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09 19:12: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常熟冶塘中学 吴建华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遂? 寝 藻 ?荇 Suì qǐn z?o xìng考考你 户欣然念遂盖寝空明 窗户高兴的样子想到考虑于是 就睡觉澄澈明净原来是耳罢了 翻译下面重点语句,注意重点字词的含义。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研讨,寻“乐”
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怀民因何“亦未寝”?
两人乐在何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闲”的深究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闲人”为何意?乌台诗案
苏轼的有关诗句 ? ?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作业: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