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培优练习
一、能力拓展提升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 ?(选自《散文》1997年第9期) 1.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伴地莲显然是母亲形象的写照,试简要说明母亲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而是母亲雪地里寻找的那一束。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亲的纯洁和无私。 C.“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人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D.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两段写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E.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4.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怎么理解,试加以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表达交流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父爱是咖啡,母爱是浓茶;家庭洋溢怡人的馨香,亲情则是儿女永远的避风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挑战自我潜能
在外地工作的白先生送父母回老家。在火车站,父母用颤抖的手在车窗上写下“保重”二字,而车窗外已到中年的儿子眼眶已经噙满泪水,不敢直视父母苍老的脸庞。请合理想象,写出白先生此时的心理。要求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能力拓展提升
A
1.①喝了苦药之后对甜更有突出的感受;②里面融进了深深的母爱。 2.平凡脱俗、勤劳善良、坚持不懈,是一位无怨无悔地付出的母亲。 3.BD 4.母爱伴“我”成长,母爱是“我”生命的基因。在人生困顿失意之时,有母爱温暖“我”,抚慰“我”受伤的心灵,因而,母爱是“我”的精神支柱。心里感受着母爱,使“我”行进在人生的道路上而不至于失去信心。实际上,作者的以上感受也代表了天下所有子女对母亲的感受,人间正是因为有了母爱而变得更美丽。
B 表达交流
示例一:童年是旭日,老年是夕阳;岁月充满变幻的风云,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
示例二:欢聚是明月,离别是残月;生活中充满深深的牵挂,思念则是连接人们情感的丝线。
示例三: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人生充溢湍急的河流,奋斗则是坚韧执着的桥梁。
二、挑战自我潜能
父母啊父母,看到这两个字我心里既无限感动又像被秤砣压住般沉重。儿子不孝,不能在二老身边尽孝,还劳二老牵挂,真正应当保重的是二老的身体啊!父母健康、安乐才是儿子最大的幸福。
【解析】要结合材料和画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白先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述出来。还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基础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挑选 挑肥拣瘦 挑衅 挑拨离间
B.专横 横冲直撞 横肉 惨遭横祸
C.笨拙 咄咄逼人 罢黜 相形见绌
D.谛听 缔结盟约 棣棠 瓜熟蒂落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渊源 渊源流长 无缘 孤立无援
B.休憩 休戚相关 萌孽 孽根祸种
C.拾掇 忧心惙惙 咄嗟 咄咄逼人
D.截留 开源节流 倍增 人才倍出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同我相像”。
B.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1月1日为一年之始。
C.据该上市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上市部今年的其中一项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证监会最近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D.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划,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________、左右为难了。
②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________的保守思想。
③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________。
A.举棋不定 畏首畏尾 犹豫不决
B.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C.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D.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5.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教育部正深入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保持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B.每年春夏之交,发热患者增多。有的医院为使患者就诊更有序,采取分年龄段挂号,患者及其家属都感到满意。
C.该校狠抓教学质量,重视校园文化,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教学骨干,所产生的效果在全省产生强烈反响,纷纷前来学习。
