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并不神秘 1.4--1.5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B.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2.关于“刻度尺、量筒、量杯、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有“零刻度”????????????B.都是量程越小的工具,精确度越高
C.刻度线都是均匀的.??????????D.测量的精确值都是由最小刻度决定的
3.如下是实验测得某品牌四种不同类型洗发液的pH,这种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是( )
洗发液类型 天然植物型 弹性卷发型 滋养修护型 去屑柔滑型
pH 5.5 6.0 6.2 7.6
A.文字描述法????B.表格记录法????C.图形记录法????D.以上都不是
4.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测出塑料空盒体积的是( )
A.③④??? ?B.①④??????C.①②???????D.①③
5.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
B.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值,则A点可能为0
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
D.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
6.下图所示的四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B.C.?D.
7.以下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小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小
8.有四个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块大衣柜玻璃,他们所测量的结果中正确的是( )
A.118.7 cm?????B.118.75 cm?????C.118.753 cm?????D.1187.5 cm
9.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
A.180秒=180秒×1/60=3分???????? B.1.8米=1.8×1000 =1800毫米
C.0.5千克=0.5千克×1000克=500克?????D.0.556升=0.556×1000毫升=556毫升
10.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周长时,把一张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的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周长(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11.分析以下实验:①用刻度尺测细铜丝直径: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40圈,然后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总长度,再除以40;②测小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 ,再用细线吊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体积V2 ,小石块的体积是V2-V1;③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先测100个大头针的质量,再除以100。实验思想方法相同的是( )
A.①与②??????B.②与③??????C.①与③???????D.全部不相同
12.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14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 )
A.60℃???????B.65℃??????C.50℃?????D.40℃
13.某同学出于好奇,将示数为37℃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量温度,测得的结果( )
A.体温计的示数降到35℃??????????B.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7℃
C.体温计的示数降到0℃以下,无法读数??? D.温度太低,超出测量范围,体温计损坏
14.体温计水银面指在37.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依次测量三位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第二次为38.5℃,第三次为38.5℃。则( )
A.第一、二次正确,第三次错误???????B.第二次正确,第一、二次错误
C.第一、三次正确 ,第二次错误?????? D.第二次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15.生活中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课桌高度约为 800 毫米????????? B.一盒牛奶的体积约 250L
C.人走一步的距离约 0.6 米???????? D.衢州盛夏中午气温可达 38℃
16.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21cm、9.20cm,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cm????? 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C.9.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D.9.20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17.有 A,B 两支温度计,它们下端的玻璃泡的容积相同,内装的都是煤油,A 玻璃管内径大,B 玻璃管内径小。用它们测同一种液体的温度,测量的情况是( )
A.A 准确度高????B.B 准确度高????C.AB 准确度一样高????D.无法确定
18.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A.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
B.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迅速读数
19.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当量筒位置在较低不便于读数时,要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C.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20.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B.可以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
C.如图体温计所示温度属于人的正常腋窝温度
D.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2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如图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小球从斜面 AO 上某处静止释放,沿斜面滚下,经 O 点滚上斜面 OB。有关他的理想实验程序内容如下:(1)减少第二个斜面 OB 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能达到原来的高度,但这时它要运动的远些。(2)两个对接的斜面中,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上升到释放的高度。(4)继续减少斜面 OB 的倾角,小球到达同一的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最后使斜面 OB 处于水平位置,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有关理想实验程序先后顺序排列的正确选项是( )
