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25张PPT)+朗读+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25张PPT)+朗读+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6 23:21:17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 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时候,看到路旁有水果树,上面结着水果,比如桃子、枣子、梨子等,你会不会去摘呢?
古时候,有一个孩子,他看到路旁李子树挂满了李子 ,却没有摘,这是为什们呢?新课导入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拿王戎没有摘道路旁的李子。取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一部聪明人的故事集文学常识 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 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清基本内容。1.能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目标ró竞zhūjìngwéi戒马诸位竞争唯一cháng尝试字词乐园尝戎诸唯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朗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整体感知诸:众,一些,许多。
游:嬉戏,玩耍。尝:?曾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字词解释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课文解读道边:路边。子:果实。李:?李子。折枝:压弯树枝。竞走:争着跑过去。
走:跑。唯:只有。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字词解释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译文: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课文解读之:他(指王戎)。此:这。曰:?说。必:一定。信然:的确如此。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字词解释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课文解读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王戎是个有主见不盲从、聪明的人。从“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可以看出他不随主流,有自己主见;从“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以看出他很聪明。合作探究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为什么? 因为李子树在路边很容易被路人看到,如果这些李子好吃的话,肯定早就被路人争相摘走了,不会留有这么多果实。合作探究读完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2.不能盲目的跟从,遇事要有主见。1.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各抒己见 联系生活实际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王戎使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小练笔甘罗12岁为丞相、曹冲惊人的智慧
元嘉神仙童子、司马光破瓮救友
老子年幼论祸福、李贺奇才惊韩愈
蔡文姬六岁能辨弦音、王冕四岁作画
房玄龄年幼识大局……课外拓展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世说新语》故事(现代文)2.泰山桂树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3.割席分座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4.急不相弃王戎死孝 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时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中书令裴楷前往凭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母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课后读一读《世说新语》里其它的小故事。课后作业【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
【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出版的图书,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
王戎死孝
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时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中书令裴楷前往凭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母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道旁苦李”的典故
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