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带刺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带刺的朋友》一文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全文的语言生动、明快,用词准确,条理清楚。特别是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把一个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事情写得非常有画面感,是非常好的语言积累和写作借鉴的素材。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词句。二是留心大自然、留心生活,学习作者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记录下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生动的遣词造句风格,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准备
(一)学生
搜集有关刺猬的资料。
(二)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引入刺猬。今天还要介绍一位神秘的朋友给你们认识,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起说出这位朋友的名字?它有什么特点?
2.出示资料,了解刺猬。
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最普遍的刺猬种类是学名为“欧洲刺猬”的普通刺猬,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和长江流域也分布很广,这种刺猬冬天冬眠,在江苏又被叫做“偷瓜獾”。
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消灭害虫因此有利于农业。刺猬的主要天敌是貂、猫头鹰和狐狸等食肉动物。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认读生字。
通过借拼音读、开火车读、同桌互相读的方式,认读本课生字。课件出示:
zǎo chán huǎn yà cè jiān huǎng wù zhú zhā cōnɡ
枣 馋 缓 讶 测 监 恍 悟 逐 扎 聪
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错音:读准平舌音“枣、测、聪”,翘舌音“馋、扎”,前鼻音“缓、监”。
2.自由交流:怎样记住这11个生字伙伴的样子呢?自由地和同座说一说,记一记。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生字的识记方法。
形近字比较:束—枣 暖—缓 侧—测
组词扩展:馋嘴 监视 挣扎 聪明
4.指导识字。
cì zǎo kē hū hū àn shēn cōnɡ ɡōu cōng tōu zhuī yāo
刺 枣 颗 忽 乎 暗 伸 匆 沟 聪 偷 追 腰
指名读,注意正音:平舌音“刺、枣、匆、聪”,翘舌音“伸、追”,前鼻音“暗”。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形近字比较:刺—枣 棵—颗 呼—乎
指导写字。
①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读帖)
②交流:提醒大家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示范:
提醒:“刺”左宽右窄,注意左边不是“束”。
④学生再次练写。一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评价。
(三)引读课文,学习重点
1.初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中“走近”刺猬。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刺猬的什么事?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认真体会。
2.了解红枣,感悟诱人。
(1)课件出示,指名朗读。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引导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相比较,交流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
(3)指导朗读:这是怎样一种诱人的枣啊,连人都眼谗,更何况刺猬呢。谁能把这种谗人的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综合练习,运用实践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眼馋(chán cán) 缓慢(hǎn huǎn) 刺猬(cì chì)
恍然(huǎng guāng) 聪明(cōng chōng) 偷枣(tōu toū)
2.比一比,组词语。
枣( ) 棵( ) 匆( ) 缓( )
束( ) 颗( ) 沟( ) 暖( )
3.照样子写词语。
(1)晃来晃去:
(2)一举一动:
(3)一颗颗: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字词,并且梳理了课文的内容和脉络。学习语文重在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要有牢固的基础,才能建立起语言文学学习的高楼大厦。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个字。
(2)积累1-3自然段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你们预习过了课文,你们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刺猬偷枣的本事吗?
2.请同学们朗读1-3段。老师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仿佛闻到了阵阵枣香。小刺猬听见你们的朗读,它也忍不住来偷枣啦。
(二)引读课文,学习重点。
学习2-9自然段,感悟“偷枣”的聪明。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9小节,按照顺序找出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它偷枣时的动作。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派代表交流句子,并逐句圈出刺猬偷枣的动作。
2.课件出示,共同探究。
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1)引读2—5自然段。理解:监视、诡秘。自由朗读。
(2)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刺猬偷枣的动作?刺猬是怎么爬的?理解诡秘说明了什么?
(3)指导朗读。
3.组织交流:小刺猬爬上树是为了干什么呀?找到相应的句子,互相交流。
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1)交流动作“摇晃”。理解“兴许”。了解拟声词:哗哗、噼里啪啦。
(2)小刺猬偷枣的第一步是爬树。从这两句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我们又了解到刺猬偷枣的第二步是什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从拟声词中感受刺猬的聪明。
4.共同讨论: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呆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1)交流动作“掉”。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噗的一声),理解“噗的一声”,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速度特别快)
(2)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家伙就——(学生接读: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3)自由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5.师生对话: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画的句子说说吗?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1)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动作“归拢、打滚、扎、驮、跑”。
(2)指导朗读: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这小家伙偷枣可真高明呀!
看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把这段话读好,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同学接下去。
6.全班探讨:
(1)小刺猬偷枣时的这一连串机灵、聪明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小作者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他会由衷地发出感慨——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如果你看见了这样聪明机灵的小刺猬,你会怎样夸夸这只聪明,机灵的小刺猬呢?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是抓住了刺猬动作的描写,把它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作者都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生读圈出的有关动词:爬、摇、归、打滚、扎、驮、跑。)把词连起来读一读。
7.同学们能否试着用这些词概括一下刺猬偷枣的过程呢?老师提示可以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
刺猬先“爬树摇枣”,再“跳树归枣”,然后“ 打滚扎枣”, 最后“驮枣快跑”。
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2—11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1)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发言,教师小结:迅速逃跑——聪明。
(三)综合练习,运用实践
1.说说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愕( ) 诡秘( )
本事( ) 清楚( )
兴许( ) 径直( )
朦胧( ) 钦佩( )
2.小组合作:排练表演课本剧。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1)组织讨论:学了课文,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为什么要以“带刺的朋友”为题呢?
读读这三个句子,特别是加点的词语“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你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2)教师小结:作者已经把刺猬当作了家庭的一员,这种情感只有那些与小动物有亲密接触的人才能体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近小动物,去做动物们最亲密的——朋友。
2.布置作业。
以“小刺猬偷枣的本领真高明”为开头,按照“爬树摇枣一逐个归枣一打滚扎枣一驮枣快跑”的顺序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六、板书设计
23 带刺的朋友
红枣成熟
刺猬背枣??爬 摇 归 打滚 扎 驮 跑
???????爬树摇枣—→逐个归枣—→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23 带刺的朋友
三年级 班 姓名:____________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眼馋(chán cán) 缓慢(hǎn huǎn) 刺猬(cì chì)
恍然(huǎng guāng) 聪明(cōng chōng) 偷枣(tōu toū)
2.比一比,组词语。
枣( ) 棵( ) 匆( ) 缓( )
束( ) 颗( ) 沟( ) 暖( )
3.照样子写词语。
(1)晃来晃去:
(2)一举一动:
(3)一颗颗:
4.说说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愕( ) 诡秘( )
本事( ) 清楚( )
兴许( ) 径直( )
朦胧( ) 钦佩( )
5.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1)标出选段中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
(2)用上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按照“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以刺猬的口吻描述片段叙述的事情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