A.事实(2)→事实(1)→推论(3)→推论(4)?????B.事实(2)→推论(1)→推论(3)→推论(4)
C.事实(2)→推论(3)→推论(1)→推论(4)?????D.事实(2)→事实(1)→推论(4)→推论(3)
22.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凝固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酒精温度计????B.乙醚温度计?????C.水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23.某同学在用排水法测量某个物体的体积,在物体放入量筒前后分别读取量筒对应的示数,从而确定物体的体积,以下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
①放入前仰视、放入后平视②放入前俯视、放入后平视
③放入前平视、放入后仰视 ④放入前平视、放入后俯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4.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种( )
A.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气,乙中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2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小于15 mL??B.肯定大于15 mL??C.肯定等于15 mL??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 mL
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
26.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 。
(2)图乙是体温计,此时指示的温度是________℃。
(3)图丙中,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cm3。
27.自行车驶过地上一个水洼后,在路上留下一块块水迹,测得第一块与第六块水迹中心的距离是12.56米,由此可知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________米。
28.如图,表示测定金属丝直径的办法,根据图示情况,回答下列各题。
(1)细金属丝的直径是________;
(2)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结果将偏________。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29.如图所示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烧瓶内的气体将________(选填“膨胀”、“收缩”或“保持不变”);
(2)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稳定处的刻度应标________℃。
30.某些说英语的国家,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除使用摄氏度温标外还沿用另一种温标——华氏温标。华氏温标的单位写作°F。细心的小科从天气预报中记录了在相同的温度时,两种不同的温标下的数值,整理如下表。
t(℃) -5 0 5 10 15 20 25
T(°F) 23 32 41 50 68 77
(1)请你将表中未填好的数值是________.
(2)某日小科从伦敦起飞时温度为86°F,回到北京温度为20℃,两地温差为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25分)
31.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王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1)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王同学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厘米3。
(2)从A到C的操作过程中将使所测矿石体积结果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
(3)小王同学还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 V2,V2与V1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
32.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 A 为一小塑料瓶,B 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 A 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 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 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 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 h(厘米) 30.2 25.0 19.8 14.6 9.4 4.2
(1)根据表中水柱高度 h 与温度 t 的关系,若对应的水柱高度为 45.8 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升高,管内水柱高度将变小。利用所学的温度计工作原理解释其原因________。
(3)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33.新鲜菠萝酸甜多汁,可口开胃,但一次食用过多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这种破损真的是由新鲜菠萝汁引起的吗?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与口腔黏膜相似的小肠黏膜开展了探究实验,以下是探究实验的部分过程,将其补充完整。
(1)方法步骤
①取一块猪小肠黏膜平均分成两半,分别放人 A、B 培养皿中。
②向 A 培养皿中滴加 20 毫升生理盐水,同时向 B 培养皿中滴加________新鲜菠萝汁。
③把 A、B 培养皿都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
(2)实验结果的预测若 A 组培养皿中小肠黏膜完好,而 B 组培养皿中小肠黏膜出现明显的破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交流
本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设置 A 组的目的是形成________,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多次重复了该探究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共3题;共15分)
34.
(1)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__。
(2)某同学测一本书的厚度,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2.23 厘米,则测量结果应取??????????????????? 。
A.2.1 厘米 B.2.13 厘米?C.2.135 厘米??D.2.14 厘米
(3)小明想测量大米的体积,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图实验,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简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35.小明看到一个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到地上。他想这个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啊!为了预算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他找来了停表和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在量筒里的声音时开启停表计时,并数“1”到“40”,按下停表停止计时,读出停表的示数为 12 秒,量筒里水的体积是 10 毫升。则每一滴水的体积为几毫升?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是多少升?
