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苏轼词两首》 同步练习(3份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苏轼词两首》 同步练习(3份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5 11:20:21

文档简介

《苏轼词两首》培优练习
一、能力拓展提升
A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4题。
醉 翁 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4.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表达交流
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再写两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必须点出诗人,用上诗句。
我喜欢具有超世之才而又处变不惊的苏轼,虽渴望“樯橹灰飞烟灭”的伟业,但更参透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自然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挑战自我潜能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下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
要求: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②不少于5个动词;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④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能力拓展提升
A
1. C【解析】在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C项,“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的表述有误。“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2. ①B【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以声写声”。A项,用“龙吟虎啸”同时爆发、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来形容觱篥的声音变化多端、热闹非凡;C项,分别用蜂与蝉的声音形容琴声的细长和铿锵;D项,分别用敲击白玉和黄莺啼叫的声音形容胡琴的婉转与柔和;B项,直接点明声音的“寥亮”、哀苦。“江天寂历江枫秋”是以景写声,故不符合题意。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要在理解这首词的基础上作答。作答时一要注意“这种手法”,即以声写声;二要注意横线后句子的提示作用。
3.①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舒”字,还要注意横线后句子的提示作用。
②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或: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解析】“惟翁醉中知其天”与“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句相呼应,所以需要找到与“醉翁啸咏,声和流泉”相对应的句子,即《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还要注意是“寄情山水的名句”。
4.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解析】 本题从设问上来看,应分为两点作答,一是景色,二是情怀。答题时,重点要放在对《醉翁操》的分析上,同时注意与《醉翁亭记》的“对比”,不能顾此失彼,将《醉翁亭记》完全抛开作答。
B 表达交流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但“不肯过江东”才是巾帼的胸怀;我喜欢意气豪迈而又沉郁峻峭的陆游,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真正的初衷。
【解析】 再选两位诗人,用他们的诗句写出他们性格的两个不同侧面。注意句式与例句相似,整句构成排比。
二、挑战自我潜能
示例: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解析】 一要认真观察图片信息,除了输水路线的起点(丹江口水库),终点(天津、北京),经过的城市外,还应注意两个信息“输水线路横跨黄河,经石家庄后分为两个支流”;然后按从南到北的顺序介绍。二要准确使用动词,可用拟人的手法,增加动词的表现力。另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明、连贯,字数不超过80字。
《苏轼词两首》基础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樯橹(qiánɡ) 酹酒(lèi) 擂台(lèi) 羽扇纶巾(lún)
B.蓑衣(suō) 料峭(qiào) 萧瑟(sè) 拾级而上(shè)
C.埋怨(mán) 着陆(zhuó) 挟持(xié) 洗洗涮涮(shuā)
D.粳米(ɡěnɡ) 泊车(bó) 星宿(xiù) 引吭高歌(hánɡ)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桅杆
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指吟咏长啸
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轻:不仅有轻便之意,也有“无官一身轻”的感觉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出乎意料的是,周汉民没有________,反而对区内金融改革试点这一敏感话题畅所欲言,他坦言自贸区的细则很快就要出台了。
②从“巨头”到“中产”,以战略转型为名义的裁员正在全球进行。而在国内,尽管大多企业对裁员________。但也有门户网站传出了有关企业“瘦身”的消息。
③我们不搞无谓的争论,但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涉及政治原则问题的,决不能________,更不能退避三舍。
A.含糊其词 闪烁其词 讳莫如深
B.闪烁其词 讳莫如深 含糊其词
C.讳莫如深 闪烁其词 含糊其词
D.含糊其词 讳莫如深 闪烁其词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 向来:朝向来处。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句中描绘的人物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诸葛亮。这词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指诸葛亮。这词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指周瑜。这词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指周瑜。这词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8.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名句名篇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风景图,这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刻画了英雄周瑜的英姿勃发,从容镇定。其中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4)《定风波》中表现苏轼旷达的气度、宽广的胸襟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该词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苏轼《定风波》,然后回答问题。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B【解析】 A项,羽扇纶(ɡuān)巾;C项,洗洗涮涮(shuàn);D项,粳(jīnɡ)米。
2.B【解析】B项,“樯橹”本义是桅杆和船桨,在词中借指曹操的水军。
3. C【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4.B【解析】 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含糊其词:话说得含含糊糊。讳莫如深:紧紧隐瞒。“闪烁其词”带有有意隐瞒的意思,“含糊其词”则强调有顾虑,而“讳莫如深”则强调瞒得很深。①从“反而……畅所欲言”可以看出前文说的是周汉民没有刻意隐瞒的意思,所以填“闪烁其词”。②从最后一句“但也有……消息”可以看出前文所说的“裁员”消息一定隐瞒得很深,所以填“讳莫如深”。③由前面的“涉及政治原则问题”和后面的“更不能退避三舍”可以看出其中的“顾虑”,所以选“含糊其词”。
5.C【解析】A项,“千古”,自古而来;B项,“惊涛”,狂浪巨涛;D项,“向来”,先前,原来。
6.A【解析】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
7.D【解析】此句前有“遥想公瑾当年”,因此可以推知是周瑜,排除A、B两项,C项“在诸葛亮的协助下”诗中没有依据。
8.D【解析】A项“应笑我多情”;B项“北望中原气如山”;C项“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二、名句名篇默写
9.(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4)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课内阅读
10.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11.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12.①虚实结合。想象周瑜当年风华正茂,建立不朽功业,再转回现实中来,写出了自己的悲叹和旷达。②衬托。用“小乔初嫁”正面衬托周瑜的年轻风流,用周瑜的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13.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14.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苏轼词两首》提高练习
一、文本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这首词的上片集中笔墨写景,请摘录其中写景的语句,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下片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仅写周瑜一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
阅读《定风波》,回答3-4题。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本词记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途中避雨的生活小事。其上阕和下阕表现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比喻什么?这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两首词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7.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使前后格式一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广播稿既要求通俗化、口语化,又要求语意连贯。请将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广播稿。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研究极广,学术成就极高,著述颇丰,尤以豪放词独开一派。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文本训练
1.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江水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这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重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委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鸣、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2. 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借古事以抒己怀。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周瑜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在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郁愤和感慨。
二、类文阅读
3. 上阕写途中遇雨处之泰然;下阕语意略转,先说“微冷”,流露出一缕不快之情,随后很快又被旷达的心情所排遣,转而为乐观。
4.比喻政治上的风雨。这一句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的黑暗生活,想要归隐的思想。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写古战场景色和古人气概,借古事抒发个人情怀,衬托自己不得志的内心郁闷;《定风波》写眼前情境,显示出作者开朗的胸襟和旷达的性格。
6.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三、语言表达
7.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解析】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
8.苏轼出生在1037年,逝世于1101年,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人,眉州现属于四川省。苏轼曾经担任杭州通判,后来因为所作的诗歌有讽刺朝廷的意思,被贬到黄州。苏轼的研究很广泛,学术成就也很高,著作丰富,特别是他写的豪放词开创了一个流派。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改写时,要了解广播稿的特点,做到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口语化特点明显,所有语言都表达出来,不能用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