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精讲+练习
专题一 文言文的翻译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自然、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完美地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来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留。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史、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这是一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需要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在“使”字后面省略了称代扶苏的兼语“之”,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在“再”字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字后面也省略了“鼓”,翻译时需要补出。
3、删。删去不译的词。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久之”中的“之”是助词,起凑足章节的作用,可删去。
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成现代词。例:(1)岁赋其二。(《捕蛇者说》)句中的“岁”应换成“年”。(2)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3)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句中的“谪”应换成“被贬官”。[来
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如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2)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命题规律
文言文在中考中的比例逐渐加大,很多地区的中考题都设有两个文言文阅读。要做好文言文的题目,首先需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中考文言文的考点中也明确有一项为翻译句子,分值为3—6分,一般以翻译题为主,也有选择题。
备考策略[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落实到字词、句式去。因为文言文的翻译实际上是理解文言文意思内容的体现,因此必须从基本字词入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分别对一个句子中的每一处实词、虚词加以解释,然后连缀成句;成分缺少的补足,顺序与现代汉语不符的调整。要了解常见文言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方法,如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省略句等,掌握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并有意培养语境意识。
阅读训练
训练1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①。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④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
词句注释:①跂圣:向圣人看齐 。②蟊(máo)螣(téng)、蜂虿(chái):害虫、毒虫。 ③恤:担心、忧虑 。④攸:所。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过而能知,可以为明 ______________
②己过不改则累德 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3.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训练2
王冕求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词句注释:①蹊:践踏。 曷:通“何”,为什么。
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通“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亡其牛/其真无马邪
D、 录为笛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翻译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2)儿痴如此, 曷不听其所为?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训练3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词句注释:1、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2、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3、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4、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5、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1.解释加点词语。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2.翻译。
(1)东郭俊者,海内之狡兔也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3)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3.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训练4
永某氏之鼠
永某氏之鼠,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词句注释:1、拘忌:拘束和禁忌。2、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3、僮:未成年的仆人。4、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5、衣:衣架。6、累累:一个接一个。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不畜猫犬 —————————— (2)悉以恣鼠不问 ——————————
(3)某氏室无完器 —————————— (4)假五六猫 ——————————
2.翻译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3.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
孙子列传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词句注释:1、三晋之军:专指魏军。2、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为与后续部队脱节)。3、白:使……露出白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率兵 B.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D.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2、将文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2)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3.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用原文回答)。
专题一参考答案
训练1
1.(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
(2)累:连累,损害。
2.(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象(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象(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
(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仇恨呢?
3.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翻译: 每个人都不是最明智的,谁会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知道,可以算是明智;知道了并能改正,就可以向圣人看齐。小的过错不改正,大的罪过就形成了;小的善行能推广,大的善德就形成了。
人的过错没有别的,就是懒惰怠慢、嫉妒和邪恶。(一个人)懒惰怠慢,就会骄纵,孝敬就会衰减;(一个人)嫉妒,就刻薄,灾祸就产生了;(一个人)邪恶,就生活放荡,节义就荒废了。这几个方面,都是道德败坏和人身遭殃(的原因)。如果有一方面,就一定要像(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像(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不远离蜂虿就容易螫伤自己,不除掉蟊螣就客(容)易伤害庄稼,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损害道德修养。
如果因为恶事很小就肆无忌惮地做,最终一定失败;如果因为善事很小就忽视不做,就一定倾覆。能做好小事,是做大好事的基础;戒除小的坏事,最终就没有大的罪恶。
阅读感悟:
主要是从改过开始讲述了善恶之源及为善为恶的道理。改过是向善的开始,小善是大善的开始,小恶是大恶的开始。
训练2
1、A
2、A
3、(1)(王冕)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2)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就不让他去读书呢?
4、勤奋好学,孝敬父母。
翻译: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进入学堂听学生念书,听完便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忘记了他的牛。有的(人)牵着牛来责备(它)践踏了田地,(王冕的)父亲生气了,用鞭子打王冕,过后(他)仍然像以前(那样)。(王冕的)母亲说:“孩子像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偷偷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照着佛像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然)是小孩,(但是)心神安逸好像没有看见。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韩性过世,(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回到故乡,王冕买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着古代的官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路旁笑,王冕也笑了。
阅读感悟: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训练3
1.(1)快(2)分别(3)怕,担心(4)使......休息(5)独得,据有
2.(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韩子卢)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益。
翻译: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兔子死在前面,狗死在后面,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它们)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自获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52225.htm" \t "_blank?)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阅读感悟:
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淳于髡之能够说服齐王,关键是他善于用寓言故事来把这层道理生动、直接的讲明白。由于典故、寓言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所以说服力量强,传播面积广。运用典故最关键的是要将寓言故事用得十分恰当,这样才能发挥典故的启迪作用。我们在说服他人之前,不仅应多联想寓言和典故,而且平时要注意知识积累、故事收集,并应对事件本质有深刻把握,如此才能作类比。
训练4
1、 (1)养(2)全、都(3)完整(4)借
2、 (1)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2)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
3、“窃时以肆暴”的得志小人。
翻译:永州有个人,畏惧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个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横行不管。
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也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地方去了。以后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新搬来的人说:"这些在阴暗处作恶的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到这种地步了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唉!这些老鼠以为可以一辈子过着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
阅读感悟: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有不同的寓意:
第一种角度: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第二种角度: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更不能非常禁忌迷信。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 (?http:?/??/?baike.baidu.com?/?view?/?6094.htm" \t "_blank?),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训练5
1、B
2、(1)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有利的方向来引导它。
(2)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
3、①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②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翻译: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于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阅读感悟:
马陵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典型的“示假隐真”、欺敌误敌、设伏聚歼的成功战例。齐军取得作战胜利,除了把握救韩时机得当,将帅之间密切合作,正确预测战场和作战时间以外,善于“示形”、巧设埋伏乃是关键性的因素。所谓的“减灶”就是这场战争中“示形”的主要方式。它实际上就是孙武“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诡道”原则的实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