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42题)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大气环流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3.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 针阔混交林 B. 常绿阔叶林
C. 热带雨林 D. 荒漠
4.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
主导因素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海拔 D. 土壤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5.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沿X方向热量增加
B. 沿X方向降水增加
C. 沿Y方向热量增加
D. 沿Y方向降水增加
6.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 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 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 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截止到2016年3月6日1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9.85 m,低于该站10 m枯水点位,整个鄱阳湖床已经基本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与草原。读“长江水系图”及“鄱阳湖床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7.鄱阳湖景观所处的自然带为( )
A. 热带草原带
B. 亚热带荒漠带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8.进入6月份,鄱阳湖草原逐渐消失,主要是因为( )
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草原转变为荒漠
B. 进入梅雨季节,草原被湖水淹没
C. 受西南季风影响,草原因洪涝而死亡
D. 正值夏播季节,草原被人为破坏
9.读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判断图中
最能反映自然景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 )
A. ①—②—③的变化
B. ③—④—⑤的变化
C. ①—③—⑤的变化
D. ①—⑥的变化
10.图中A地植被类型是 ( )
A. 常绿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阔混交林
11.读海陆分布示意图(甲)和某地气压、气温年变化示意图(乙),据此完成下题。
与甲图中①地相符的自然带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温带草原带
C. 温带荒漠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如图,某地理考察队沿AB一线对澳大利亚大陆进行科学考察。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2.沿AB一线,自然带先后出现森林带、草原带、
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这反映了自然带的( )
A.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 垂直地域分异
D.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3.由A→B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大陆是( )
A. 欧亚大陆 B. 非洲大陆
C. 南美大陆 D. 澳大利亚大陆
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公司在南非的投资量大增,到2020年南非将增加装机容量3 2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结合“西班牙和南非两国
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以下两题。
1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热带草原带
15.甲图中该自然带分布的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乙图中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分布及轮廓 B. 大气环流的差异
C. 地形分布 D. 洋流影响
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6.甲~丁自然带分布特征的形成因素主要是( )
A. 洋流、大陆轮廓 B. 热量、地形
C. 地形、大陆轮廓 D. 热量、洋流
17.有关甲、丁两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处西侧山麓自然带相同 B. 两处雪线高度不同
C. 甲处自然带谱较丁处复杂 D. 两处东侧自然带相同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8.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
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 5°N B. 25°N
C. 35°N D. 45°N
19.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
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拔高度 B. 水分状况
C. 热量差异 D. 土壤差异
陆地环境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称为陆地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0.根据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判断,下列选项中可能有终年积雪的山脉是( )
21.有关下列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示意图的正确叙述为( )
A. 四座山地都在南半球 B. 甲乙在北半球,丙丁在南半球
C. 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甲丁丙乙 D. 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乙丙丁甲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图”,回答以下两题。
22.导致图示地区植被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洋流
C. 地形
D. 海陆位置
23.P处堆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
A. 1月 B. 3月
C. 7月 D. 10月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
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
A. 冰川作用增强
B. 流水作用增强
C. 风力作用增强
D. 变质作用增强
2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
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26.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B. 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 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D. 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27.①处地表的土地景观特征最可能是( )
A. 红土 B. 沙土 C. 黄土 D. 黑土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
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8.我国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
综合试验区,这里的三江指的是( )
A. ②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⑤
29.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
与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不符的是( )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 多冻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读图和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30.图中⑥和⑦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
