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词两首 江城子 破阵子 (含配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豪放词两首 江城子 破阵子 (含配套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09 18:35:00

文档简介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难点:
1、学会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通过扩展阅读试着走近诗人,学会评价诗人。
主要教学过程:初读—品味—扩展
●序曲:讲到词我们不能讲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第一教学板块:初读,理解。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读词。●
2、学生自由读注释,然后请学生找出词中三个典故,说说典故的意思和作者用意:●
●①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③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引出作者背景:
●3、学生试说全词大意,同桌互说,对方读一句,你说一句大意。
4、生齐读词,读一句,师译一句,尽量达到意思明白音韵和谐,全词翻译如下:
让老夫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
左手牵着毛色褐黄的猎狗,
右臂上托着苍鹰。
我头戴锦缎帽,身穿貂皮裘
带领上千人马席卷小山冈
为了酬报满城百姓随我同观狩猎
我要亲手射杀那猛虎
重现那孙权的豪壮
我酒意正浓,胸怀开阔,胆气更豪壮
鬓角白发飞扬
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盼望冯唐能手持符节解救云中的我,
朝庭何时派遣冯唐重用我呢?
我一定将大弓拉得像一轮圆月
箭头瞄准西北方向
我要射落那凶残的天狼
过渡:理解全词大意还不够,还要读得精彩,体会内涵。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
●1、朗读,品味词的音韵美,
听教师范读,学生标记韵脚,自由练读之后,男女生比赛朗读。
2、添读,品味词的画面美:
①在刚才译诗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想象,用现代文将你认为最有特色的画面描绘出来。
师举例:如“为报倾城随太守”,就可以这样描述
树林很密,草儿正旺,一群人马,奔的奔,跑的跑,喊的喊,夕阳下,一个个汗流满面,头发也变得乱蓬蓬的,马蹄声和叫喊声震荡着山野,草儿也被踏得七零八落,有的树也在不在意中挂了点彩、、、、、、、
②学生任选句子或段落进行想象描述(小组组织,合作交流,推举最佳者)。
过渡:是啊,多么豪壮的场面啊,其情感也是自然抒发,我们再看这首词,
3、品读,体味词的情感美
词中哪能个字总括了全文内容?●(狂)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下面体味词的情感美,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
学生寻找,说法可能如下: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 狂在锦帽貂裘,干骑卷平冈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
狂在鬓微霜,又何妨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
小结:总而言之,全词音调高亢,感情充沛,充满着一股不可遏止的豪情。
请同学概括: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江城子》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小结
4、再次齐读
第三个教学板块:扩展
●诗人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他年岁虽大,却富有少年人的狂兴,他有昂扬的风姿,更有高超的本领,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丈夫,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完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听录音
●点拔:
●指名读
●学生概括苏轼形象。
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教学目标:
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志向,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词义的分析与背景的结合,理解词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序曲:好一个豪放不羁的英雄;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苏东坡为国杀敌的狂劲和豪情,气震山河,荡气回肠,令人叹服。时隔不久,北宋失去半壁江山,南迁而成为南宋,更有英雄儿女,奋勇杀敌,以身许国,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爱国勇士,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词●《……
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第一教学板块:初读,理解。
●1、听读录音后,学生自由读,然后学生请学生读。
●2、破题:本词的词牌名是“破阵子”,词题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题的?
重点:“赋”的含义;
“陈同甫”与辛弃疾的关系(这首词写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后。此时,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评论世事,既表现了积极济世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愤慨之情。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心不已。)思考他们俩为何如此相投结为挚友(有共同的政治主张与爱国情怀);
●3、合作探究,自主合作,理解大意。(小组内合作,推举一人为代表)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
1、朗读,品味词的音韵美,
听教师范读,学生标记韵脚,自由练读之后,男女生比赛朗读。
2、添读,品味词的画面美:
●你如何理解这里的“壮词”? ●(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了哪些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每幅画面中蕴藏的情感,并指导朗读。
●画面一“看剑”:
词人辛弃疾为何喝酒?喝醉酒在做什么?睡着后又梦见什么?●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系战场,渴望报国)你能试着读出他内心的情感来吗?
朗读指导:读出壮士的豪迈之情
这位豪迈爱国的将军,他魂牵梦绕的军营里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跟着他的思绪走进军营看一看——画面二“豪气满营”: ●●
你能结合想象描述一下军营里面的情况吗?(将士们分食烤肉,奏响军歌…)你能猜想将士们此刻的心情吗?(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沙场秋点兵”该读出怎样的气势来?(雄壮之势)
朗读指导:读出热烈,雄壮之情
将军阅军结束后,早已摩拳擦掌的士兵了终于冲向了战场●——画面三“杀敌”:
你认为这两句词该怎样读?(同学个别朗读)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对马和弓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将士们英勇杀敌的激烈场面)
朗读指导:读出紧张,激昂之情
战场上大获全胜,词人终于实现了他建功立业的抱负●——画面四“建功”:
能通过这幅画面想象作者此时的神情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怎样的志向?(收复中原,赢得美名)
朗读指导:读出词人快慰,奋进之情
3、思考: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后,作者为什么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
理清梦境与现实,结合背景资料分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ppt引入辛弃疾资料)
这首词作于作者闲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从题目上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1188年,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交谈,共同商讨战胜敌人的方略大计。准备杀敌机会的到来。南渡近三十年,他梦寐以求的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然而他的美好夙愿,直到两鬓斑白,也没能实现,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这种复杂的感情。
指导学生齐读“可怜白发生”一句,读出壮志难酬的悲壮。
小结:这首词的“壮”体现在哪里?
(1)“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场景。
(2)“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
(3)“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
(4)“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愤慨。;
(5)“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
归纳:●景状,●志壮,●情壮——壮词
4、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5、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全班齐读本词。
第三个教学板块:扩展
●课外读P226 辛弃疾的《南乡子》,比较与本词的异同点。
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在那么艰难的历史环境下,遭受了那么多的不平、不公与坎坷,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人的一生,难免会经历各种风雨,但是,只要我们始终以一颗饱满的心,去热爱生活,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那么,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便会洒满阳光!
●布置作业
背诵此词。
课件20张PPT。豪放词两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找出词中三个典故,并说说典故的意思。亲射虎,看孙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作者背景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狂品味词的画面美体会狂情用“狂在……”说话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雄心勃勃
英武豪迈
挽弓劲射
保家卫国
征战沙场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小结:东坡词欣赏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印象苏轼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壮在哪里?自主合作,理解大意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壮景壮志壮情壮看 剑吹 角分 炙翻 声点 兵马快弓惊了事赢名可怜白发豪气满怀
报国无门课外读P226 辛弃疾的《南乡子》,试比较与《破阵子》写法上的异同。作业背诵25课五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