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8--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2019聊城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 (2019苏州 1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3. (2019德州市1.)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
4.(2019福建1.)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 )
A.木器 B.彩色陶器 C.石器 D.炭化稻谷
5. (2019烟台1 .)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干栏式房屋 B. 半地穴式房屋
C. 出土的稻谷 D. 铜鼎
6.(2019定西1 .)李时珍曰:“古者以粟为黍、稷、梁之总称。”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2019赤峰1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部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右图中位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代表是( )
A.红山文化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8.(2019湘西 1.)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9.(2019恩施13 .)袁隆平在出席三亚国际海水稻论坛时,提出以海水稻一颗种子,带动中国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10.(2019绥化 1.)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是在(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1.(2019齐齐哈尔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
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12.(2019深圳 1.)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北京人采集狩猎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制作陶器 D.相传黄帝造船只
13.(2019北京1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14.(2018沈阳1.)“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
A. 种植作物 B. 磨制石器 C. 饲养家畜 D. 打猎捕鱼
15.(2018无锡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6.(2018聊城1.)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17.(2018广东中考1.)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18.(2018福建1.)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
A. 种植水稻 B. 种植粟 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使用青铜器
19.(2018黑龙江龙东1.)2017年10月15日,袁降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湘两优900”通过测产验收,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元谋人
20.(2018青岛1.)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题
1.(2019岳阳 49.)(14分)文明因多样面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成为古今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和纽带。
材料三:2019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的主旨演讲,提出“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等4点主张。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则发表“文明冲突”的谬论。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写出距今约6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代表名称。(2分)
(2)为四大发明做出贡献的湖南耒阳人是谁?(2分)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孕育的法律文明成果是什么?(2分)
(3)请写出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2分)列举一例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2分)
(4)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一项与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2分)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2分)
2.(2018南京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共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程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2018--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D B C D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A C C C B A D
二、材料题
1.(2019岳阳49 .)【答案】
(1)半坡原始居民
(2)蔡伦;《汉谟拉比法典》
(3)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
(4)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加以改进后传播到西方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5)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2.(2018南京26.)【答案】
末、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发展)。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