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12 11: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一、原始的农耕生活(共15题)
1.《诗经》中的“千耜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
A.?劳动力充足????????????????????B.?技术落后????????????????????C.?生产工具简陋????????????????????D.?农作物品料单一
2.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出现????????????????D.?原始农业的兴起
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
A.?河姆渡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4.央视播出《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主食,永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
A.?北京人?????????????????????????????B.?元谋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5.晓丽曾与父母一起参观浙江省一处著名的原始人类遗址,如下图是她用手机拍下的干栏式房屋复原图。据此推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6.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由“穴居”时代步入“定居”时代,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
①种植粟和水稻? ? ②饲养猪狗等家畜? ? ③原始聚落的出现? ? ④火的使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一位游客在参观了某原始居民博物馆后写道:“他们把芥菜和粟的种子装在一个个地瓜状的陶瓶里,陶瓶极像现代瓶口向下倒放的玻璃种子瓶。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用 兽骨制作的两只鱼钩,形状和我们现在用的基本一样,勾尖有倒刺,可能比我们用的稍 大些。”这位游客参观的应该是(??? )
A.?元谋人博物馆?????????????????B.?北京人博物馆?????????????????C.?河姆渡人博物馆?????????????????D.?半坡人博物馆
8.属于半坡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铁农具?????????????????? D.?曲辕犁
9.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1973年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七千年左右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10.居住在如图房子中的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B.?大豆??????????????????????????????????????C.?玉米??????????????????????????????????????D.?粟
11.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2.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13.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人的干栏或建筑复原
A.?生活习惯???????????????????????????B.?自然条件???????????????????????????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
14.在半坡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应该是(??? )
A.?青铜器????????????????????????????????????B.?铁器????????????????????????????????????C.?铝器????????????????????????????????????D.?陶器
15.“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材料中的“这里”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B.?元谋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
1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干栏式)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梅福根、吴礼贤主编《七千年前的奇迹》
(1)根据材料,“他们”应该属于哪里的原始居民?
(2)想一想,这种干栏式的房屋有什么作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今天还存在吗?
(3)假如让你回到当时,你会怎样度过一天的生活?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像A,某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像B
材料2:“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此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的朴树籽……”
材料3:图C,图D
(1)①材料1中哪一图像对应材料2的描述?
②你能从材料2中获取该远古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2)①写出图C房屋的名称?②距今有多少年了?③这种房屋有什么功能(特点)?
(3)①图D房屋由哪一原始人建造的?②在我国哪一大河流域被发现的?③这种房屋有什么功能(特点)?
(4)图C,D这两种房屋功能不同,说明了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下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 “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解析部分
一、原始的农耕生活
1. C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而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上,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的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
2. D
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见作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不符合题意; D项原始农业的兴起是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3. A
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为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河姆渡人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这一史实的掌握。
4. D
解: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突出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河姆渡居民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了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
5. D
解:题干给出的图片是干栏式房屋,据此可推断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遗址的内容,中国的原始时期出现的遗址的特色,掌握遗址的房屋的建造和居民的农业生活等方面。
6. C
解: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①种植粟和水稻②饲养猪狗等家畜③原始聚落的出现。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出现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使的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比如猪狗等。④火的使用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情况。本题做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还没有进入到这一时期。
7. D
解:由题干信息“芥菜和粟的种子”结合所学,半坡人是我国最早粟的居民。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可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人的生活方式是考试的易考点,在农业和居住方面是重点内容。
8. B
解: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有磨制石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学生要掌握半坡居民使用的工具、种植的农作物、居住的房屋等。
9. D
解: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D项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种植水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10. D
解:题干中的图片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穴式房屋复原图。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的重难点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易错点是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平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11. D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植水稻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会烧制彩陶,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子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故②④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D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识别,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易错点是对题干提供的信息不理解,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平时多积累基础知识,牢记基础知识。 ?
12. C
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识别,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易错点是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抓住题干信息“ 我国最早种植水稻 ”,牢记基础知识。
13. B
解: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因此说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原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 B项自然条件是题干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知识。
14. D
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半坡遗址”可知这个罐子可能是彩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D项陶器是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15. C
解:根据材料“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可知,这是指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C项半坡遗址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我国的半坡农耕生活,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1)河姆渡居民 (2)通风防潮;存在,比如云南某些地区。 (3)住干栏式房屋,会用骨耜种植水稻,养猪、狗和水牛,会用火,会制作陶器、玉器、骨哨,会挖水井……
解:(1)根据材料“已经创造了一种(干栏式)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依据所学可知,这种干栏式的房屋通风防潮;室友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造成的,现在仍然存在这种建筑,比如云南某些地区。 (3)依据所学可知,我在当时生活的话,就会住在干栏式房屋,白天会用骨耜种植水稻,养猪、狗和水牛,我会用火,会制作陶器、玉器、骨哨,每天都很忙碌,然后每天的伙食主要是水稻,晚上住在干栏式房屋中,结束一天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了河姆渡居民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征,包括居住的房屋、种植的农作物、使用的工具等。
17. (1)A。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采集和狩猎生活。 (2)①半地穴式;②约6000多年;③阻挡风沙、防寒保暖。 (3)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长江流域;③通风防潮。 (4)两种房屋功能的不同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学会了因地制宜。
解:(1)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①结合材料2的信息和教材所学得知,材料中的远古人类名称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已经分工明确,会打制石器。材料1中的A图片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②认真阅读材料还可从材料中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有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采集和狩猎生活等。 (2)本题以半地穴式房屋图为依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图C是半地穴式房屋图,半地穴式房屋是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氏族成员的住处,其中的一部分深入地下,具有阻挡风沙、防寒保暖的特点。 (3)本题以干栏式房屋图为依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图D房屋的下面是由许多木桩做为支柱,但是留有空间,上面是人居住生活的房间,下面可以饲养家畜等,这是原始农耕时期长江流域典型的干栏式房屋,这一房屋最早是河姆渡居民建造的。图D干栏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4)本题考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有关知识及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河姆渡在今天的浙江,属于长江流域,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因素雨水较多,半坡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属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旱,他们的房屋样式不同是由于不同自然环境决定的。这说明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学会了因地制宜。 故答案为:(1)A。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采集和狩猎生活。 (2)①半地穴式;②约6000多年;③阻挡风沙、防寒保暖。 (3)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长江流域;③通风防潮。 (4)两种房屋功能的不同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学会了因地制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8. (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 (4)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
解:(1)依据材料一“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耒耜是耕地工具,“制耒耜,教民农作” 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图片描述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这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是原始农耕的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房屋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会种植粟,会制造彩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依据所学可知,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需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工具、居住房屋、使用的陶器等,可用列表法进行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