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本课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做积累。
2、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3、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预习检测
一、走近苏轼
1、苏轼,字子瞻,号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7年级,我们曾学过苏轼的词 、 。请一位同学背诵。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叩开生字之门
1、读准字音
遂 ( ) 寝( )藻( ) 荇( )
2、读出节奏和感情,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可根据朗读录音划分)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听示范录音朗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
三、叩开词句之门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月色入户( ) ②欣然起行( )( )
③念无与乐者( )( ) ④遂至承天寺( )
⑤相与步于中庭( )( ) ⑥水中藻荇交横( )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⑧盖竹柏影也( )
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初译全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
四、初步理解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五、研讨,寻“乐”:
1、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六、“闲”的深究
1、看着这样的美景,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
2、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闲人为何意?
4、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七、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八、课后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人人的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你的家乡在月夜里是什么样子吗?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