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分与合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能有序地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板书贴纸,学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张。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指名示范)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快,谁再来示范一下?要求越慢越好。(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样子来做几次拍手的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现在谁来说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啊。(板书课题: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它们做游戏。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看到哪个数字朋友?(2个筐和4朵花)
(2)要把这4朵花放到这2个筐里,看看怎么分?有几种分法呢?
2.动手实践。 可以用手中的花朵卡片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把想法记录下来。
3.从形象到抽象,分享研究成果,掌握4的组成。
(1)(PPT课件配合演示)展示学生摆一摆的结果。 由学生介绍摆图,教师重点强调从无序的摆放到有序摆放。三种方法一一呈现。
(2)展示画一画的结果,发现从画花朵到画圆的抽象过程。
(3)展示写一写的结果,发现从画到写,从图到数的过程。
(4)展示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
重点理解符号表达的意思。从上向下看是分的过程,从下向上看是合的过程。
(5)基于实践,总结方法。 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
4.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
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②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5.总结:可以按顺序写,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
三、自主探究,揭示规律
1.写出5的分与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么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试着写一写。
2.说一说。 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
任务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
任务二: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任务三: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
3.由符号还原于实物图。 有1和4,就有4和1,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有2和3,就有3和2,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得很开心吧!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活动,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谁能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22页做一做。
2.老师说数字,同桌之间摆卡片。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回归教材,放手实践,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分的过程。
2.整合教材内容,把4的组成当作例题,完成摆、画、写,找的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梳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现数学的简洁,学会数学的符号语言,发现分与合的互逆,初探组合规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较难的5的组成当作自主探究的材料,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分解过程,借助深入讲解的4的组成这座桥梁,搭建5的组成,并在完成4和5组成的基础上,再找规律,完善认识,增加数学的神秘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不足之处] 孩子们未能很快地理解有序分的思想,在4的不同分法时孩子们感觉很轻松,但是到了自主探究5的分一分,说一说的环节时,很多孩子不能找全5的所有分法,很容易发生重复遗漏的现象,这说明一部分孩子没有形成有序的意识,不能按照有序的方法去进行分组。
[再教设计] 在“梳理不同分法,找联系,找规律”这一环节中,要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归纳,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