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
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31.上图中的数字与下图景观照片相对
应的部位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2.关于天坑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
A. 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B. 岩层要致密坚硬,才能保持周围岩层的稳定而不塌陷
C. 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D. 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这样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高度
下图为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
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33.该山脉北坡为( )
A. 背风坡、阳坡
B. 迎风坡、阴坡
C. 迎风坡、阳坡
D. 背风坡、阴坡
34.该山脉山麓自然植被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读“某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降水量
随地形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5.图中山地( )
A. 位于非洲大陆
B. 夏季雪线高度约为5 000米
C. 气温最低的地方降水量最丰富
D. 甲坡盛行西北风
36.图中处于山麓地带的乙地,其自然带
最有可能是( )
A. 热带雨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下图为“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
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X的数值为500米,L
为河流,对角线ab为经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7.沿图中经线a到b地形剖面
图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38.图中A处的海拔可能为( )
A. 450米 B. 489米 C. 555米 D. 605米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39.近水且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
B. 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 图中干流的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
D. 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1.山顶A的海拔和陡崖D的相对高度
分别可能是( )
A. 990 m、301 m
B. 950 m、201 m
C. 850 m、799 m
D. 799 m、501 m
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先向南流,再向西南流
B. 若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其长度应不小于500 m
C. 陡崖处可观察到瀑布景观
D. B地可见“V”型峡谷,C地可见三角洲
选择题答案:
1——10:
11——20:
21——30:
31——42:
三、非选择题(共3小题)
43.下图是“我国某地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主要地形类型为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计划建一小型水库,从图中条件分
析,大坝建在 (用字母表示)处较合适,
水库建设中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4)图中居民点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5)作沿AD一线的地形剖面图。
44.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气候分布图。
材料二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
分析其原因。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
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
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原因。
45.下面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是 ,体现了自然
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
(2)乙图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C→B→A自然带分异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
(3)试分析乙图中C地冬季降雪多的原因。
(4) B山脉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三例。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图中的自然带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答案】B
【解析】自然带P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低于西岸,原因是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
3.【答案】B
【解析】四川省位于亚热带,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该纬度地区对应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故甲表示的植被最可能是常绿阔叶林。
4.【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山地东坡为迎风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所以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5.【答案】D
【解析】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
6.【答案】A
【解析】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和上题得出的结论可推断,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7.【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鄱阳湖在30°N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正确。
8.【答案】B
【解析】6月以后,我国长江流域进入汛期,鄱阳湖水位上升,淹没滩地上的草原,B正确。
9.【答案】B
【解析】图中横坐标从西向东表示热量和降水的变化是从高寒逐渐变为湿热,而纵坐标从北向南表示热量由少逐渐增多,所以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降水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逐渐减少)的是③—④—⑤的变化。
10.【答案】A
【解析】A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附近,地势较低;纬度位置较低,热量充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1.【答案】D
【解析】①地位于北纬60以北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12.【答案】A
【解析】图示地区为澳大利亚,自A到B的植被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特点可知,AB一线体现的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3.【答案】A
【解析】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西相距较远,降水量的差异较大,造成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差异很大。
14.【答案】C
【解析】从区域图可知,该自然带主要分布在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5.【答案】A
【解析】由于南非陆地的最高纬度低于35°S,再往南为海洋,而西班牙再向北为陆地,故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及轮廓。
16.【答案】B
【解析】读图,甲~丁自然带分布特征是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主要受热量因素影响。自然带南北狭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形成因素主要是热量、地形,B对。
