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18.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18.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8-11 08: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第18章“生态系统稳定”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知识最后一部分,本课应该对生态系统的知识进行总结。学习该部分知识自然要与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紧密联系起来。生态系统的揍我调节的结果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里所说的稳定性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生态系统都有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其稳定性是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来维持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决定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强弱,即生态系统平衡性的大小。
?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案例说明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准确表述维持生态系的相对平衡的途径和结果;熟练表述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表现;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 能力目标:通过综合化利用知识对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进行分析,初步形成识图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变化曲线,来绘制草和鹰的变化曲线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分析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认同保护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 教材重点、难点:
1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途径和维持生态平衡因素;理清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相对平衡的关系。
2 难点:结合具体的生态系统,较熟练地分析其稳定性大小和受外界因素影响后,导致生物成分的一些变化。
三 教学设计:1、?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展示一些生态系统视频和图片,为学生学习提供引导和帮助;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观等优点,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到理性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指导读书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指导读书法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老师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教学过程:
导课:多媒体出示不同的生态系统的图片,组织学生说出分别属于什么生态系统,再播放视频展示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都能稳定存在。提问:生态系统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后引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
活动安排:学生在联系以前有关的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课本自主完成知识填空,老师提供参考答案,学生互批后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1.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 和 形成的统一的 。包括 和 两部分,前者包括 等,后者包括 、 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途径是 和 。系统中流动的总能量来源于 固定的 ;物质和能量沿着 和 的方向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 。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这种稳定是一种 ,主要表现为 。
4.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与其 有关系。一般来说 越复杂 和 途径越多,生态系统的 或抵御外力影响能力就越强。
5.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是人类 和 的基础。尽管生态系统可以依靠自身来 ,但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 。如果外界影响超出一定的限度, 就会遭到破坏,需要长时间才能自然恢复。当人类的影响如看法森林、开荒造田、滥捕野生动物、工业污染等,超过生态系统的 能力,也会破坏 。
活动结果:学生读书形成知识信息的搜集意识和能力,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初步理解清楚,形成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导读提纲
活动安排:此思考题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概念的辨析比较、对知识的理论线索、对重难点进行设计,更有思考性,学生单独很难有个准确认识,更多需要分组讨论。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最终来自于哪里?其中中流动的能量又来自于哪里?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主要依靠什么来维持的?其平衡与稳定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其平衡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生态平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遭到破坏主要有哪些因素?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应该怎样规范自己行为?
本部分的知识与哪些知识有联系?建构出知识之间的关系。
活动结果:整节课可以说围绕这几个思考题来进行,思考解决了,重难点也实现了突破,此外这部分多采用学生合作学习来完成,难点由教师指导来完成。建构出知识之间的关系,理清本节课知识的来龙去脉,是本节课最大的难点。
(三)、知识整合
1.明晰有关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因为这部分是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建构知识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2.建构知识如下: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非生物部分:阳光、温度、水、土壤、空气等
功能: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生 组成 生产者 绿色植物 特点:数量最多
态 植食性动物 通过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
系 生物部分 消费者 中流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性对平衡
统 肉食性动物 与稳定。
分解者:细菌、真菌和一些动物如蚯蚓、蜣螂、蟑螂等。
含义: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 即生态平衡。
生物物种的数量和生物数量 结构越复杂,物质能量流动途径越
稳定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程度 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越稳定。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多少
生态系统的调节有一定的限度,外力影响超过了调节能力,其稳定遭到破坏。
3.能结合具体的生态系统来分析其稳定性,并能判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等。
4.准确分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及其来源,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联系起来。
5.要明确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要受到外界外界影响,进而影响到物质和能量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网)传递给消费者和分解者。
(四)学生绘制草原生态系统中,鼠、草、鹰的变化曲线图,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引起的物种数量的变化,感悟生态系统的调节。
(四)、典例分析: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部分简图,回答:
(1)根据 作为分类依据可将图中的消费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食虫类:鸟、蛇、青蛙,鼠.另一类是蜘蛛、食草昆虫。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你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 。
(3)若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则该生态系统最初发生的变化是 的数量将会增加,这可能导致生态平 衡被破坏。
解析 鸟和蛇、蜘蛛和昆虫主要依有无脊柱分类的。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吃与被吃的关系,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其中的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草→食草昆虫→青蛙→蛇、草→鼠→蛇,一共有5条食物链。
若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消灭了蜘蛛的天敌,蜘蛛就会迅速大量繁殖,数量增加,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五)、课堂练习
1、看图并绘制曲线图

生物数量







0 时间
(六)、课后练习
1.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州为了保护鹿群,曾对狼进行大量的捕杀。随着狼群的消失,得到保护的鹿迅速繁殖,数量急剧增多,在短短时间内总数超过10万只……。他们的目的最终能达到吗?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2.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状态时,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 ( )
A.逐渐下降 B.相对稳定 C.逐渐上升 D.先下降后上升
3.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池塘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4.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下列情况下鹿的数量能够相对稳定的是 ( )
A.干旱少雨,大量的草枯死 B.狼被大量捕杀
C.大量野兔的加入 D.少量狮子的加入
5.在探究鸟类对草地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同一草地上面积相等的两个区域,A区域上方用网阻止鸟类进入,B区域无遮盖。 一段时间后,____区域的草生可能会遭受食草害虫的危害。如果发展下去会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鸟类对_______生态系统的_ ______起重要作用。
6.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填空
1)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若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则食草昆虫数量最初变化是 ,变化趋势是 。
(4)此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 ,数量最少的的是 。
⑸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的生物外,还应有 和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7.比较下列两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理由。
A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