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数据的整理
【教学目标】
1、会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能对实际事例中收集的数据找出合适的分组方法。
【学习重点】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学习难点】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校为校短跑队购买一批塑胶鞋,具体统计了一下数据,记录如下:(单位:cm)23.5 24 24.5 25 23.5 26 25 23.5 24.5 25 25 23 25 24 24 23.5 24 25 24 24 25
怎样处理就能一目了然每种跑鞋各买多少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到商场买鞋,只要把鞋号告诉售货员,售货员就能找出一双基本适合你穿的鞋让你试一试,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鞋厂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穿的鞋,是否需要去量出所有人的脚的大小,然后逐一根据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制作鞋?你有什么好方法?
这是因为鞋厂对各种尺寸的鞋进行了编码,一个鞋码代表了一定尺寸范围内的鞋。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表:
脚长(cm)
···
21.81<22.8
22.81<23.8
23.81<24.8
24.81<25.8
···
鞋号
···
22
23
24
25
···
如果你的脚长在22.8~23.1之间,可以选择( )号的鞋。
如果你的脚长在25.3~25.7之间,可以选择( )号的鞋。
依此类推,销售员根据你的鞋号就知道你所需要的鞋的大小。
3、归纳总结: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就是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组。通过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可以比较清晰地掌握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
三、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中国气象局2004年6月6日公布了1999年至2003年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情况:
1999年,我国出现扬沙天气5次,沙尘暴天气2次,强沙尘暴天气2次,共9次;
2000年,我国出现扬沙天气5次,沙尘暴天气7次,强沙尘暴天气2次,共14次;
2001年,我国出现扬沙天气4次,沙尘暴天气11次,强沙尘暴天气3次,共18次;
2002年,我国出现扬沙天气1次,沙尘暴天气7次,强沙尘暴天气4次,共12次;
2003年,我国出现扬沙天气5次,沙尘暴天气1次,强沙尘暴天气1次,共7次;
请设计统计表整理这些数据,并说明哪一年的情况最不好,哪一年的情况最好?
四、达标检测
下列数据是七年级一班50名同学出生月份的调查计录:
2 12 9 8 11 5 7 11 6 4 11 8 5 7 2 12 1 9 9 11 3 8 6 3 10 8 11 5 12 2 4 7 8 1 9 4 10 11 5 12 2 4 7 8 1 9 10 5 3 8 6 12 3 8 10 4 7 9 12
请将以上数据重新整理,使全班同学对每个月出生人数的情况一目了然。
根据分组整理的结果,请你立即说出该班本月(10月份)过生日的同学有多少人?
五、课堂小结
问题:“对于本节课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与同学分享。”
梳理学习的主要知识点,研究数学的方法,获得的能力,规律总结,解题反思,情感提升,收获感悟。
六、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第1,2题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