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 3.10 平均数 教案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 3.10 平均数 教案 沪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29 14: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周我们班进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大家还记得你跳的个数吗?(找几个学生回答),老师算了算,这次跳绳比赛我们班平均每人跳了95个,平均每人跳的个数就是我们数学中所说的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师:开学初,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看,这就是环保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的废弃瓶子。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1、讨论交流
2、汇报讨论的结果。
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
师:大家同意这个答案吗?
生:同意。
师:说说13是怎么来的?
生:小红收集14个瓶子,小兰收集12个瓶子,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两个瓶子,小红给小兰1个瓶子,这样他们两个就每人都是13个瓶子;小亮收集11个瓶子,小明收集15个瓶子,小明比小亮多收集4个瓶子,小明给小亮两个瓶子,他们两个每人也就都是13个瓶子,这样,四个人收集的瓶子同样多,都是13个瓶子。
再找一名学生说。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黑板上的这幅图,边摆边说说你的想法。
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瓶子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板书 移多补少)
师:同学们想一想,13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呢?为什么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而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少呢?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它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通过计算,也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除以4,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 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师:谁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同学们用移多补少和计算两种方法都能求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还知道了这个“13” 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相当于把这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这个数就是平均数,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瓶子的总体情况。
师:同学们,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这次跳绳我们班平均每人跳了95个,这个95就是平均数,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找生回答。
(二)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同学们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这有几道小题,看看大家对这节课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1、判断题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2、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3、想一想,算一算
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4页,第二天上午读了10页,下午读了6页,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1)(14+10+6)÷2 (2)(14+10+6)÷3
4、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1) 移多补少
(2) 平均数=总数÷份数 (14+12+11+13)÷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