然字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例:(2019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图8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命题角度 5充满魅力的书画艺术
命题剖析 针对该类命题角度考生在备考中注意: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中国绘画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构筑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2019宁夏育才中学模拟)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对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这种现象表明
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