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教学设计
理念
站在文化的高度思考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教学,让学生发生真实性的学习
课题
巴西
课时
1
课标
要求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等人文地理要素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举例说明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教材
分析
巴西是7年级下册所学国家中最后1个国家,具有显著的人口特征,作为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工业分布都具有显著特点。
学情
分析
经过前面国家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国家的地理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提取地图信息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
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和人文特点;
2.用事实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3.以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重点
难点
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热带雨林的危机。
教学难点: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热带雨林的危机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
教法
情境导入法、读图分析法
课前准备
ppt、相关知识资料包
教 师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学 习 过 程
提到巴西,你首先想到哪个词语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巴西
【导入】
观看一段视频《巴西狂欢节》
转承
本节课让我们奏一曲桑巴,与巴西共舞
【问题引领】
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四个现象难辨真假,想让咱班同学帮我探究
现象一:在巴西街头,1小时内看到的肤色数量和混血种人的数量比在其他城市1年内看到的都多。
现象二:在巴西,汽车是“先喝酒,后上路”
现象三:巴西城市之间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飞机。
现象四:在巴西,炼钢用木材
【辨别真假】
现象一:
在巴西街头,1小时内看到的肤色数量和混血种人的数量比在其他城市1年内看到的都多。
资料包
资料一:
巴西人口中,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约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
资料二:
从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随着巴西种植园的发展,大批非洲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这里。那时,葡萄牙人与黑种人,以及原住民印第安人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后代便成为混血种人。
教师总结
走进卞卡一家,思考卞卡家庭中有几种人种,着重强调印第安人为黄种人。
转承:
种族相互融合,形成了典型特点:混血种人的社会
现象二:
在巴西,汽车是“先喝酒,后上路”。
资料包
资料一:
巴西石油短缺,上世纪70年代中期遭受石油危机,不得不寻找替代能源,在这种情况下,巴西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大力发展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
资料二:
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长期长的特点。
资料三:
读巴西位置、气候、地形图
教师总结:
一句话概括巴西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
教师补充:
除了甘蔗,巴西还有哪些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转承
巴西是个农业大国,其咖啡、甘蔗、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为农业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金。
现象三:
在巴西城市之间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飞机。
资料包
资料一:
巴西飞机制造业非常发达,定位非常准确,不做大飞机,只做“以小博大”的巴西支线飞机,巴航工业在中国市场占80%,在全世界市场中占60%。
资料二:
一个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让我们一起感悟巴西经济发展智慧。
教师总结:
1.读图,思考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的关系(提示前面学校的俄罗斯)
2.巴西的城市
人口第一大城市:圣保罗
人口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
首都:巴西利亚
现象四:
在巴西炼钢用木材。
资料包
资料一:
巴西是拉丁美洲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但它又是个缺煤国,炼钢的煤炭大部分需要进口。然而巴西却是世界木材生产大国,因而许多炼钢厂都用木材炼钢。2立方米木材可炼1吨钢,且用木材炼出来的钢质量优于用煤炭炼的钢。
资料二:
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树木的王国,种类及其丰富,可以为人们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教师总结:
1.观看热带雨林破坏的视频
转承:
热带雨林的破坏能影响全球气候,有这么巨大影响作用主要是因为她的环境效益。
2.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
3.巴西政府采取的措施
【小结】
以一棵树的形式进行呈现,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热带雨林是主体,其巴西的特色文化、丰富的农矿产品、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是枝叶,远远看去,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热带雨林的保护。
桑巴舞、狂欢节、足球
学生感受巴西的热情与奔放
选择要求:
1.结合自己的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现象进行探究;
2.选择同一现象的同学为一大组,组之间可以进行探究交流
【探究过程】
1.读资料一得出,在巴西除白种人以外, 最多。
2.读资料二得出,巴西人种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为
3.移民来到巴西后,不同人种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与当地融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
教材“图9.17巴西文化举例”所反映的文化融合了哪些地域文化?
【事实的真相】
根据上述相关知识,判断现象一为 (真或假)
【探究过程】
1.读资料一得出,汽车上路之前的“喝酒”主要指
2.阅读资料二,了解甘蔗的生长习性
3.读位置、气候、地形图,小组讨论分析巴西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
【事实的真相】
根据上述相关知识,判断现象二为 (真或假)
巴西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地形平坦,适合甘蔗地生长
学生读课本85页图9.20
读图得出:有咖啡、香蕉、剑麻、柑橘等
【探究过程】
1.读资料一得出,在巴西飞机制造业特点
2.读资料二巴西矿产资源分布图,找出主要矿产资源,并推测主要工业部门
【事实的真相】
根据上述相关知识,判断现象三为 (真或假)
【拓展延伸】
推测巴西航空业务最繁忙的地区在什么地方?试分析原因。
学生继续读86页图9.24,思考问题
巴西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便于就地取材。
落实到地图上
【探究过程】
1.读资料一得出,巴西具有丰富的的 资源
2.读资料二得出,巴西木材主要来自于
【事实的真相】
根据上述相关知识,判断现象是为 (真或假)
3.【拓展延伸】
热带雨林可以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因此巴西应大力开发其经济效益,带动经济的发展。你赞同这一观点吗?并说明理由?
课本87页图9.25
找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
布置
作业
评测练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