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二选修《史记》第二单元自读文本管饱之交课件(8张pp+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高二选修《史记》第二单元自读文本管饱之交课件(8张pp+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5 11:15:42

文档简介

《管鲍之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文章,掌握文意(思)
2、深入研读,认知文(道)理
3、知人论世,感悟文思(想)
【教学重点】
深入研读,认知文(道)理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感悟文思(想)
【教学用时】 一课时
【突破方法】
教师问题引领点拨与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相结合,通过学生个性化解读、涵咏品读重点语句,拓展课外知识来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课件辅助教学法 引导启发教学法 涵咏诵读法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 当堂练习法
【授课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1】

【师】:那位同学能够给我们讲讲课前老师放的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啊?
伯乐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是啊,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世之曲啊。知音之交也就成为人们所向往的能够心灵相通的朋友的代名词了。我们经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难求啊,方其难求而愈显珍贵。所以,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再不复操琴。同学们除了伯牙子期这样的知音之交,你还能说出几个流传千古的相知相交的典故吗?
(刎颈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鸡黍之交、胶漆之交、舍命之交、管鲍之交)
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管鲍的故事,去看看他们的二人世界。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2】
看幻灯片1,听歌曲
学生讲《高山流水》的故事。
学生讲自己知道的相知相交的故事。
通过播放曲子,观看画面,创设意境。便于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展示学习目标
环节一:
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
1、初读文章,掌握文意(思)
2、深入研读,认知文(道)理
3、知人论世,感悟文思(想)
【师】: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三分钟后找同学来范读文章。
个读(点评纠错)
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看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这句话中要包括(了解、功业、称赞)三个词语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3】
【板书】
了解 功业 赞美
【教师小结】
鲍叔牙了解管仲并举荐他,使他为国建立功业,从而也使自己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大声诵读,自主使用工具书,小组合作
生个读
默读并结合工具书自主理解文意,小组合作
(生1、生2、生3)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的放矢。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深入了解文章大意。
环节二:
深入研究

环节二:
深入研究
环节二:
深入研究
环节三:
知人论世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承转】那么在文中与板书上这三个词语相照应的字应该是那几个?
【板书】
知、多
【师】:功业不好找吗?管仲之所以建立功业即有外界的原因又有自身的原因,文中最能体现其自身原因的一个字是那一个?
【板书】
“贤”
被鲍叔牙认为贤的管仲建立了怎样的功业?请用文中一句话做答!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4】
【师】“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谁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小结】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啊。
【板书】
“九、一”
【师】:可见管仲确实是贤人一枚啊。显然这句话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用管仲任政以后齐国的强大来突出管仲的贤。其实管仲的贤更体现在他的施政上,有这样几句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同学们请看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4】
【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贵轻重,慎权衡”
用现在的话解释这三句话就是“发展是硬道理”“要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同学们,管仲的施政方略放到现在都不过时,足见其贤啊!
这么贤能的人如果没有鲍叔牙,他会出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用文中一个字作答
【板书】
“囚”
【师】:也正因如此,管仲在取得功业以后又是如何评价鲍叔牙的啊?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读文章第二段,看除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中的“知”,这段中还用几个知?
【师】:这四知分别针对管仲的那些事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5】
【师】
这几件事如果换做一般人会怎么看管仲?
【板书】
贪 愚 不肖 怯 无耻
【师】:而鲍叔有事怎么认为的呢?
【板书】
贫 时不利 不遭时 孝 有大志
【小结】由此可见,鲍叔牙是真正能够了解管仲的人他能包容对方的缺点,这叫“不计小节”。他能救济朋友的危难,这叫“患难与共”。他能够真心欣赏朋友的才才华,了解朋友的内心,这叫“高山流水”。
鲍叔牙在举荐了这么有才的管仲之后,是不是身份更显高贵了?
不,“以身下之”
有这点可以看出,鲍叔牙举荐管仲得益的不是自己而是谁?
齐国
可以说鲍叔牙知贤、荐贤然后让贤,完全是忘掉自我,关爱社会,关爱国家的角度上考虑的。他不仅具有崇高的人格,同时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正因如此,司马迁借世人之口对他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6】
【小结】
如果说程婴、公孙杵臼的知恩图报、忍辱负重、以死相许是义;信陵君的急人之危、先公后私是义;侯嬴、朱亥的“士为知己者死”更是义。同样的,管仲、鲍叔牙之间那种相知、相交更是义。特别是鲍叔牙身上那种知贤、荐贤、让贤,那种忘掉自我,关爱社会,关爱国家的高尚情操更是义的一种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鲍叔牙才真正做到了
【板书】
义薄云天
【承转】
能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管仲真是幸运啊。司马迁写史记,后人评价他“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结合他的经历,大家试想一下,当年一盏孤灯下司马迁写到此处,内心会用怎样的感触?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7】
【师】:看大屏幕读这段文字。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清·李晚芳《读史管见》
同样是身陷囹圄,生死边缘,若论罪过,司马迁只是多说了一句话而已,而管仲却是射了小白一箭啊!没有人站出来给司马迁说话,而鲍叔却能挺身而出举荐贤能。本文虽出自《管晏列传》,但重点却写的是鲍叔牙,可见司马迁是多么的羡慕管仲而仰慕鲍叔了。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很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显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
我想这私心之中肯定有对像“管鲍之交”这样朋友的无限向往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难求,唯其难求方显珍贵。愿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都能有多一些知心的朋友。
【作业】
学了这一课后我想同学们对“朋友”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请你重新给朋友下个定义,不少于200字
【结束】
最后,让我们用一副对联来结束本课的学习,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8】
谢谢大家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字词
学生齐声回答
学生翻译并指出其中的
被动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古今异义词
判断句
等文言现象
学生回答问题,找出相应词语。进一步熟悉文章
学生齐读
学生概括内容
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
作业的完成放在课下了,课堂容不下只能如此
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分析文章,从而引导他们看透文章的主旨
训练学生自主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寻找文言文中的文言现象
引入课外内容,拓展课堂容量,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让书生充斥整个课堂,语文课堂就应该是有声有色的课堂。
培养学生的查找改过能力。
让学生敢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不要小看了听的训练,我在这里让学听完之后重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真的很管用。
紧跟联系,巩固提升。
课件8张PPT。管鲍之交初读文章,掌握文意(思)一句话概括概括文章大意。深入研读,认知文(道)理 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礼仪。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贵轻重,慎权衡
与鲍叔贾
为鲍叔谋事
三仕三见逐于君
三战三走
幽囚受辱不计小节患难与共高山流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知人论世,感悟文思(想)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清·李晚芳《读史管见》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
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显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挚交千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