36.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3)该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C
【解析】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通过液体的温度与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比较得出测量值,故A不符合题意;
B、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通过液体的体积与量筒刻度的比较得出测量值,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通过眼睛的观察发现物体的细微不同,不属于测量过程,故C符合题意;
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通过物体的质量与砝码的比较得出测量值,故D不符合题意。
2. D
【解析】A、体温计没有零刻度线,故A错误;
B、量程小的工具,精确度不一定高,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量程一般为-15~103℃,分度值为1℃,寒暑表的量程为-20~50℃,分度值也为1℃,故B错误;
刻度尺、量筒和温度计的刻度都是均匀的,而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故C错误;
D、测量工具的测量的准确程度是邮最小的刻度决定的,故D正确。
3. B
【解析】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选择不同的记录方法。例如,在前面观察指纹的活动中,我们采用的是描述性记录法 ;在使用酒精灯的活动中,我们用的是表格记录法。分析可知,这种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是表格记录法。
4. A
【解析】用排水法测量塑料盒的体积时,由于塑料盒不能沉入水中,必须借助金属环把塑料盒拉入水中,这样才能测出塑料盒排开的体积。由图可知,④的体积减去③的体积则为塑料盒的体积。
5. B
【解析】当气温上升时,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使细管中液柱下降,因此B点的刻度值应该大于A点的刻度值,故A、D错误,B正确;当气温下降时,烧瓶内空气收缩,使细管中液柱上升,故C错误。
6. D
【解析】A. 测圆的直径要左右两端都能进行测量,故错误;
B. 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错误;
C.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故错误;
D. 因为是测量圆的直径,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圆柱体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用末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减去起始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即可得出圆的直径,故正确。
7. B
【解析】A、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m左盘=m右盘+m游码 ,如果把物体和砝码放反了,测量值会比真实值偏大,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该度尺间隔变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的结果偏大,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缠绕紧密,会使测量的线圈的长度偏大,则金属丝的直径偏大,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由于钢尺热胀冷缩,夏天温度升高,钢尺的长度变大,测量值会比真实值偏小,冬天温度降低,钢尺的长度仿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 B
【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毫米,那么记录结果必须精确到毫米的下一位。如果用厘米作单位,小数部分应该有两位,故B正确。
9. D
【解析】A.换算过程中,单位不应该是秒,而是分,而且要写在式子的最后面,故A错误;
B.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B错误;
C.换算过程中不应该有两个单位,故C错误;
D.升化毫升,是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1000,换算过程中只有一个单位毫升且在式子的最后面,符合换算的要求,故D正确。
10. D
【解析】用同一根针扎的重叠的两个孔,展开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就等于圆柱的周长,因此这张纸条是否与圆柱体的轴垂直不会影响测量结果,故D正确。
11. C
【解析】在①中,细铜丝的直径太小不容易测量,于是测量40圈的和,然后再除以圈数,利用了累积法;②中测量小石块的体积使用了排水法;③中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很难测量,测量出100个大头针的质量和,然后除以大头针的个数,也使用了累积法。因此实验思想相同的是①和③。
12. C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对应高度为4cm;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 的温度为100℃,对应高度为24cm;高度差为20cm,对应温度为100℃,即1cm代表5℃,当温度计的高度为14cm时,相对于0℃,高度改变了10cm,即温度变化了10×5=50℃,即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为50℃;故C符合。
13. B
【解析】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甩一下,而某同学在放入冰水混合物时,没有甩一下,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远低于37摄氏度,则温度计内的液体不会膨胀,所以测出来的温度还是37℃;故B符合。
14.D
