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 2019年 月 日星期 节次 第 三 节 主备人
来源 部编版2019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能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能够说出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及译经生涯的史实,认识唐朝文化对对其它国家的影响;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说出唐朝对外交流对今天的启发
评价 任务 通过思考探究,95%的学生能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原因 通过小组学习,95%的学生能够说出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及译经生涯的史实,认识唐朝文化对对其它国家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90%的学生能够说出唐朝对外交流对今天的启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 要点
导入:展示四幅图,问:四幅图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唐人街)为什么各地华人聚居的地区都被称为“唐人街”?(因为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反映出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从侧面印证了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繁盛。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板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思+展+评: 展示三则材料,思考唐朝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点明图片中的大食指的是阿拉伯帝国) 提问: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 (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分析概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展示答案: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唐朝对外交通发达。(评:第①点是根本原因) 思+展+评 接下来让我们以日本和印度为例,一起来感受一下唐朝中外交往的空前盛况。 “遣唐使者四方来,鉴真东渡胜艰难”——日本篇 一、遣唐使 1、概念: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 2、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过渡:简介著名遣唐使代表,阿倍仲麻吕 展示阿倍仲麻吕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 展示材料:“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到日本和中国哪些事物比较相像?(学生思考作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自己,老师展示图片补充讲解。) 拓展: 我们经过探讨发现,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大唐文化的影响,遣唐使把大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科技文化带回日本,从而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哪位同学知道日本发展史上,经历过哪两次著名的改革? 进入“思维拓展”环节,展示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图文资料,让学生概括两次社会改革的共同特点(向别的国家学习)。接着提问,现在的日本发展得如何?(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提问:“结合日本的发展历程,你悟出什么道理?”学生顺利得出结论: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老师引导:日本不是全盘照搬,而是结合国情进行改进创新,因此直到现在仍能立于世界经济强国而不倒。我们也要善于学习,让自己国家更为强大。 日本派出使团到唐朝来进行学习,而大唐也有一位高僧历尽艰险远渡重洋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思+展+评 二、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观看视频,提醒学生观看过程中注意思考三个问题: 1、鉴真为何要东渡日本? (受日本天皇的邀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2、东渡过程是否顺利?(因海路凶险,前5次失败,甚至双目失明,第六次66岁高龄才到达日本。在此可组织学生探讨鉴真身上体现的精神。) 3、鉴真有何贡献?(展示唐招提寺图、鉴真坐像图。贡献:传播佛教,把建筑技术、医药、绘画传到了日本。利用“唐风洋溢奈良城”的诗歌进行分析。) 评:同一时期,唐朝和新罗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找出新罗学习唐朝的内容,圈点出来。(简要介绍唐与新罗关系。 ) 新罗在今天的朝鲜半岛,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实行科举制、学习中国医学、天文、历算,最著名代表人物是新罗人崔致远,代表作《桂苑笔耕》 过渡:展示《西游记》唐僧图片,指出他是小说中的人物,引出他的原型,是唐朝的和尚——玄奘。(强调故事、文学作品与史实之间的区别) 思+议+展+评: “玄奘西游往天竺,故事经典千年传”——印度篇 三、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展示玄奘图片和简介,指出他历尽千难万险去天竺是为了求取佛经真谛。 展示《玄奘西行》地图,结合玄奘西行路线进行讲解。 提问:玄奘在西行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展示史料进行分析)。困难重重,玄奘依然坚持西行,他和鉴真一样,身上具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开拓进取) 继续讲解西行路线:在印度北部学习印度语言文字,收集各种佛教经典;到那烂陀寺学习佛经,成为学问博大高深的高僧;游历天竺,参加各地佛学辩论会,名声大震。天竺政府挽留玄奘大师,希望他能留在天竺继续修行,但玄奘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在离开故土18年后,携带大量佛学经典,踏上漫漫归途。 归国后,他专心致力于佛经的翻译,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展示材料,印度史学家的话:“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 我们学习过往的历史,是为了指导今天的生活,也就是要“以史鉴今”,一起进入第四篇章的学习: “对外开放要坚持,祝愿祖国更富强”——启示篇 展示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一段话,请大家思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唐朝中外交流的史实,你能否为中国的发展提一条建议?”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 教师点评: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检: 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A.朝鲜 B.阿拉伯 C.日本 D.印度 3、右图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4.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答案:1.A 2.C 3.D 4.B
板书设计 遣唐使 概念 人物 阿倍仲麻吕 影响 促进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鉴真东渡 原因 影响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唐与新罗 玄奘西行 原因 著作 《大唐西域记》 影响 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