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课标I)大一轮复习(PDF版教师用书):专题十 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考语文(课标I)大一轮复习(PDF版教师用书):专题十 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9 19:3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 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题 考查内容
年份 卷别 题号 设分 题型 选篇 题材 考点 考查能力 难度
素养要求
(高考方向)
2019
课标全国Ⅰ 20 6 分 填空题
糖皮质激素与肥胖的
关系
语句补空
语言表
达连贯
表达
应用

语言建
构与运用
课标全国Ⅱ 20 6 分 填空题
先花后叶还是先叶后
花与植物芽生长所需
温度的关联
语句补空
语言表
达连贯
表达
应用

语言建
构与运用
课标全国Ⅲ 20 6 分 填空题
与酒精代谢相关的人
体内的两种生物酶
语句补空
语言表
达连贯
表达
应用

语言建
构与运用
2018
课标全国Ⅰ 20 5 分 改错题
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
片段
语体不当
语言表
达得体
表达
应用

语言建
构与运用
课标全国Ⅱ 20 5 分 改错题
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
的片段
语体不当
语言表
达得体
表达
应用

语言建
构与运用
课标全国Ⅲ 20 5 分 改错题 一封信的主要内容 语体不当
语言表
达得体
表达
应用

语言建
构与运用
总计
语言表达连贯 语言表达得体
语句补空 语体不当
平均分值 6 分 5 分
占比 4% 3%
考频 3 题 / 6 卷 3 题 / 6 卷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1.2016 年及以前课标全国卷着重以语句排
序、复位等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
能力。
2.2017 年高考则增加了对语言表达得体的
考查,体现了命题人对逻辑思维和口语
交际的重视。
02 考频赋分
该考点为高频考点,考查形式灵活多变,题
型多样。
近两年该考点设置一道简答题或填空题,
分值 5 分或 6 分。
03 命题特点
如果说成语、病句这两个题型是课标全国
卷的必考题,相对固定,那么本专题的题型
则是轮考题,命题灵活;如果说成语、病句
题是课标全国卷的命题基地,那么本专题
则是课标全国卷创新命题的试验田。 近几
年,课标全国卷不断在本专题上推陈出新,
既推出了颇受大家好评的词语复位题(难
度不大,考查面广)、补写句子题(题目虽
小,综合性强),也推出了饱受争议的逻辑
推断题(命题立意虽高,但思维含量低)。
但高考题型无论怎样变化,不变的是对考
生基本语言素养、基本表达能力的考查。
04 备考建议
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揣度今后可能
推出的高考新题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
考纲为纲、以语基为本,扎扎实实做好对考
点的复习,这样就能以不变(考点)应万变
(题型),也就不会因题型的调整而让我们
顾此失彼、舍本逐末地打乱复习计划。 要
熟悉已有的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其解题
方法,能比较高效地按照题干要求解题。
162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92
清单一 常用敬辞 15 类
    1.“拜”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时。
拜读:阅读对方的作品。
拜会:和对方见面。
拜访:访问对方。
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
拜托:请对方帮忙办事。
拜贺:向对方表示祝贺。
拜辞:向对方告别。
拜服:对对方表示佩服。
2.“奉”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奉告:告诉对方。
奉还:归还对方。
奉送、奉赠:赠送。
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
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
奉托:拜托。
奉劝:劝告。
奉陪:陪伴、陪同对方做某事。
3.“高”字一族。 用于尊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
高龄、高寿:问老人的年龄。
高见:高明的见解(尊称对方的见解)。
高攀:和对方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一族。 用于尊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
贵庚:询问对方的年龄。
贵恙:称对方的病。
贵体:称对方的身体。
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贵国:称对方的国家。
贵校:称对方的学校。
5.“雅”字一族。 用于尊称对方的情意、举动。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
6.“惠”字一族。 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
上款)。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7.“令”字一族。 用于称对方的亲属。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兄:尊称对方的哥哥。
令阃:尊称对方的妻子。
8.“宝”字一族。 用于称对方的家眷、铺子等。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
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9.“呈”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对方时。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
呈报:用公文向上级报告。
呈请: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10.“恭”字一族。 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11.“钧”字一族。 用于称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对尊长或
上级用)。
钧座:对长官的尊称。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
钧鉴:请尊长或上级阅知。
钧启:请尊长或上级启封。
12.“垂”字一族。 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 对自己的
行动。
垂问、垂询: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也
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 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
书信)。
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13.“俯”字一族。 旧时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