【解析】体温计的读数不会自己下降,需要甩一下,在未甩的情况下,原来体温计的示数为37.5℃,第一次测量结果为37.5℃,则第一位同学的体温可能低于37.5℃,也可能正好是37.5℃,第二次测量结果为38.5℃,则第二位同学的体温肯定是38.5℃,第三次测量结果为38.5℃,则第三位同学的体温可能低于38.5℃,也可能正好是38.5℃;
故第二次测量正确,第一、三次可能正确。
15. B
【解析】A、学生课桌的高度纸为80厘米,即800毫米,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一盒牛奶的体积约为250mL,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人走三步的距离约为2米,走一步的距离约0.6米,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衢州夏天中午的气温大约是38℃,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6. C
【解析】A.测量结果应该为: ,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第一次测量结果9.20cm可知,其中的数字2所在的单位mm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只要遵守操作规范,测量值就是正确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9.20中数字“0”说明测量结果中估读值是0,而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D正确不合题意。
17.B
【解析】A、B温度计玻璃泡容积相同时,玻璃管内径越细的温度计,液体上升的高度越高,则温度计示数之间的间隔越大,故B的准确度越高。
18.B
【解析】A、在选择测量工具时,最小刻度适宜即可,并不是越小越好,故A错误;
B、体温计的玻璃泡上面有一个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下降,能够离开人体读数,故B正确;
C、误差只能减小,无法避免,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等一会儿,液柱不再上升时现读数,故D错误。
19. A
【解析】量取液体体积时要先按所量体积选用一定量程的量筒,然后倾倒的方法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读数时量筒要先放平稳,然后视线与量筒内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A操作不正确。
20. A
【解析】A、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A符合题意;
B、体温计的最大测量值小于水的沸点, 不可以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B不符合题意;
C、人的正常腋窝温度在36 .5℃左右,C不符合题意;
D、体温计测完温度后应用力甩几下,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测完温度后不用甩,D不符合题意。
21. C
【解析】理想实验是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对应的推论;(2)属于实验事实,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3);然后进一步假设若减少OB倾角,小球仍能达到原来高度;即得出(1);再进一步减小斜面 OB 的倾角实验,得出结论(4);故C符合。
22. A
【解析】我国一年四季的最高温度在40℃左右,最低温度在-50℃左右。如果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那么它的沸点要高于40℃,凝固点要低于-50℃。分析表格发现,酒精的沸点70℃,凝固点是-117℃,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故A符合题意。
23. D
【解析】 ① 放入前仰视读数偏小、放入后平视,所以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正确;
② 放入前俯视读数偏大、放入后平视, 所以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小,不正确;
③放入前平视、放入后仰视读数会偏小,所以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小,不正确;
④放入前平视、放入后俯视读数会偏大,所以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正确。
24. D
【解析】A C、只有两条鲫鱼,实验对象太少,容易产生实验现象偶然性;故A C错误;
B、一大一小的鲫鱼,后面甲密闭,乙不作处理,存在多个变量;故B错误;
D、6条鲫鱼,实验对象有多个,甲中放正常河水,乙煮沸后的河水,唯一变量有无空气;故D正确。
25. B
【解析】 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说明初次读取的数据是准确的;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俯视读数会导致读取的数据偏大,即剩下的液体体积小于5ml;所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会超过15ml;故B符合。
二、填空题
26.(1)1.85
(2)36.6
(3)20
【解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长度的准确值是:3.8cm-2.0cm=1.8cm;物体的边线在两个刻度之间,因此估读值是0.05cm,那么物体的长度:1.8cm+0.05cm=1.85cm;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那么此时示数是:36℃+0.1℃×6=36.6℃;
(3)小石块的体积:。
27. 0.8
【解析】第一块与第六块水迹中心的距离是12.56米,则车轮的周长是: ,由于c=πd,则。
28.(1)1.7 毫米
(2)大
【解析】(1)图中金属丝的最左端与5.00cm对齐,第15匝与7.50cm对齐,则15匝的长度为:7.50cm-5.00cm=2.50cm,则细金属丝的直径为:;
(2)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测量的结果偏大。
29.(1)膨胀
(2)0 ℃
【解析】(1)气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体积会膨胀;故答案为:膨胀;
(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答案为:0.
