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 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民歌魅力,掌握起承转合及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聆听中原地区民歌,感受中原地区民歌特点,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拓展探究,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和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学唱《沂蒙山小调》,总结其创作方法
三、课前自习知识
1、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等三个省份的区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区之一,这里的音乐具有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格调,爽朗的热情。
2、《沂蒙山小调》
这首歌又名《沂蒙山好风光》,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唱红了沂蒙山区,飞遍大江南北,被定为临沂市市歌。
《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临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广宗(副团长)、王印泉(研究组组长)、李锐云(乐队队长),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将一首他们搜集的民间传唱的无名民歌,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美好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传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此歌首唱人是彭丽媛的老师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东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响彻国内外。
3、鱼咬尾创作手法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比如著名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就很能体现这一种结构形式。
4、起承转合四句体创作手法
起承转合在音乐学科领域里为民族曲式结构原则之一。⑴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⑵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⑶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⑷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四者之间 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5、《王大娘钉缸》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6、《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河北晋县的民间小调《孟姜女哭长城》,它的流传与《茉莉花》有近似的地方,也遍传于全国汉族聚居地区,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茉莉花》以“变体”的流传居多,而《孟姜女》则主要以“同体”在各地传唱。江南《孟姜女》的唱词是“四季体”,内容较为简括,而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唱词为“十二月体”,共十三个段,细致地描述了孟姜女的故事。
在曲调方面,河北这首《孟姜女》的各个乐句都以“加花”的形式使旋律富有装饰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流连婉转,连绵不断,不仅局部地改变了音乐的性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歌唱的难度,事实上,这类曲目大多数都是由职业和半职业的说唱艺人作为独立的节目表演给听众的。所以,旋律的装饰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同时渗透了民间自娱歌手与职业、半职业歌手们的一些未必自觉的美学观念。虽是“同体”传唱,但仍有些微小的变异,这些变异正是《孟姜女》在“北移”过程中与当地音乐传统交融的结果。
7、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民歌的音乐特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四、检测评价
1、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属于民歌中的。( )
A、山歌 B、小调 C、劳动号子 D、儿歌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旅游车上需要向游客介绍山东风土人情的时候,请你根据山东的地理特点,选择最具有本地风格特点的一组背景音乐,你会选择( )
A、《花木兰》、《王大娘钉缸》
B、《弥度山歌》、《黄河船夫曲》
C、《嘎达梅林》、《赶牲灵》
D、《沂蒙山小调》、《微山湖》
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民 歌
创作歌曲
创 作
歌词、旋律
传 播
特 征
五、拓展探究
请根据所给的乐音和节奏,按照起承转合四句体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自己创作一首乐曲。
乐音:1 2 3 5 6
节奏:如图
六、课后作业
课下搜集并聆听两首山东地区其他民歌
七、学习反思及课堂总结:
(一百字左右)
课件14张PPT。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中原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等三个省份的区域。聆听《沂蒙山小调》——王世慧演唱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歌曲旋律由几个乐句构成?学唱《沂蒙山小调》演唱《沂蒙山小调》总结创作方法聆听《王大娘钉缸》思考:这首歌曲与《沂蒙山小调》的情绪有何不同?聆听创作歌曲《好汉歌》思考:这首创作歌曲《好汉歌》与民歌《王大娘钉缸》在旋律上有什么联系?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群众口头创作专业技法并非固定不变固定不变的口耳相传记 谱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作曲者个性特征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感受这首歌曲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有何不同?课堂总结民歌创作手法: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起承转合、鱼咬尾变异性体验民歌《沂蒙山小调》拓展探究——即兴创作按照起承转合四句体和鱼咬尾的手法创作乐曲。1 2 3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