17.【答案】B
【解析】图中甲、丁两处西侧山麓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带,自然带不相同,A错。 两处基带温度带不同,雪线高度不同,B对。甲处纬度高,基带自然带是温带植被,自然带谱较丁处简单,C错。两处东侧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温带荒漠带,不相同,D错。
18.【答案】B
【解析】由山麓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推知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土壤为红壤,所以应位于我国江南地区。
19.【答案】C
【解析】南坡为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于同高度的北坡,其中热量差异为主导因素。
20.【答案】B
【解析】要从夏季入手,计算山体达到0 ℃的高度。
21.【答案】D
【解析】四座山中,甲、乙在南半球,丙、丁在北半球。从山底基带来判断纬度,甲为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丁为落叶阔叶林,为温带;丙为针叶林,为亚寒带;乙为寒带。
22.【答案】C
【解析】图中植被由常绿林到落叶林再到针叶林的变化是由热量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而这三种植被所处的纬度条件基本无差别,但海拔有着明显的差异,即地形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
23.【答案】C
【解析】根据纬度和大陆西岸洋流的流向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该河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7月为该地的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降水丰富,河流的流量大,因此搬运作用强烈,在河流出山口的P处堆积作用显著
24.【答案】C
【解析】图中只提供了风尘沉积通量,只能显示风力作用,青藏高原隆起后,风尘沉积通量增加,因此我国西北地区可能风力作用增强,C正确。
25.【答案】C
【解析】从图中看出西北地区风力作用增强,说明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湖泊及其水量减少,太阳能资源更丰富,C正确。
26.【答案】B
【解析】从干到湿,由冷到热,岩石的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逐渐增强;从干到湿,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27.【答案】B
【解析】①处气候干热,地表土地景观最可能为沙土地。
28.【答案】B
【解析】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结合图示,选B。
29.【答案】C
【解析】C选项中“土壤肥沃”错误。
30.【答案】C
【解析】⑥是石钟乳,⑦是石笋,它们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降水较多,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31.【答案】B
【解析】该景观图片所示为天坑,天坑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多形成于②(落水洞)部位。
32.【答案】A
【解析】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显然A“岩层要厚”没有“石灰岩”前提。
33.【答案】D
【解析】从图中看出,海拔200米处,北坡1月气温是7℃,而南坡是9℃,北坡为阴坡;1月和7月降水最多的地方都在南坡,南坡是迎风坡,北坡是背风坡,D正确。
34.【答案】B
【解析】该地区7月气温高于1月,在北半球,1月冬季气温大于0℃,小于15℃,位于亚热带,7月降水量小于1月,雨热不同期是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正确。
35.【答案】B
【解析】该地1月份气温高,7月份气温低,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该地甲坡山麓最低月气温在0 ℃以下,说明该地位于温带地区,而非洲南端位于亚热带,并由此判断出该地位于南美大陆。永久积雪雪线最低处应当是该地区最热月0 ℃等温线分布处,找到1月均温线的0 ℃点有两个,对应的地形剖面点也有两个,取最低点,即为雪线最低的地方,其海拔约为5 000米,故B项正确。
36.【答案】B
【解析】乙地山麓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15 ℃以下,说明该地位于亚热带,并处于大陆西岸,因而为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7.【答案】C
【解析】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判断出地势高低,结合材料判断Y是400米。图中a点海拔是500~600米,b点海拔在300~400米。选项中B、D错。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A点的海拔范围是500~600米,即沿图中经线a到b地形剖面图海拔先是降低,在A附近海拔升高,然后又降低,一直到b点,C对。
38.【答案】C
【解析】结合前面分析,图中A处的海拔范围是500~600米,可能为555米,C对。
39.【答案】A
【解析】图中①~④四个居民点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河道较直,水流通畅,受水患影响小。
40.【答案】D
【解析】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山顶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不能通视;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①~②段流向为从西南流向东北;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41.【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的海拔为900~1 000 m,陡崖D的相对高度为(300 m≤h<500 m)。
42.【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河流先向西南流,再向西流;两山顶间图上距离不小于1 cm,两地实际距离不小于500 m;陡崖处为山脊,无河流,不能观察到瀑布景观;B地可见“V”型峡谷,C地可见冲积扇。
43.【答案】(1)低山丘陵 (2)亚热带季风气候
(3)F 淹没耕地,需迁移居民
(4)集中分布在地势平坦、靠近河流的地区
(5)见下图:
【解析】由等高线分布及数值分析可知,该地区主要地形类型为低山丘陵。结合经纬度分析可知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建坝主要考虑工程造价、集水区域、库容大小等因素,其宜建在山间盆地(或谷地)出口处的峡谷处,图中F处符合,但会淹没耕地,且需迁移居民。
44.【答案】(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因此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解析】第(1)题,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呈对称分布。第(2)题,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第(3)题,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45.【答案】(1)大致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
(2)温带草原带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3)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在C地受地形抬升因气温降低形成大量降雪。
(4)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或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或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森林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列举三例即可)
【解析】(1)由纬度和地名信息可以判定,甲图为沿非洲中部的地形剖面图,进而可以确定其自然带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的分布特点,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由经度和地名信息可以判定,乙图为日本至我国新疆的地形剖面图,其地域分异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密切关系。
(3)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如大气环流(西北季风)、海陆分布和地形等方面分析C地降雪多的原因。
(4)B山脉处于东北平原西侧,为大兴安岭,其东西两侧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差异显著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