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公开课视频课堂教学实录(录像+课件+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十八岁出门远行》公开课视频课堂教学实录(录像+课件+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3 17:39:27

内容文字预览

(共13张PPT)
十八岁
出门远行
余华
学生自主研读成果展示
2、课文脉络梳理
1、课文情节概述
3、课文主题初探
课文的脉络梳理
 线索------
 情节------
旅馆(车)
寻车  搭车  护车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莫言
 课文寓意研讨
“梦”       
寻车 旅店、“走过去看吧”  
 搭车 司机的态度及行为
 护车 乡民的行为及苹果
  关于“心窝”的描写
补叙 红书包、父亲
  
合作研讨任务及要求:
1、在文中标划出对象征物的相关描写;
2、分析、研讨寓意,由代表录入结论;
3、浏览其他小组研讨成果;
4、代表汇报本组研讨结果。
  “梦境”      寓意
   很多的物 
   不同的人
   奇怪的话
   荒诞的事
    
课文主题(一种解释)
对“我”而言,看到、获得、思考。。。。(成长的意义)
对“他人”而言,世界是。。。。,享受真实的生存之乐!(生存的快乐)
十八岁寄语
授课人:郑 媛
幻灯片制作:郑 媛
技术支持:清华同方本资料来自于资源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作 者:郑 媛
单 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设计
  对即将十八岁的中学生来讲,思考成长的意义是很必要的。语文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重要环节。正是出于这两种考虑,安排了这样一节合作探究课。
  课文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在媒体教室通过校园“贴吧”进行阅读初感受交流,概括情节,梳理线索,探讨主题,同时,将存疑处通过贴吧提交。教师整合学生质疑,并依此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力求深入挖掘学生的理解潜力,在更宽范围的研讨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师生、生生及时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生网络自主研讨为主,教师组织、点拨、指导。
(一)学生通读文本,在校园“贴吧”上交流阅读初感受。
(二)学生借助“贴吧”平台,从情节、线索入手梳理小说脉络,探究主题。
(三)学生提交问题,教师梳理、整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十八岁出门远行》——寓意解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寓意,深入挖掘课文主题;
     2、体验成长过程,理解成长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课文中象征性事物、情节的寓意挖掘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 合作研讨 网上交流
教学手段:
     计算机网络 幻灯投影(清华同方幻灯片背景制作支持)
教学过程:
[导入]导语(略)
(一)第一课时学生自主研读成果展示
[研读成果展示]
1、课文故事情节概述
2、课文脉络梳理
3、课文主题探究
[板书] “我”←→ 外面世界
(二)解析课文寓意——深入探究主题
[过渡]以莫言的话引出学生的困惑
[梳理、展示学生疑难]
“寻车”情节——旅店、“走过去看吧”
“搭车”情节——司机身份、态度及行为
“护车”情节——苹果、乡民身份及行为
插叙部分 ——红书包、父亲行为
[组织活动]
对以上重要象征性事物、情节的寓意挖掘
活动过程:
1、教师布置任务;(幻灯片)
2、学生分组研讨,互评成果;
3、学生汇报研讨成果。
(备注:课文解读的开放性较大,教师注意应变处理可能出现分歧甚至错误的答案,达到引导目的即可。)
4、教师小结学生发言
[板书] 接触世界 收获心情
[设问]“你”会选择什么色彩来描绘课文所呈现的世界?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过渡]过渡语(略)
[组织活动]
1、教师布置任务——十八岁寄语;
2、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四)课堂总结
结束语(略)幻灯图片 音频播放
附: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这次课的教学篇目是难度较大的后现代风格小说,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将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无疑打消了我的这个顾虑,并且直接促成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教学手段而言,这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通过“贴吧”进行问题的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深入探究,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说学生做到了广泛参与,即使不是以自己发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看到其它同学的思考进程和结果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每个学生的思考结果可以及时呈现并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并且,每一次的思考和研讨都呈现为文字可以准确并永久地留存,另外,生生、师生在同一时刻能够做到一对多的互动,所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所给与我的这堂课教学的便利,同时也应当算是这次课的特色所在。
  尽管如此,传统语文课堂所更多采用的学生分组合作研讨、回归文本精读、细品的学习方式仍旧是我坚持必须延续使用的。作为小说教学课,深入研读课文是挖掘小说深意的必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第一课时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中把它作为其学习的媒介与交流的载体,而把第二课时的重头戏安排在了扎实阅读、合作研讨从而探究寓意的环节上。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引入辅助我顺利完成了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并帮助我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是它绝对不是一种替代。通过这一次试验与尝试,我感受到,在中学小说教学中是可以引进信息技术的,而且它如果能够与传统语文教学做到完美地融合,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将可谓是锦上添花。
  另外,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也努力尝试来实践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理念,但是还是留有一些遗憾。回忆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在学生通过“贴吧”的自主学习、课堂合作研讨环节上,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得相当充分,但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表述想法应给与充分尊重的问题上,我对自己的表现不甚满意。似乎青年教师都常常无意识地试图引导学生将思考朝着某个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去推进,因为我们怕自己所不能掌控的课堂局面的发生,我也在课上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在课后的专家点评环节中,有专家提出了我的一个这类的失误,即不时打断了某一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引导他,使他没有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个批评对我的触动很大,促使我思考。的确,尤其年轻的教师应当切忌打断或有意引导学生的回答使朝向教师认为的“正确”标准靠近,否则那其实也是一种扼杀,毕竟,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在激发学生思考与参与,并使之学会学习,习得学习的方法,而否获得一致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执教: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郑媛老师
wmv文件,时长:40分14秒.
值得青年教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