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的叔叔于勒 同步练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我的叔叔于勒 同步练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4 12: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我的叔叔于勒
同步练习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
【常见题型】①×××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②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③××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
形象。
【答题步骤】①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人物形象;②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特点;③通过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④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去体会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表现了××的主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稳妥(tuǒ)  计较(jiǎo)  牡蛎(lì)
B.拮据(jié) 流氓(méng) 女婿(xù)
C.煞白(shà) 赚钱(zhuàn) 糟蹋(tà)
D.别墅(shù) 栈桥(jiàn) 嘟囔(nang)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lán 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qiào 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yǎ ,用一方小巧的手pà 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到海里。
3.(原创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此,我不得不郑重其事地说一声:“对不起,让你失望了。不过相信我,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B.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他是一个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选手,这次在奥运会上夺冠,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
D.近年来,光伏电站建设风生水起,光伏逆变器需求与日俱增,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对生蚝的第一印象,来自于课本中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描绘的情景。
B.我按照中学课本里的内容,在科普报刊上寻找公式定理背后的故事,分类剪贴了数学呀、物理呀、化学呀、生物呀等几大本。
C.怎么可能不来?谁决定的?你吗?没搞错吧?
D.“蓝梦谷太美丽了,”她兴奋地说,“我还会再来!”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最初发表于1883年8月7日《高卢人日报》,随后被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B.做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C.我校代表队在趣味运动会上,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最终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D.一个黄昏的早晨,有一个年轻的老人,骑一匹雪白的黑马,会晤他亲爱的敌人。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D.正像齐白石画虾、画蜻蜓、画蜜蜂似的,淡淡的几笔,稍有点染,就使这些生物栩栩如生,在纸上活动起来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
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7.“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8.在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不同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一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
的人?

9.“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1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岔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
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2.请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1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15.请写出题目“父亲和那道坡”的含义。(3分)


16.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对金钱的态度不尽相同。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也有自己的金钱观。请围绕“金钱”这个话题,完成下列各题。
(1)金钱是什么?哲人说:“金钱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生的不幸。”老百姓说:“金钱是饭,是衣,是车,是房。”作为中学生的你,会说:“

(2)有人认为,财富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而财富的多少取决于金钱。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请你结合文中于勒的情况改写这一对偶句,使它与文中的情境联系更贴切,别忘了加上横批。
上联:富隔天涯是兄弟
下联:
横批:








参考答案:
1. ( C )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án褴 qiào撬 yǎ雅, pà帕
3. ( B )
4. ( B )
5. ( A )
6. ( B )
7.答案:强调了父亲和于勒的亲情关系,反映了“我”对贫穷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亲六亲不认的苦闷及不满。
8.答案:母亲自私、冷酷、六亲不认。
9.答案: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形成鲜明的对比。
10.答案: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揭露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1.答案:父亲为方便儿子开车回家,硬生生“搬”走了回家路上的土坡。
12.答案: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父亲”因儿子找“借口”,终于下决心“挖坡”的心理状态。用语朴实,富有个性,“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充满乡土气息。
13.答案:文中父亲是一个要强、倔强,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留守老人。“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自己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强。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希望儿子能回家,共享家庭欢乐。
14.答案:第一段在文中有统领全文的线索作用。是文章叙事的题眼。
15.答案:题目一方面实指父亲门前的“那道坡”。更是暗指父亲们希望儿子们常回家看看,却被种种借口(那道“坡”)挡住的普遍现实。呼吁儿子们不要以此为借口,常回去陪陪父母。
16. (1) “(示例)金钱买不来真情,买不来道德与气节,买不来快乐与幸福。”
(2)答案:(示例)财富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事实上,拥有的财富越多,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精神品位就越高。再者,财富不单单指金钱,钱多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富有的,就是成功的。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既要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又要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学识。
(3) 下联:穷在咫尺竟相避
横批:唯钱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