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3课远古的传说初中历史教研室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惟有我先。
——孙中山2 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那里有一座华夏族始祖黄帝的陵墓。每年清明时节,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祭奠敬拜,表达对黄帝的敬仰之情。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毛泽东和朱德还派人前往扫墓,写了《祭黄帝文》,文中提到这位中华民族祖先“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除了黄帝,还有另外一位“人文初祖”——炎帝,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后来的尧、舜、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领,赢得了当时许多部落的尊重。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这些传说又有什么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呢?3 自主阅读课本第12——13页“炎黄联盟”一目的课文,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请列举我国流传至今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不限课内外)。
2.中国大约在什么时候进入了部落联盟时期?
3.黄帝与炎帝在何地发生过战争?结果如何?
4.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哪里发生过战争?结果如何?
5.炎黄部落后来演化成了什么?自主探究41.列举我国流传至今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不限课内外)。 盘古开天 女娲造人 后羿射日
……52.中国何时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约在四五千年前3.黄帝与炎帝在何地发生过战争?结果如何? 地点:阪泉
结果: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64.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哪里发生过战争?结果如何? 地点:涿鹿
结果:炎黄部落大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7 蚩尤部落是我国古代东夷族的一支,活动在今天的鲁西南,又称九黎族。古代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铜头铁额”“兽身人语”,骁勇异常。这大概是指他们共有81个氏族结合成联盟,并以铜做兵器,身上包上护身的皮衣。古书《山海经》有一段叙述蚩尤攻黄帝的神话:“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尤攻之冀州之野。应尤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bá),雨止,遂杀蚩尤。”从这段记载看,蚩尤简直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风雨之神(风伯、雨师)都来帮他打仗。后来,黄帝请来了一个名叫魃的天女才止了雨,战胜了蚩尤。炎黄战蚩尤拓展视野85.炎黄部落后来演化成了什么? 炎黄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后人尊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海内外的华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局,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材料研读9 自主阅读课本第13——14页“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一目的课文,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传说中的炎帝部落主要在哪里活动?
2.传说炎帝有什么贡献?
3.黄帝是谁?传说黄帝有什么贡献?
4.传说黄帝的属下等人有什么贡献?
5.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是否有考古依据可以用来印证?自主探究101.传说中的炎帝部落主要在哪里活动? 陕西渭河流域112.传说炎帝有什么贡献?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炎帝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12 相传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拓展视野炎帝简介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 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13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
——《淮南子·修务训》拓展视野143.黄帝是谁?传说黄帝有什么贡献?(1)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2)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15拓展视野黄帝简介 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16 由于常年累月的迁徒游牧生活,各种笨重的东西都要人担肩挑,每迁移一次都给先民们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苦连天。黄帝为此事也是经常唉声叹气,但又不得不迁移。
有一次,黄帝带领他的先民迁移到北方黄土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长期生存。他们刚刚居住下来,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黄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树,个个藏身,以防狂风卷走,黄帝只顾别人的安危,不料,自己头上戴的遮太阳的大圈帽,被狂风吹掉。他连忙抓住一棵小树,就地蹲下。黄帝发现他的大圈帽被狂风吹得就地滚动,并不倒地。这是啥原因呢?黄帝为什么叫轩辕?(1)拓展视野17黄帝为什么叫轩辕?(2)拓展视野 黄帝砍了一根树枝,扎成圆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滚了不到一丈远又倒了。黄帝自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后,再扎了一个圆圈,给两个圆圈中间扎了个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长树枝,把两个圆圈扎在这根树枝的两头,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这次虽然没有倒,滚不了多远就停下来。这时,常先、风后、仓颉一起走来,问黄帝在干什么?黄帝把刚才发生的事向三位参臣诉说了一遍。智多谋广的风后,连忙剥了一条树皮,拴在两个圆圈中间的横杆上,一手拉着往前走,两个圆圈一直滚动着,并未倒地。18黄帝为什么叫轩辕?(3)拓展视野 黄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过来。他叫常先再扎两个同样的圆圈,四个木圆连在一起,好比四个车轮,稳稳当当向前滚动着,再也不怕倒地。风后看后,好像脑子里一下也醒悟过来,他命常先去采石场弄两个圆形石盘,中间凿个洞。不到半天工天,两个圆形石盘就做成了。风后从中间横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间绑了一条草绳,叫常先拉上使劲往前跑。后边跟随了一群先民看热闹。仓颉连忙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叫做“车”。黄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轩辕的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因黄帝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就以“轩辕”命名,作为黄帝正式名字。这就是“轩辕”的来历。194.传说黄帝的属下等人有什么贡献? 仓颉:创造文字
伶伦:制作音律
隶首:发明算盘
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20 2.哪些带有神话色彩? 1.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留下了实物遗存,可供考证,所以可信。 3.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2.说成是黄帝、嫘祖、仓颉、伶伦几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你对上述神话有什么看法? 1.哪些是可信的? 3.怎样看才更科学? 动脑筋21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虚有。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比如传说黄帝开始挖掘水井,就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还有距今约4000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水井的出现,说明人们定居生活已经较稳定,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
又如炎帝发明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又名热熨法,顾名思义就是把石头或砂土加热,用植物茎叶、织物、毛皮包裹后,敷于身体疼痛处,可消除或减轻疼痛。经过反复实践和改进,讲焚烧的植物、药物进行局部适宜温热刺激,医治效果更臻完美,这就是针灸法的开端。热熨时所用的石子,古代医家称之为“砭石”。砭石在湖南长沙下麻战国墓地曾被发现。砭石的发现,证明了中医学在炎帝时期已开始有了萌芽。动脑筋225.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是否有考古依据可以用来印证?(1)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2)有。考古学者在河南、山西、甘肃、浙江等地距今8000至5000年的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形陶壶等。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23 自主阅读课本第15页“尧舜禹的禅让”一目的课文,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禅让制?请你总结一下。
2.尧舜禹分别有什么事迹?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一说。自主探究241.什么是禅让制? 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舜去时候,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于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25尧、舜、禹的禅让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讙兜(Huān 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拓展视野262.尧舜禹分别有什么事迹?(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3)禹: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动脑筋 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27 《韩非子》载:“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敌于此矣。”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一书中用白话译成:“他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就的屋子里,屋子里的柱和梁都是山上采下来的粗糙木头架好就算事,连刨都不刨光一下;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就加上一件鹿皮披衫挡风寒,使用的器皿不过是些土碗土钵子。”关于舜的谦让品德对周围人好的影响,《史记》记载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晋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舜在历山耕田,不多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到晋泽地区去打渔,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渔场;舜又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陶工的陶器制作得既美观又耐用。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就变成大都会了。 尧舜高尚品质的史料记载 拓展视野28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29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301.?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之间既有联系: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两者之间又有区别: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312.?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你对游客如何介绍黄帝的事迹?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曾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321.对华夏族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是:
A.尧和舜 B.舜和禹
C.黄帝和炎帝 D.黄帝和禹2.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首领。他带领群众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他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3.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334. 201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 .妻子螺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D .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5.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A.黄帝 B. 炎帝 C.舜 D.禹34一、整理本课笔记;
二、完成本课练习册上的习题;
三、梳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四、完成第一单元测试卷。3536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