行动。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如: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 如:俯念群情。
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14.“光”字一族。 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光临:称宾客到来。
光顾: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15.其他敬辞。
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
借问:用于对别人打听事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十  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163 
鼎力:用于对对方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
海涵:请对方宽容谅解。
墨宝:称对方写的字或画的画。
笑纳:用于请求对方收下礼物。
赐教:请对方指导自己。
久仰:仰慕对方已久(用于初次见面)。
清单二 常用谦辞 12 类
    1.“家”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
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
小的亲属。
舍亲:称自己的亲戚。
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弟、妹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
3.“鄙”字一族。 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鄙人:称自己。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4.“愚”字一族。 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5.“敝”字一族。 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敝人:称自己。
敝姓:称自己的姓。
敝处:称自己的房屋、住处。
敝校: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6.“拙”字一族。 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拙笔: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一族。 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作地位低的人的自称。
小可:称自己(多见于早期白话)。
小生:青年读书人的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小儿、小女:称自己的儿子、女儿。
小店:称自己的商店(酒店、旅店等)。
8.“敢”字一族。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一类。 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多用于书信)。
10.“老”字一族。 用作敬辞时,“老”字可以尊称别人,有时
特指老年人。
如老爷爷、老大爷、老伯、老兄、老弟、老前辈、老总。
11.“贫”字一族。 僧道的自谦之称。
如贫僧、贫道、贫尼。
12.其他谦辞。
错爱:用于感谢对方对自己的关心、爱护。
刍荛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
过奖、过誉:用于自己受到表扬或夸奖。
寒门:称自己贫寒的家庭。
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
涂鸦:称自己字写得不好或画画得不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94
考点一  语言表达准确
    高考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点。 要求
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 只需两步
就可搞定这种题型。
第一步: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
式。 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1.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规律,是从个别
到一般。 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
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以下逻辑错误:有些推断的前提本身
是虚假或谬误的,有的遗漏了所涉其他对象而导致结论片面或
偏颇,有的则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强加因果或颠倒因果的问
题,等等。 例如: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
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
境优美。
这句话含有以下推理:
①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一定能避免发生火灾;
②只要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
鲜、环境优美。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推断的错误:
①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燃放烟花爆竹是诱因之一,并不
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情况也会引发火灾,比如天干物燥、吸
烟、气温过高导致汽车自燃等。
②环境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不光是燃放烟花爆竹,工厂“三
废”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可见,在遗漏条件信息的情况下,所得结论很可能出现说法
绝对的错误。
2.演绎推理
即从一个一般的规律到个别的具体现象的推理,是从一般
到个别。 常用的演绎推理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
结论组成。 例如:
金属是导体(大前提),铁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铁会导电
(结论)。
演绎推理容易犯的错误有:偷换概念、前提错误、判断矛
盾等。
3.类比推理
即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
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简称类推、类比。 例如:
杂志对于(     ),相当于(     )对于农民。
A.报纸  果农        B.传媒  农业
C.报刊  农村        D.编辑  菠菜
我们难以直接从题目中断定两词之间的关系,只能逐项代
入,然后类比两词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 通过代入发现
“杂志对于编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间都是“产品和生
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是 D。
