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闻两则》,文章虽短,但信息量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大江》一文,以精炼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迅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胜利的消息,在简洁明快的叙述语言中夹以轻松幽默的议论,展现了我军必胜的信念和摧枯拉朽的雄伟气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以潇洒的语言自豪地报道了南阳这一古往今来的兵家重地已被我军解放的事实,同时还展示了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创下的辉煌战绩。
课时安排:
2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了解导语的作用。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了解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
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尤其是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讨论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其实这部电视的名字出自于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标题是什么?这首诗歌又是谁写的呢?又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
对,出自我们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歌是毛泽东写的,他是何许人也?同学们知道吗
回答: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作者:毛泽东
齐读诗歌
介绍作者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他是我们当时的国家主席,作为一个伟人他的诗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和我们的政治联系的非常紧密。不信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歌。
毛泽东的诗歌写的好,不过呢今天要学习的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写的新闻,这则新闻的内容其实和我们诗歌的内容是相近的。相信会同样精彩。
解读诗歌了解历史背景。
通过解读诗歌了解背景。
新闻知识介绍
1、什么是新闻呢?
2、新闻的特征。
3、新闻的结构是怎样的?
4、新闻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什么?
1、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
(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
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
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让事实说话 —— 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 时效性;
简明扼要 ------- 简洁性
参见课后练习二
参见课后练习一。
学生初次接触新闻这种文学体裁,对新闻知识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介绍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后面的学习有种指导作用。
整体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内容的六要素。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内容的六要素。
整体感知内容,达成目标1
理清结构、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分析标题
2、导语从那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
1、初步理清本文的结构。
2、在老师的带领下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达成目标2
品味语言
在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接给大家介绍了新闻的特点,那毛主席的这则新闻是否具备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找找看。
分组合作从文章中去发现新闻语言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品味新闻的语言特点。
把握主题
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中心思想。
练习作业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板书设计
标题:概括全文
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阐述渡江战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进一步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品析新闻语言的特点。
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
学习重点:
见学习目标1、4
学习难点:
见学习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学生仿照第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二、学生产生问题指导。
1、按照新闻的结构特点,为本文划分层次,并列出层次提纲。
2、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3、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
4、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三、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
可以从写作背景、目的、内容、方法、语言等方面来比较。
四、课堂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板书设计:
结构——五部分
内容——六要素
主题——人民必胜
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的作业。
教学反思:
课件12张PPT。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
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 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人物: 中原我军。时间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
日下午弃城南逃。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小题: ②句好。
因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小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愿同学们在新的学期中 , 如日东升!再 见 !课件18张PPT。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歌欣赏什么是新闻 ?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
(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
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
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消息):特点:让事实说话 —— 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 时效性;
简明扼要 ------- 简洁性 结构
标题:(分为引题 正题 副题)
导语: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
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
主体:新闻主干、事实的叙述和展开;
背景: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历史条件;
结语:对消息内容做一小结。
注:背景、结语未必每篇都有,且可暗含在主体中新闻的六要素结果。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标题:概括全文
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阐述渡江战役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从20日夜起——发电时止;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人
民解放军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结果:人民解放军取得辉煌的胜利。新闻的结构: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
标题: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大众。
导语: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报道内容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大众。
主体: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详细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大众。新闻的语言:
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
真实性和简明性决定的。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
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1)准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本文的语言特点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二十四小
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①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
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
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
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
加划线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可从语句的感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
那一天”,有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
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
志和英雄气概。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
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退出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