D.乘坐高铁是现代人出行方式之一,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旅客如果乘坐高铁,从合肥到深圳,大约仅需要8小时左右。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与世界接轨,首先还是要找到人类的传统共性。________。而中华民族在伦理价值上的传统积累,是能够给人类当下与未来提供十分丰富的精神营养的。
①有人认为未来世界的真正的相互认同、融合,将从“全球伦理”开始
②关键就在这个人类“共同伦理”价值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制定
③其实我们就已经失掉了构建“共同伦理”的机会与资格
④只有人类共同伦理价值被认同
⑤当我们把传统一股脑儿地抛向脑后,而不战自溃地照单全收别人的传统
⑥才可能相互凝视,并融合起来
A.⑤②③④⑥① B.①④⑥②⑤③
C.④⑥①⑤③② D.②⑤③①④⑥
二、课内巩固
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完成8~12题。
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对孩子生存的肯定有两方面:一是对保护孩子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另一方面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它是灌输给孩子对生命的爱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活着是美好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就好。母爱的这两个方面的责任,简明地表达在《圣经》故事的创世说之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与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相一致。①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创造了自然和人之后的每一天,上帝都说:“这很好”。第二步,母爱使孩子感到: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很好;母爱灌输给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着的愿望。同一思想在《圣经》另一象征主义中,可能被表达出来。乐园(土地总是母亲的象征)被描述得“富饶而实足”。乳汁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即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②大多数母亲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母亲能同时贡献“蜜”。为能提供“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个“好母亲”,而且还必须是个愉快的人——许多人达不到这一目标。这种对孩子的作用大概没有被夸大。母亲对生活的爱象忧虑一样感染孩子。③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全部个性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其实,人们是能够在孩子——或大人——中分辨出谁仅仅得到了“乳汁”,谁得到了“乳汁和蜜”的。
(节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
8.请简要概括本段文字所述的主要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画线①处的“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的“这个最低要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文中画线②处的“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全部个性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一句中“两种态度”分别指的是什么?请联系本段语境阐释。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解释文中画线处语句的含义。
大多数母亲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母亲能同时贡献“蜜”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一段作者在说理时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 D【解析】都读dì。A项,前两个读tiāo,后两个读tiǎo。B项,“专横”“惨遭横祸”读hènɡ,其余读hénɡ。C项,“笨拙”读zhuō,“咄咄逼人”读duō,其余读chù。
2. C【解析】A项,“渊源流长”应为“源远流长”;B项,“萌孽”应为“萌蘖”;D项,“人才倍出”应为“人才辈出”。
3. D【解析】A项,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内。B项,括号为句内括号,“格里历”后的逗号应去掉。C项,双引号应改作书名号。
4.A【解析】 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畏首畏尾:怕这怕那,形容疑虑过多。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做题时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至关重要,由①的“左右为难”可知,应填“举棋不定”。由②的“大胆”可知,应填“畏首畏尾”。由③的“坚决地舍弃”可知,应填“犹豫不决”。
5. 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别劝了,行不?”是对劝酒人的诘问,不得体;B项,“足下”是书面语,不宜用在口语场合;C项,“不喝,不喝”口气生硬,不得体;D项,礼貌拒绝,最为得体。
6. A【解析】B项,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在“挂号”后加“的办法”。C项,搭配不当,“凝聚”和“骨干”不搭配;成分残缺,“纷纷前来学习”的主语应为“很多学校”。D项,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应删去其一。