类比推理的常见错误有:前提错误、属性错误等。
第二步:明确关系———常考哪些复句关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逻辑推理题所选材料一般都比较
容易理解,且比较贴合实际,设题时往往涉及以下复句关系。
1.条件关系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
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常见的
形式有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条件关系复句常
犯的错误有:三种条件关系混淆;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
系;等等。
2.因果关系
一种事物或一些条件的存在导致另一种事物的产生,其中
前者是因,后者为果。 因果关系常犯的错误有:原因和结果之间
没有必然的联系等。
高考中在考查复句关系时往往有非常明显的标志词,如说
法比较绝对的词语。 大家要多多留心。
充分条件关联词
①如果……那么……
②只要……就……
③绝 对 化 表 达, 如: …… 就 ……; …… 则 ……; …… 一
定……;……离不开……
④整体化表达,如:所有 (凡是 / 凡 / 任何 / 每一个) ……
都……;……是……
必要条件关联词
①只有……才……
②除非……否则不……
③必要条件式表达:……是……的必要条件(先决条件 / 基
础 / 前提);……是……必不可少的
因果联系型题目中一般含有表示原因和结果的提示词,常
见的有:
原因:由于、因为
结果:所以、由此可见、为此、由此得出结论
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中指出:“从事写作的人,应
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
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是的,锤炼语
言是个技术活,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 因此,无论
是应对高考,还是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在日常学习中都必须有意
识地加强语言准确方面的训练,着力培养自己严谨的思维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十  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165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
另外两处问题。
一波又一波的地产热潮,使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居高不
下。 而我们千呼万唤的房产税,却是一再难产。 如果有了房产
税,就能使房价降低,而房价一旦真的降下来,我国的经济就能
有很大的发展。 房价下降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就会很高了。
①有了房产税,也不一定能使房价降低。
②   。
③   。
解析  (1)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
这则材料在介绍了我国各大中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
后,得出了三个结论:①如果有了房产税,就能使房价降低;②房
价一旦真的降下来,我国的经济就能有很大的发展;③房价下降
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就会很高了。
(2)重点把握句间逻辑关系
房产税并不是决定房价的唯一因素,故由“有了房产税”这
一条件推不出“房价下降”的结论。 同时,由“房价降下来”的条
件也推不出“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结论。
(3)仿照例句精准拟写答案
参照①的方式,将②③的答案拟写为“房价下降,我们的经
济不一定就能有很大的发展”“房价下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
一定就会提高”。
答案  ②房价下降,我们的经济不一定就能有很大的
发展
③房价下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一定就会提高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
两处问题。
目前中学生名著阅读出现了“碎片化”的现象。 如果能够选
取他们喜欢的作品,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就能避免这种阅读
“碎片化”的发生。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提升学生的听说
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如学校给学生推荐科幻小说
《三体》,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理化生等
学科的学习。 因此,阅读科幻小说一定有利于当今中学生理化
生等学科的学习。
①选取中学生喜欢的作品,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不一定能避
免这种阅读“碎片化”的发生。
②   。
③   。
答案  ②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
精神
③阅读科幻小说,不一定有利于当今中学生理化生等学科的
学习
解析  本题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阅
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
科学精神”“阅读科幻小说一定有利于当今中学生理化生等学科
的学习”,前后都是“可能”的关系,不是“必然”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二  语言表达连贯
    语言表达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是一
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意
思一贯而下,话题前后统一,合乎逻辑、事理,语句前后照应,搭
配得当,脉络清晰,文气顺畅,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连贯题对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
断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 近几年,以
客观题考查连贯的题型主要有词语复位题、句子复位题和语句
排序题;以主观题考查连贯的题型主要是语句补空题。
一、词语复位三步骤
词语复位题考查侧重于连词的关联作用和副词的语法功
能,连带考查个别实词(2016 年课标全国卷Ⅲ涉及动词和代词)
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功能。 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解答
这类题既要考虑到语言的连贯性,又要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相关虚词、实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2016 课标全国Ⅲ)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
当的一组是 (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
