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件(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件(3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5 19: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兴起,奋起。崛起 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人物介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并能立下大志是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1.识记生字词,理解“中华不振”“租界”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
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目标疑惑 训斥 胸怀 赞叹jué shěn fàn wèisù xī huái zūhuò chì 字词乐园崛起 沈阳 模范 魏校长严肃 清晰 淮安 租界竟然 抱负 胸怀 追问 赞叹
屈辱 果真 非凡 响亮 哭诉 指望 撑腰 围观 劝慰 不幸
体会 分量 左顾右盼 若有所思1.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 ( )
2.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
3.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 )
4.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
5.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 )
6.劝说安慰。 ( )
7.指向左右两边看。可以用来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
(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模范疑惑不解左顾右盼胸怀若有所思热闹非凡劝慰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整体感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 第二件(10--14自然段):第一件(1--9自然段):第三件(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伯父让周恩来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却无处说理,从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1.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
2.画出“同学们为了什么而读书,周恩
来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句子。
3.思考:他们读书的目的有什么区别?课文精读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同学们的回答是思考: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周恩来: 同学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为了自己为了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而读书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一部分讲在( ),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 )”,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并号召大家向周恩来学习。修身课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结回顾1.指名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
2.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了解周恩来
为什么事而疑惑不解? 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租界?什么叫“租界地”? 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我们国家以“租借”的名义划出的由他们管辖的地区。在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就有英租界、法租界等。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啊! ”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兴 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中华不振”的含义: 课文11-14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 )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 )”,这使他( ),难以忘怀。周恩来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小结回顾分组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
读完后思考也可互相交流:周恩来又亲眼看见了什么事,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外国人横行霸道,中国人倍受欺凌)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中华不振” 的含义是什么呢? 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课文15-17自然段这一部分讲周恩来在( )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受到(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 )。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租界洋人的欺侮 敢怒不敢言 小结回顾小结回顾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士,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大家敢怒而不敢言。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圈占土地建造楼房 强占租界横行霸道 欺凌中国人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想一想,说一说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在想: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为什么却让洋人欺压
中国妇女?
他在想: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
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为什么竟不敢给
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实强烈刺激着他的心,国家不兴才让人民遭受奇耻大辱,他想: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让中国崛起。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合作探究 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课后作业你是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
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拓展延伸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 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suì)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