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将相和 课件(59张ppt)+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6 将相和 课件(59张ppt)+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9 18:46:30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
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
大意义。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蔺相如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立下大功,官至上卿。他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政治家。 廉颇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封信平君。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和赵国上卿蔺相如之间曾发生过“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美谈。默读课文和氏璧 召集 大臣 商议 蔺相如 进宫 献上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 抄写 得罪 渑池 胆怯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擅长 击缶 拒绝 上卿 削弱 战袍 荆条和氏璧 召集 大臣 商议 蔺相如 进宫 献上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 抄写 得罪 渑池 胆怯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擅长 击缶 拒绝 上卿 削弱 战袍 荆条bìlìndǐ yùliánqīnɡshànnuòchénqiǎnɡhuàcírǔpáozuìxuē璧臣蔺强诺划罪廉抵御辞辱擅卿削袍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
原主。
( ):对任命,邀请,馈赠等表示
拒绝不接受。
( ):发起质问、责难。
(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完璧归赵推辞发难同心协力负荆请罪(15-17)
渑池会面 读课文,思考文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课文围绕他们写了几件事?将——廉颇相——蔺相如完璧归赵(1-9)
(10-14)完璧归赵故事一:  初读课文第1~9自然段,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骗他说璧上有瑕疵夺回了和氏璧,以毁璧相逼。(或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用计从秦王手中要回和氏璧。) 结果: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被封为上大夫。朗读第1~4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知道秦王假意以城换璧 在赵王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推荐了蔺相如。于对比中初步凸显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胆识超群。蔺相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场的?  读第5~8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了解蔺相如出使秦国,并完璧归赵的过程。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蔺相如进宫献宝,见了秦王,秦王是怎么做的?蔺相如又是怎么与秦王斗争的?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设计要回和氏璧(璧有瑕疵),理直气壮地与秦王谈条件,并派人化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  蔺相如提出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可能真的以城换璧,他提出举行典礼只是缓兵之计,目的是以此赢得暗中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同时这样做可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承诺,看秦王是否守信。  这一部分中有很多对蔺相如的语言描写?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1.秦王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后: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3.举行典礼那一天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壁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读第9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局。渑池会面故事二: 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了解“渑池会面”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经过:会面的过程中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要赵王为自己鼓瑟),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  分析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因此秦王才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见廉颇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惧怕他几分。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故事三:负荆请罪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完璧归赵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渑池会面结合前两个故事,梳理本文的情节。廉颇负荆请罪听闻蔺相如之言故事的起因:廉颇不服气,想羞辱蔺相如。故事的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故事的结果:廉颇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 默读第15~17自然段,说一说“负荆请罪”的起因、经过、结果。  下面这段话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心理?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蔺相如这样做是因为害怕廉颇吗?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如何理解蔺相如的这番话?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是怎么做的?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连忙出来迎接  思考:本文的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完璧归赵:上大夫负荆请罪渑池会面:上卿 职位比廉颇还高蔺相如 团结忍让廉颇 知错就改将相和以国为重
品德高尚
(蔺相如)
知错就改
精神可嘉(廉颇)前提起因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说明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唐]杜甫《蜀相》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与历史人物相关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大臣(chén chénɡ) 允诺(nuò ruò)
抵御(yù yǜ) 上卿(qīn qīnɡ)
胆怯(qiè què) 侮辱(rú rǔ)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如果秦王不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不把璧交给他。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
璧交给他。(换个说法,不改变句意)2.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三、从下面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并用一个
  词语概括出来,写在括号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2.“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顾全大局聪明机智 3.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  4.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 )知错就改宽容大度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壁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指导:课文共分三个部分,在讲述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其中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示例: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后来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1)英勇果敢,胆识过人。他奉命出使秦国,知道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最后完璧归赵。几年后,又在渑池之会上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既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又为赵王保住了面子。(2)宽容大度,顾全大局。面对廉颇的挑衅,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避让。在廉颇前来负荆请罪时,他不计前嫌,热情迎接。
  廉颇:英勇善战、坦诚直率,又能知错就改。廉颇是一名立下了很多战功的武将,当蔺相如位居高官后,他不服气,就故意找蔺相如的麻烦,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当他得知蔺相如回避他的原因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后,知道自己错了,便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选做  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比一比,看谁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内容。 1.课外看看或听听有关“将相和”内容的戏曲录像。  2.你知道哪些关于团结友爱的故事,试着写一件,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