用,  ①  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
用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屏弃功利
性  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  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
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
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  毕
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 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解析   第一步:通读文段,了解大意,关注标点,划分
层次。
本题文段内容主要涉及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的问
题,谈的是对“学以致用”的看法。 从层次来看,第 1 句是观点
句,第 2 句是对“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的解释,第 3 句从正反两
方面讲学习的态度,第 4 句是总结句,点出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
专业的危害。
第二步:边读边分析句间关系,并试填 4 个选项相应词语,
推测应填词语。
结合选项内容,①处所填内容应是用来指代与“有的人在填
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这一做法相关
的词语,故可选 A、B、C、D,不能排除选项;②处与前文构成并列,
故可选 A、B、C、D,基本不能排除选项;③处后面的文句是前文的
结果,应填表连接结果的词语,故 B、C 更合适,大致可以排除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6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D;④⑤两处合起来分析,也不好排除 C;最后分析⑥处相关的句
子,⑥处后面的文字与下一句构成假设关系,那么⑥处应填表假
设的词语。 通过关联词“也”可以排除 C。 初步选 B。
第三步:遵循简明、连贯、关联词搭配的原则,代入初步选择
的答案,确定最终答案。
最后把选项 B 代入文段中,通读文段,最终选 B。
答案  B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读书有   ①  好处,  ②  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
问题。 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文化、智慧集中保存在书里面。 真
正能够提高素质、推动思维、改善人的精神品质的方法,   ③
  读书。 读书  ④  能帮助我们了解信息,拓展知识,培养精
神集中、动脑筋的习惯,   ⑤  教给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
概括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规律的共同道理,  ⑥  教给我们做
人的道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只有 不但 还 更
B 没有 应该 还是 / 也 还
C 无 对它 定是 不仅 / 而且
D 大 它 应是 不只 而且 /
1. 答案  A  首先通读文段,了解大意,关注标点,划分层次。
语段的中心是读书有益。 第一句提出论题,为第一层;其余句
子就此展开论述,为第二层。 其次要结合层次关系和选项,运
用排除法进行分析。 ①处如果填入“没有”或“无”,搭配不当,
故可排除 B、C 两项。 “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与前面的内容是
递进关系,⑥处应用“更”,故可排除 D 项。
二、语句复位六注意
1.事理是否相承
逻辑关系———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
慢、难易等。 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
或者符合一定的生活事理,而这个顺序或者事理恰恰就是语句
复位题的突破口。
2.话题是否统一
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 在文段所提供的
语境中,讲述的话题或陈述的对象应该保持一致,而不能彼此混杂。
3.前后是否勾连
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 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明显
有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从而使文段在表意上脉络清晰、层次
井然。
4.意境是否协调
文段的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 (或阴沉凄凉,或热烈欢乐,
或隐晦曲折)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与景
致高度契合统一,才能感染读者。
5.句式是否一致
“一致”的内容比较多,像句子结构、关联词搭配等,重在找
出照应点。 语段中的信息前后吻合,才能使表意完整。
6.音节是否和谐
要符合诗歌或语句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方面所特有
的规定。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余光中坦言,他一度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意思是
                。 但没想到的是,更多人却对他的散文给予
好评。 于是他就改变了初衷,把诗歌和散文当成自己的两只眼
睛,双眼并用,更加立体形象地看事物,看人生。
A.散文是自己最擅长的主要文学体裁,诗歌是自己的最爱
B.诗歌是自己主要创作的文学体裁,散文也时有问世
C.散文和诗歌是自己创作的两类文体,左右皆能开弓
D.诗歌和散文是自己创作的两大领域,两者不可偏废
解析  本题属于定位选句题。 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
断:结合上文“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可知应先谈诗,再谈散文;结
合下文“于是他就改变了初衷,把诗歌和散文当成自己的两只眼睛,
双眼并用”,可知原来余光中是注重诗而不注重散文的。
答案  B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春眠不觉晓”,这种逍遥自古以来就是“悠闲阶级”独享
和提倡的情怀和境界。 今天看来,特别对处于竞争激烈的环
境下的现代人来讲,              。
A.只有欣赏的心情了
B.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C.只有在周末享受了
D.只是孩时的记忆了
2. 答案  B  材料中提到“春眠不觉晓”“自古以来就是‘悠闲
阶级’独享和提倡的情怀和境界”,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的
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并非“悠闲阶级”。 因此,“春
眠不觉晓”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奢
望”。 B 项表述最符合语境。
    三、语句排序三步骤
