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
难点:同一机械的效率是可变的。
斜面、小车、铁架台、滑轮组、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等。
一、新课引入
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益,即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优胜劣汰”中的“优”字,“高效率”就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我们在使用机械做功时,也要讲究效率——机械效率。那么什么是机械效率?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有用功(W有):人们需要做的功,也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必须做对人们有用的功。
(2)额外功(W额):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时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它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量等所做的功,如用滑轮提一桶水时,克服动滑轮和桶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W额=G′h。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都是额外功。W额=f摩s。
(3)总功(W总):人们在达到一定目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一般指动力F做的功,W总=Fs。
探究点二:什么是机械效率
讨论:
(1)当你用水桶提水时,有两只大小相同的水桶可供选择,一只是轻质塑料桶,另一只是厚铁皮桶,你选择哪一只水桶?为什么?
(2)当你用滑轮提升一个重物时,你选择哪一种滑轮?为什么?
至此,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
1.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公式:η=×100%。
3.讨论:
(1)机械效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的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4.例题:
小光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当中,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拉起重8N的物体,物体升高了0.2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2.5__N,在实验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有用功是__1.6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80%__。
探究点三: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目的: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η=×100%。
讨论:
(1)滑轮组工作时的有用功怎样计算?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滑轮组的额外功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便于测量?
(3)有其他简便的方法测算总功吗?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4)为了求出滑轮组的有用功和总功,从而计算滑轮组工作时的机械效率,除滑轮组外,实验中还需要哪些测量器材?
注意事项:
(1)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以钩码的下端为标准读数。
(2)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出,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不要和外壳摩擦。
(3)测量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时,可事先在细绳自由端上作一标记,再拉弹簧测力计,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出细绳标记移动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学生实验:
实验结论:
同一个滑轮组,在提升不同的重物时,其机械效率是不同的。
思考: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什么?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一、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是我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功,叫作有用功。
2.额外功:把无利用价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作额外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是总功。
二、什么是机械效率
1.概念: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公式:η=(W有用/W总)×100%。
三、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减小动滑轮的重。
2.增加物重。
3.减小绳子与滑轮的摩擦。
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思考——实验——分析——小结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分析,重视实验,使学生在课内有所思、有所见、有所做、有所得,淡化教师的主讲思想,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机械效率中“效率”概念不能讲得太死,应留有引申的余地,为以后的效率问题做一定的铺垫。
2.机械效率的计算难度不宜过大,机械做功的实例也应避免组合机械。
3.严格规范W有用、W额外、W总的书写,强调物理量下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