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11.1 怎样才叫做功
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知道功的概念。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经历建立机械功概念的过程,学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功的概念,会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多媒体设备、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一、新课引入
他们都“做工”了,但是没“做功”。如何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怎样才叫“做功”
1.通过实验,体验“做功”:
学生实验1:如图中的两位同学正在做功。请仔细分析他们的活动,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现象:图(a)中,小桶在向上__拉力__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升了一段距离s,图(b)中,小车在水平__推力__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水平移动了一段距离s。
点拨:他们都给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同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学生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物体所受的拉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2.找找共同点,建立功的概念:
仔细观察两示意图,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1)这两幅图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
(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
(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3.功的概念:
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探究点二: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活动:
请教室后排一同学,将他的文具盒(或其他物品)交给老师。引起学生注意,再结合这一过程,让学生分析文具盒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画出示意图),讨论该同学作用在文具盒上的力做没做功。
3.分析课本活动2,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
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
4.练习:
(1)下图是物体做功的实例,你认为物体做功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__力__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__距离__,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下图所示的情景中,人为什么没有对物体做功?
点拨: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一是“有力无距离”简称“劳而无功”;二是“有距离无力”,如物体由于惯性向前运动,简称“不劳无功”;三是“力与距离垂直”,即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简称“垂直无功”。
探究点三:怎样测算功
1.功的多少:
如图甲所示,用力把一砖块匀速提升1m,做功W。
如图乙所示,如果用力把三块同样的砖匀速提升1m,做功多少?
如图丙所示,如果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3m,做功又是多少?
点拨:从上面分析可知功与力、距离的关系如何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有:
(1)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2)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3)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2.功的计算方法:
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1)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3)1J的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N·m
注意:在计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3.功的简单测算:
(1)如图所示,请学生估算:用手匀速托起两个鸡蛋升高1m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
(2)如图所示,人拉着重2000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m,你能求出此人做了多少功吗?如果拉力为500N呢?
探究点四:机械功原理
1.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2.机械功原理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11.1 怎样才叫做功
一、机械功
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三、功=力×距离(W=Fs)
四、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用字母J表示。lJ=1N·m,它表示1N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1m的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就是1J
本节课没有直接给出机械功的定义,而是设计了“找找共同点”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经历和体验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和讨论,逐步建立功的概念。关于功的计算(“活动3”),也不是直接讲解,而是给出了一种常见的错误,通过学生的辨析、讨论、纠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