1.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
先观察四个选项,判断排在第一句的句子可能是哪几句;然
后将横线前的内容分别与排在第一句的句子连起来读,确定联
系紧密的一句为第一句。 确定第一句后一般可排除两个选项。
2.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
在题目给出的句子中,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然后从剩
余的选项中找出这两句排在一起的选项,该选项即为答案。 如
果有两个选项都将这两个句子排在一起,可再找出必须紧紧相
连的另外两个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3.根据横线后的内容确定最后一句
如果经过上述两步还不能确定答案,再将剩余选项中排在
最后的句子,分别与横线后的内容连起来读。 通过确定与横线
后的内容语意衔接紧密的句子来选定正确答案。
大多数的语句排序题,使用前两步就可得出答案。 有的语
句排序题,在观察四个选项排列的句序后,仅使用第 2 步(找出
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或仅使用第 3 步(根据横线后的内容确
定最后一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一组是 (    )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 1.5 亿,
        。         ;        。         ;        。         。
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十  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167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
②按通常 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 4000 多万老人会跌倒
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④知不知道怎样对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⑤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
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伤情,甚至造
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解析  第一步(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观察四
个选项可知,第一句不是②就是⑤。 将横线前的内容“65 岁及
以上的老年人已达 1.5 亿”分别与②⑤句连起来读,边读边使用
“语意排序法”分析,可发现联系紧密的句子是第②句———第②
句中的“30%”“4000 多万”与横线前句子中的“1.5 亿”形成照
应,由此可排除 C、D。 第二步(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使用
“词语排序法”,对剩余的五个句子进行分析,可发现第⑤句中的
“可能”与第⑥句中的“也可能”形成照应,第①句中的“是”与第
④句中的“则是”也形成照应,由此可确定⑤与⑥、①与④必须紧
紧相连。 据此确定答案为 B。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         ,         ,         。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⑤①⑥④②③        B.⑤④①③②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⑤②④⑥①
3. 答案  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③句“他不是
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照应文
段开头的“偶然、被动”,应放在“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的后面,故可排除 A、B 两项;第⑤句照应“无奈”一词,应紧跟
在第③句后面,故可排除 C 项;②④两句因“或许”而句式连
缀;第①句中“与此相应”,指代第⑥句的内容,所以应跟在第
⑥句后面。
    四、语句补空三步骤
1.通读文段,把握观点与层次
语句补空题虽说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
阅读能力。 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
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因文推导,注意逻辑与形式
结合文意,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
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
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
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写后检查,保证连贯与简洁
补写后要检查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
语病、是否简洁等。 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力求补
写的内容连贯、贴切、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
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得超过 15 字。
著作等“身”,①                              ,具有可
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
算。 “著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
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丰硕成果令人敬仰。 但是,②     
                        ,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 因此,
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③                         
    。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文段大意和横线前后内容
以及句中的标志性词语。 本段内容是讲学者研究的事情。 第
①处横线前所述的是学者的著作数量的问题,由后面的“而著作
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可知,①处横线内容应
与此对应,填“物质层面”的内容,由此可得出答案。 第②处横线
前所述的是著作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由后面“而学问是主宰著作
的灵魂”的信息可知,这两句是在谈“学问”与“著作”之间的关
系,再由“灵魂”一词可知,这里可填“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
壳”。 第③处横线前的内容是“因此,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