7.B【解析】①句承接开篇“人类的传统共性”进行阐释,提出“全球伦理”的概念,衔接紧密,故①为首句;通过关联词语可以判断④⑥要放在一起;②紧承④⑥提出“共同伦理”“价值的要求……”等关键内容;从内容语意关联来看,⑤③要放在一起。
二、课内巩固
8.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肯定,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孩子生存和发展的关心和责任,对生命的爱的态度。
9.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
10.(1)对孩子的爱的关心和肯定;(2)让孩子感到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
11. 大多数母亲能负责任地关心和保护孩子的生存和成长,而只有少数的母亲同时能使孩子觉得活着是美好的,能以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孩子。
12.(1)类比论证,如阐释母爱的两个方面的责任,用《圣经》中的创世说的故事(上帝造人)来类比;(2)比喻论证,如分析母爱的两种态度,分别用“乳汁”和“蜜”来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提高练习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看,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请结合上面的节选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父 爱
赵 鲁
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而落泪。
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挤在狭长的冰岛上,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站立在冰面上,以一种不变的姿态,孵着托在脚蹼间、用厚厚绒毛盖着的那枚企鹅蛋。整整64个不能进食的白昼、不能安眠的黑夜,换来小企鹅破壳而出的那一刻。爱子如命的企鹅爸爸,到最后几乎变成了一块没有知觉的冰雕。
南极,一个冰清玉洁、银装素裹的世界。天空蓝得有几许神秘,帝企鹅一对对钻出海水,登上岩屿。它们那永远都在凝望和企盼的姿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雍容。圆圆的瞳孔里透出一派天籁的安详。阳光给它们洁白的氅衣上敷上夺目的金黄,一如皇帝的龙袍。它们头顶上那一抹浅蓝和肚腹上那些个粉嫩,使那寒冷的画面有了些许鲜亮和温和。此时,严寒使海洋敛住轰鸣和喧哗,崖上冰山上一道道奇妙无比的冰褶和瀑纹借了风的力量,塑造出各种姿态凝固了的生命。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母企鹅产下一年中仅有的一枚珍贵的卵。
为了恢复产后虚弱的身体,也为了给64天后将来到南极的小生命预备下口粮,她们不得不和丈夫分离,把孵蛋的重任交给雄企鹅,依依不舍地踏上遥远的觅食之路。出发前,夫妻俩搂抱在一起,母企鹅把蛋从肚囊下移到雄企鹅的脚蹼间,整个过程迅速而准确。要知道,那蛋若不小心滚到一边,在南极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几秒钟蛋壳就会冻裂,活活断送掉一条小生命。南极的生存规则是严酷的,一如它的气候和地貌。于是,抱着蛋卵、直立着身躯伫立在冰面上的企鹅爸爸们成了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道风景。
它们就这样,怀抱着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片刻的责任,吃力地、安详地等待着,实现着做父亲的承诺,用厚实的身躯为还未出世的孩子遮挡着南极无边无际的风雪。它们知道此时此刻自己是孵化中的小生命的唯一依靠。企鹅孵化后代的方式异常枯燥艰辛,在两个月里不能挪动身躯,不能睡觉,不能吃任何东西,天晓得它们哪来的这般好耐性、好脾气、好体力。浓浓的父爱抑制了它们所有的欲念,不吃不喝,身体各个器官几乎进入了冬眠状态。然而它们又不能沉入梦乡,那枚又薄又脆的卵需要百倍清醒的呵护,它们只能依靠消耗自身的脂肪来保持身体的热量,用来维持孵卵所需要的温度。
南极的冰坂辽阔空旷,风在冰川间狂暴地奔驰,有一种呼啸长空的力度和一种穿透金属的震撼力。肆无忌惮的朔风包裹着冰屑,挟带着雪末,遇上阻挡,就像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剑,逼得你无处躲藏。企鹅爸爸冰雕石刻般站立在风中,为一种深而不灭的信念而守候着、坚持着。那是一种多么圣洁的爱啊。这种情形让每个心中有爱的人都会泫然。此时的企鹅爸爸是那样的慈爱,柔情不输母性,正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世间不求回报的爱,都源于每一颗做父亲母亲的心。这份老牛舐犊的亲情地老天荒永远不变。
当小企鹅从壳中探出湿漉漉的小脑袋,惊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时,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妈妈,而是疲惫至极又欣喜之极的爸爸。此时的企鹅爸爸已是形销骨立,瘦得不成样子,在雏鸟啄壳的响声中,它享有了真正的快乐。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被爱,更要去爱;要获得,更要给予。雄企鹅怀着这种喜悦,仔细地将胖乎乎像个灰白色绒线团的小企鹅捂在自己的肚腹下,感受着儿女每一束呼吸。既怕严寒冻坏了它,又怕贼鸥掠走了它,更怕顽皮的小家伙一旦走失,会被那些因雏子夭折而痛疯了的老企鹅在争抢之间误伤致死。如果是这样,企鹅爸爸在找到被冻成冰坨的孩子时,依旧会小心翼翼地把幼子保护起来,那种痴痴的爱没法不让人长叹。
雌企鹅终于成群结队地回来了,它们凭声音和气味找到了分别两个多月的丈夫,看见了挂念已久却从未谋面的小宝贝,急急地从嗉子里吐出小鱼小虾喂孩子。刚刚团聚又要分开,雄企鹅不得不告别妻子,因为南极洲的海面马上就要被冰封堵起来,如果再不去觅食,它就会饿毙在妻儿面前。企鹅爸爸实在舍不得心爱的小企鹅,一步一回头,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眷顾和难舍难分的情愫,最后企鹅爸爸们还是跳进了大海,向大海深处游去。在它们身后,是企鹅妈妈和小企鹅的呢喃声。吮吸着父母的爱,小东西会很快长大的,长成南极洲新的骄傲,走过冰川,去仰望新的太阳。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取新颖的题材表现父爱,表达了作者对为儿女甘愿牺牲自我的企鹅爸爸的高度赞美。
