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米和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等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m,dm,cm,mm等常用的长度单位形成具体观念;体积的单位m3,dm3,cm3,L,mL的换算关系.
2.知道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会恰当选择和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测量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会正确使用量筒(杯)测量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固体体积.
3.初步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不同,知道减少人为因素造成误差的方法.
4.通过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长度单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获得对国际单位的初步认识.
5.通过对测量误差的认识及科学窗等栏目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长度、质量、体积、密度的测量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长度的估测.
【新课导入】
导入1:情境导入
(1)宇宙万物,大到银河系,小到原子、分子都有一定的尺度,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我们布置了作业: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长度单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全面,设计的板报内容很丰富.下面请大家谈一谈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你都有什么体会?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在黑板上做简要记录,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2)如图所示,左图中的帽檐的直径AB与帽子的高度CD哪个长?右图中,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较大?先只用眼睛看,再用尺测量,我们的视觉总是可靠吗?
为了准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我们就要进行测量.从而引入新课.
导入2: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
(1)要测量液体的温度,需要用什么仪器测量?
(2)使用温度计前要看清它的什么?
我们要想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什么仪器测量?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怎样进行测量?从而引入新课.
【课堂探究】
一、长度测量
教师先用准备好的实物演示一下1 m,1 dm,1 cm,1 dm的大小,后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 m,1 dm,1 cm,1 dm?教师可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正确的回答,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长度单位的具体概念,加强对长度的估测能力.长度的国际单位及符号、常用单位及符号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熟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加强练习.
介绍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寸,提问:是不是物质世界的最大尺度就是1027 m,最小尺度就是10-15 m?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尺度,回答: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没有尽头的.
用错误尝试法使学生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刻度尺有以下几种:演示各种直尺、三角尺、皮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等.介绍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可以测量更准确一些.
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用厚木尺测量一下仪器盒的长度,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讲出这名同学做的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并说明原因.希望能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讨论充分,如果有学生讲不到的地方,教师尽力引导,不要急于说出答案.教师在黑板上记录结论.结论要包含以下要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必须观察.应观察:
*零刻度线的位置(以及零刻线是否磨损)
*刻度尺的量程
*刻度尺的最小分度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方法:放正紧靠:刻度尺的零刻线(或整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紧靠被测物体,不要歪斜.若遇上零刻线模糊不清的情况呢?采用整刻线作为零刻线,最后别忘了减去整刻线到零刻线间的长度.
看法:视线正对:读数时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线.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法:注意估读: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数值包括准确值加估计值.
记法:加单位:记录数值必须注明单位.
多次测量求出平均值
最后请做演示的同学总结刻度尺使用的注意要点,教师要对这名同学给予适当的肯定.
一人演示,全班观察,共同思考、讨论,在交流中得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习误差、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与刚才那名同学相同的尺子测同一个仪器盒的长度,写在黑板上.提问;三名同学的操作都是正确的,为什么结果会不完全一样?
我们怎样才能测到一个物体真正的长度?
介绍误差的概念、产生误差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思考、讨论能够答出估读的数值因人而异即可.讨论得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三、体积的测量
可以直接介绍体积的单位及符号、单位间的换算.体积的测量方法中对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说一下即可.液体体积的测量可以让学生自学,再请一名同学演示一下.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测量建议先讨论,再演示.
四、小结
1.认识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几何尺度的数量级大小排列关系.
长度的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1 km=103 m=104 dm=105 cm=106 mm=109 μm=1012 nm.
2.长度的测量
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方法——放正紧靠、视线正对、注意估读、加单位.
3.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1 m3=103 dm3=106 cm3;1 L=1 dm3=103 mL=103 cm 3.
(2)体积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
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量筒或量杯.
使用方法——对于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计算它们的体积.对于液体的体积,要使用专门的仪器测量,如用量筒或量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要用特殊方法间接地测量它们的体积.
1.单位换算:
(1)人头发直径约为7×10-5 m= 70 μm;?
(2)地球的半径约为6.4×106 m= 6.4×103 km;?
(3)5 400 s= 1.5 h= 90 min.?
2.给下列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 650 mm ;?
(2)课桌的高度是80 cm ;?
(3)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dm ;?
(4)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为2 cm .?
3.读出图中测量结果:物体的长度为 2.14 cm.?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 误差 ,我们不能 消灭 ,但应尽量 减小 .?
5.生物兴趣小组的王飞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条鲨鱼标本的长度,记录数据是3.45 m,则他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B )
A.1 m B.1 dm C.1 cm D.1 mm
6.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是为了( C )
A.减小观察时由于视线与尺面不垂直而产生的错误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7.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记录为17.82 cm,17.80 cm,17.81 cm,17.28 cm,17.81 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D )
A.17.50 cm B.17.503 cm
C.17.8 cm D.17.81 cm
1.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是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成三类: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7个严格定义的基本单位是: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物质的量(摩尔)和发光强度(坎德拉).
国际单位制按一贯计量单位制的原则构成,采用十进制构成其倍数和分数单位;只能通过SI词头构成倍数和分数的单位,其基本单位及其定义只能由国际计量大会决定,SI导出单位的专门名称及其符号只能由国际计量大会选定.根据上述规则,诸如容量单位升、重量单位吨、光亮度单位尼特(nt,1尼特=1坎/米)等都不是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2.螺旋测微器
螺旋测微器又称千分尺、螺旋测微仪、分厘卡,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测量长度的工具,用它测长度可以准确到0.01mm,测量范围为几个厘米.它的一部分加工成螺距为0.5mm的螺纹,当它在固定套管B的螺套中转动时,将前进或后退,活动套管C和螺杆连成一体,其周边等分成50个分格.螺杆转动的整圈数由固定套管上间隔0.5 mm的刻线去测量,不足一圈的部分由活动套管周边的刻线去测量,最终测量结果需要估读一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