声”,由“因此”可知这里要填总结句,而句中只给出了主语,要填
写的是谓语,结合前面的内容可知,强调的是“学术地位和名声
不是靠著作等身来衡量的”,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  ①是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度量  ②著作只是承载
学问的外壳  ③绝不是以著作等不等身来衡量的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按照字的解释,掌故多指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考证叙述。
其实“掌故”原本指①                                。
汉朝时,国家设置了一种名为“掌故”的官职,专门负责②   
                            。 唐代时,国家对掌故进行
细化,设有“内侍掌故”和“州郡掌故”,用来管理、收集国家逸
闻和民间传说。 到宋明清三朝时,③                   
            ,即把凡是收集有关上层社会人士的逸事、朝野
逸闻、民间传说等的人都统称掌故。 而且,掌故的内涵也发生
了变化,由官职名变成了逸闻逸事、坊间趣话。
4. 答案  ①国家设置的一种官职  ②管理、收集国家逸闻和民
间传说  ③掌故的范围逐渐扩大
解析   回答本题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语段表述的整体意
思,二是横线处前后表达的具体意思对横线处要填写的内容
的影响。 该语段主要介绍“掌故”的内涵和发展变化。 第①处
横线,前文解说“掌故”的字面意思,后文写汉朝设置“掌故”官
职等,由此分析,第①处横线应该填写的是“‘掌故’是一种官
职”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横线,后文交代掌故的细化和主要作
用,由此可判定横线处的内容应该填写汉朝的“掌故”的作用,
即管理收集国家逸闻和民间传说;第③处横线,从前文和后文
介绍的“掌故”的范围扩大的角度分析,横线处的内容应该与
“掌故”的范围扩大有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8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考点三  语言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指说话要符合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身份,适合
说话时的环境氛围,符合表达时的文体特征。 语言表达要“得
体”,主要方法有:
方法 1:分清对象
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
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1.某高校毕业生听完著名就业辅导专家张教授的报告后,深受
启发,立刻用手机给张教授发短信,希望得到帮助。 下面四条
短信中用语恰当、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张教授,您好! 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 我想请您
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
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 学生××
B.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 我想请您帮我看
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 情急之
中,可能有些唐突,但您务必回复我! 学生××
C.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 我想请您帮我看
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 情急之
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
D.张教授好! 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 我想让您帮
我看看求职自荐信,请您尽快把邮箱地址发给我。 情急之
中,虽然有些唐突,但相信您能理解! 学生××
1. 答案  A  B.用词不当,“可能”说明有可能不“唐突”,“务
必”带有命令的语气;此外,“张教授”后应加“您好”等问候
语。 C.直呼张教授,语气生硬,没有看准对象,用语缺乏分寸;
另外,短信结尾处应署名。 D.“让”“尽快”“虽然……但……”
语气强硬,用语不够礼貌,分寸掌握不好。
    方法 2:分清场合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要注意在不同的
场合说不同的话。 一般来说,在庄重场合,要使用规范的书面
语,话题集中,语气庄重,而不能用拉家常的口吻。 在其他场合,
则使用口语多一些,如在公园里,说话就可随意、自然一些,话题
分散一点儿;在与人促膝谈心时,不宜用外交辞令,故弄玄虚;在
娱乐场合,用语要有趣、生动。
2.下列场合的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
A.[出版社有意请杨绛出席她的作品研讨会,她谢绝]杨绛说: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B.[刘某买了戏票请张某一起去看戏]张某说:“我是喜欢评弹
的,您既然赏光,我就只好去了。”
C.[王医生送病人小张出院,告别时]王医生说:“看到你恢复
得这么好我很高兴,以后欢迎你常来。”
D.[某广播电台的广告]戴××牌领带,使您的仪容更潇洒。
2. 答案  A  A.用一比喻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显示出作者
的谦虚。 用语得体。 B. “赏光”用于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邀
请,此处说反了,改为“破费”。 C.“欢迎你常来”不妥。 D.广播
播音中,“仪容”与“遗容”同音,不合适。
    方法 3:分清语体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不同的语境和
交际需要,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 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
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
语、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语体或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
中经常使用。 又如,书面语体中的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
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
变式句、省略句等。 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掺杂一些
书面语就会影响对方的理解,如果在书面性较强的语体中硬要
掺杂某些口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 按要求回
答下面的问题。
(1)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    )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 18 日晚 7 点在学校礼堂举
行“民俗文化报告会”。 (乙)您是著名的民俗专家,对民