B.全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把企鹅爸爸孵育孩子的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C.第四自然段中“南极的生存……一如它的气候和地貌”,进一步反衬出企鹅爸爸执着地追求爱的高贵品质。
D.第七自然段“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更要给予”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以此来看,父爱有时比母爱还深沉、伟大。
E.最后一个自然段“那是一种多么深情……向大海深处游去”,含蓄地表现出企鹅爸爸为爱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6.作者在第一个自然段中写道:“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而落泪。”
(1)作者为什么要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极力渲染南极气候的严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9.请仿照下面所给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要求内容与例句相似,并构成整齐的排比句。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沁脾的茶香使你神清气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2016年3月4日内江中学校报小记者林媛的一段采访实录,请你根据这段采访实录,拟写一则校园短讯(60字以内)。
林 媛:杨校长,您好。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一模”了,请您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同学们谈谈在学习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杨校长:同学们在最后临考前的几天,一是要保持好的心态,有自信;二是要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回归基础,查漏补缺,不要去追求新题、怪题。
林 媛:除了这些学习上的建议以外,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杨校长:一个是要注意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另一个是要注意营养饮食的均衡。
林 媛:谢谢杨校长,除了以上的建议外,您还有什么要对学生说的吗?
杨校长:我衷心祝愿我们学校的同学们能够在本次考试中考出水平,考出佳绩!
校园短讯
参考答案
一、文本阅读。
1.母爱是给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则是指导孩子正视将来会遇到的困难。
2.①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②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咄咄逼人甚至专横;③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人。
3.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4.一个好母亲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她应该克服惶恐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宽容、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他自己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二、类文阅读。
5.AC【解析】B项,表现方法应是叙述和描写为主,D项,“父爱有时比母爱还深沉、伟大”牵强附会,E项,是直抒胸臆,而不是“含蓄”。
6. (1)因为企鹅爸爸为孵育孩子立身冰雪64个日夜,其勇于献身的执着精神撼人心魄,所以作者感动。
(2)企鹅爸爸担当起孵育孩子的责任,把这种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7.描绘生存环境的恶劣,正是反衬父爱的坚贞、执着和崇高。
8.站在冰面上,保持一种不变的姿态;抱着蛋卵、直立着身躯伫立在冰面上;用厚实的身躯为还未出世的孩子遮挡着南极无边无际的风雪;冰雕石刻般站立在风中;当小企鹅被孵出来后,又是呵护备至,直至母企鹅到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三、语言运用。
9.示例: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首古筝曲,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使你愉悦振作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疑惑迷茫时,柔和的光辉使你心明眼亮(任写两个,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能力。解答时应注意用比喻句,并使仿写的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句。
10. 3月4日(一模前夕),我校杨校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就学习和生活两方面为高三的同学们支招,并送上了真诚的祝福。
【解析】概括一定要全面,要包含尽量多的要点,还要考虑字数要求。这道题,首先要明确采访双方的身份,采访的主题是什么;其次是概括采访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最后的“祝福”部分也算采访所得,不宜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