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准备课
第1课时 数一数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培养学生有序数数的思想。
【教学准备】
PPT课件、铅笔、橡皮等文具用品。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哦,它可以帮你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数学, 你能说说,你从哪里见到过数学吗?(学生可能会回答:超市、菜市场、商场等)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见到过不同的数字,那些就是我们说的数学知识,那么老师现在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会数数吗?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1.全班数数1~10。
2.指名数数。
3.伸出小手,与同桌相互数一数有几根手指。分组交流,同桌互动。
三、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观察图片,再回答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境图)
(1)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些什么?先自己数一数你所看到的物体的个数。
(2)同桌相互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它们在哪里。(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
(3)教师点击学生向老师敬礼的场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结合图中学生的敬礼、鞠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数图中的数量,引导学生逐一数出1至10的人和物。(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
师: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较小的,再数数目较大的呢?
(1)数出数量是1的人和物。
一面国旗,用数字1表示。(PPT课件出示一面国旗)
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数字1表示?强调:它们的数量都是几?(出示数字“1”,并认读数字1)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人或事物。
①数数量是2以上的人或物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指名让学生到台上数一数。
②师:小朋友们,他数的对吗?
引导学生再指一个数一个,重数一遍。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③数数时一定要口、手一致。适时渗透有序数数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如果你能继续这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你会发现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一门课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们回家之后也去找找你身边的数学,好吗?
五、巩固练习
1.数身边的数。(也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师:这幅图中这么多事物能用数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数来表示的事物?(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文具说一说)
2.说一句含数的话。
3.开放性练习: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准备课》是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中所数的数字比较小,很多小朋友都会数1到10的数量,并且认识这几个数。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得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够数出来,所以这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思考并且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数数方法进行数数。如:数有多少人时,可以先数老师,再数学生;先数男生,再数女生等,培养他们有序思考、有序数数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事物紧密相连,体现数学的广泛性。
[不足之处] 学生观察的时间太少,导入学习任务太快,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教设计] 在“数一数”时,老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老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人和物的数量。
第2课时 比多少
/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4个圆片、3个三角形等学具。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数,我现在来考考你学会了吗?
1.从1数到10。
2.从10数到1。
二、质疑激趣,谈话导入
1.结合班上各小组学生的数量数一数。
2.一组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还是同样多呢?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比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师:有几只小兔在搬砖?有多少块砖?
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呢?
3.讲解: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和砖的数量同样多。
4.动手操作,理解新知。(拿出准备的学具)
(1)拿出不同的学具,用三角形表示小猪,用圆形表示木头,摆一摆,比一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2)展示学生的摆法,并请学生说一说:三角形表示什么?圆形表示什么?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圆形,结果怎样?(三角形差1个,说明小猪比木头少,木头比小猪多)
5.自由操作活动。
小兔和小猪比,你会得到什么结论?你是怎样比的?
(1)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图形分别表示小兔和小猪,再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结果,老师展示。
(3)小结:小兔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6.还可以比什么?
先用学具进行操作,再交流结论。
7.小结:我们比较两种物体时,要把它们一个与一个对应起来。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比多少,你会比了吗?我们怎样比才不会出错?你认为我们平时生活中,还能够比一些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第1~4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材中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子与它们所搬的砖的比较”和“小猪与它们所扛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也使学生看到了如何使用这种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而且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任意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2.教师尝试先引导(即小兔和砖的比较),再半放手(即小猪与木头的比较),最后全开放(即任意选择图形来表示不同事物的比较)的教学方法,由扶到放,既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的操作活动比较多,让学生在数与形的联系中,直观感受并理解“同样多”“多”“少”等概念。
[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只让学生釆用教材中介绍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其实也可以通过数数来比较多少。教师没有注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致使比较方法比较呆板、单一。
[再教设计] 展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应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