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 (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
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 (丁)敬请届
时光临。
A.(甲) B.(乙) C.(丙) D.(丁)
(2)午宴上,某中学生被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
项是 (    )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 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 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3. 答案  (1)C  (2)D
解析  (1) “莅临会议”搭配不当;“做出认真的指导”用语
不得体,不宜对邀请的对象提出这样的要求。 (2)A、C 两项用
语生硬,没有礼貌,不是对长辈该有的态度。 B 项中“足下”
“家父”属于书面语,不宜在饭桌上使用。
方法 4:分清谦敬
敬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己
方。 谦敬辞可归纳为一句话———“家大舍小令他人”,即对别人
称自家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
(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自己的晚辈和年纪比自己小的
平辈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
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 “舍”
外,谦辞还有“小” (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 (如“拙
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如“鄙见”,称自己的意见)等。
敬辞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辞只能用于称己方。 如果把握
不好,就会闹出笑话。 常见的敬辞还有“贵”(如“贵庚”,多用于
问别人的年龄)、“大” (如“大作”,称对方作品)、“高” (如“高
见”,称对方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
(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 (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
“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 (如“赐教”,请对方给予指
教)、“雅”(如“雅正”,请对方指教)、“惠”(如“惠顾”,多用于商
店对顾客)、“鼎”(如“鼎力”,称对方对自己的帮助)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十  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169 
4.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 下面是张田甜
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
进行修改。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做报
告。 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
读了。 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
指导。
4. 答案   ①将“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 “两人” “两个”。
②“他”改为“杨先生”。 ③“拜读”改为“看”。 ④“大作”改为
“作品”。
方法 5:分清目的
由于交际目的不同,我们即使说同样的内容,说话的角度、
重点等也应有所不同。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给
听众(或读者)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我们说话或写作时,要根据
自己的表达目的,尽可能选择对方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高考前,一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
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 2B 铅笔。 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
学生:请问有没有 2B 铅笔卖?
售货员:①都在那边摆着呢,你自己看吧。
学生:(拿着铅笔)新闻里说,市场上有不少伪劣 2B 铅笔,
这铅笔该不会……
售货员:②什么意思呀! 我们这怎么会有伪劣商品呢?
(学生仍然顾虑重重,犹豫不决。 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
拿出两支削好的 2B 铅笔)
经理:③  
(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
售货员的回答使学生心中不是滋味,试为售货员的回答
换一种说法,使顾客更有亲切感,心里更为踏实,但不能改变
原意。
第①句改为:  
第②句改为:  
根据情景,补上商店经理的话③:  
 
5 答案  (示例)①有的。 请跟我来,不止一个品牌呢,请慢慢
挑选吧。
②请你放心,我们店是“信得过商店”。
③请让我来告诉你伪劣 2B 铅笔与正牌 2B 铅笔的辨别方法。
方法 6:分清转陈
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
面陈,要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这种表达方式简
单一些。 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
点、称呼等因素也变了。 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变化
了的各种因素,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恰当表述。
6.树人中学文学社准备请校友、著名作家刘枫先生来学校做一
次写作讲座。 为此,文学社让小张带着请柬登门邀请。 不巧
刘先生不在家,开门的是他儿子。 于是小张对他说:“①  
 
  ”
刘先生回家后,他的儿子拿出请柬,向父亲转述了小张的来
意:“②  
  ”
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小张和刘先生的儿子说的话。 要
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每人说的话不超过 60 字。
6. 答案  (示例)①您好,我是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想请刘
老师去给我们文学社做一次写作讲座。 这是请柬,请您转交
给他,好吗? 谢谢。
②爸爸,今天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来过,想请您去给文学社
做一次写作讲座。 这是文学社给您的请柬。
解析  解题时,既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要注意
人物的身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