30.(1)59
(2)10
【解析】(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摄氏度每升高5℃,华氏度升高9°F,则从10℃升高到15℃,华氏度升高9°F,即:50°F+9°F=59°F;
(2)当伦敦为86°F时,其摄氏温度为: , 则与北京的温度差为:30℃-20℃=10℃。
三、实验探究题
31.(1)70
(2)偏大;石头取出时,会带出来一部分水
(3)不行;一枚大头针体积太小,放入水中体积变化不明显
【解析】(1)量筒初始体积为200ml,向烧杯中注水到标记处时,量筒中的示数为130ml,减少的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200ml-130ml=70ml,则石块的体积为70cm3;故答案为:70;
(2)先放入石块,拿出石块后加水,得出石块的体积,由于石块本身会带走一部分水,则会导致水下降的量偏多,即得出的石块体积会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3)使用差量法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时,要与累积法结合使用,因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太小,放入量筒中后量筒的示数几乎没变化;故答案为:不行;一枚大头针体积太小,放入水中体积变化不明显.
32.(1)11℃
(2)当温度升高时,塑料瓶及玻璃管中气体膨胀,气压变大,将水柱往下压,所以管内水
柱高度将变小
(3)玻璃管更细、塑料瓶更大
【解析】(1)由表格中的数据知,当温度升高2℃时水柱降低5.2cm,即温度每升高1℃,水柱下降2.6cm;水柱升高时说明温度是下降的,当水柱升高到45.8cm时水柱升高了45.8cm-30.2cm=15.6cm,温度降低=6℃,即温度从17℃下降了6℃,此时的温度为11℃;
(2)当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时塑料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变大,水柱下降;当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时塑料瓶中的气体遇冷收缩,气压降低,水柱上升。
(3)若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可以使用更细的玻璃管或使用更大的塑料瓶。
故答案为:1、11℃;2、 当温度升高时,塑料瓶及玻璃管中气体膨胀,气压变大,将水柱往下压,所以管内水柱高度将变小;3、 玻璃管更细、塑料瓶更大
33.(1)等量(“20 毫升”或“相等”等均给分)
(2)新鲜菠萝汁会破坏黏膜
(3)新鲜菠萝汁(“菠萝汁”或“有无菠萝汁”或“有无新鲜菠萝汁”);对照;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析】(1)在实验中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 培养皿中滴加 20 毫升生理盐水是对照组,那么在实验组中也应该加入等量的( 20 毫升)新鲜菠萝汁;
(2)根据实验结果: A 组培养皿中小肠黏膜完好,而 B 组培养皿中小肠黏膜出现明显的破损,则得出口腔黏膜破损是由新鲜菠萝汁引起的;
(3)1、实验中遵循单一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菠萝汁;A 培养皿中滴加 20 毫升生理盐水是对照组,B 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新鲜菠萝汁为实验组,通过对照,从而得出实验结论。3、因为一次实验次数太少,使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因素,故应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四、解答题
34.(1)1
(2)D
(3)偏大
【解析】(1)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多层纸带的厚度为(D2-D1),纸带环绕了n圈,左右各n圈,相当于2n圈,故单层纸带的厚度为(D2-D1)/?2n;
(2)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2.23 厘米,其中2.23 厘米,与其他数据差别较大,属于错误数据,应舍去,应用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四组数据求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L=(2.12cm+2.14cm+2.13cm+2.15cm)/4=2.14cm;(3)用量筒直接来测大米的体积,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
35. 解:40滴水的体积为10mL,所以一滴水的体积为=0.25mL;
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为:=72×103mL=72L.
【解析】根据40滴水的体积为10mL算出每一滴水的体积;一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12s滴下来的水量为10mL,所以一昼夜滴下来的水量为=72L。
36.(1)解: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这两个刻度之间格数为:80-30=50,那么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00℃÷50=2℃;
(2)解: 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为:100℃+2℃×(100-80)=140℃;
(3)解: 温度计的最低温度:0℃-2℃×30=-60℃;
温度计的最高温度:100℃+2℃×70=240℃。
【解析】(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温度计的分度值=100℃÷格数;
(2)80格处是100℃,100格比80格多出20格,那么这时的温度根据:100℃+分度值×20计算;
(3)0℃以下后30格,那么温度计的最低温度根据:0℃-分度值×30计算;100℃上面还有70格,最高温度根据:100℃+分度值×70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