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 课件(35张ppt)+朗读+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少年中国说 课件(35张ppt)+朗读+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5 13:39:19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新课导入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你们是初生的太阳,你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有一个人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人物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又号饮冰室主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领袖,学者。他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其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等。
少年中国说节选写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
那年是庚子年,戊戌变法失败
后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
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
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
等地。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
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
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
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为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八荒、矞矞皇皇”等词语。1会 认 字泻鳞惶胎履哉xièlínhuángtāilǚzāi会 写 字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词语解释初读感知课文解读 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戊戌变法的失败,自己又流亡国外,
有家不难回? 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
谁的身上?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这句话承上启下,同时概括的点出了少年的历史责任。“而全在我少年”引起下文,这句话也表明梁启超把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少年的身上。梁启超先生是如何描述心目中的中国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
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
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亚洲、雄于地球
的中国。
一个排比句,把少年和国家的关系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使每个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重任在肩。
几个分句由轻到重,由长到短,一气呵成,表达
了少年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
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百姓处于极端痛苦之境地,他痛心!他希望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呢?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句段解读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当。象征中国少年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句段解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
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潜龙腾渊:象征少年中国的崛起。乳虎啸谷、鹰隼试翼:比作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句段解读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歌颂了少年中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创建了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句段解读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讨论交流梁启超在这个文段中写到了哪些事物?
作者写了这一连串的事物的目的何在?自然景物(红日,黄河) 动物(潜龙、乳虎、鹰隼) 静物(奇花、干将)通过这一系列的比喻,使得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句话总结全文,热情地讴歌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美好未来,进一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写法探究1. 排比的运用 例如课文第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运用八个分句,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地表达了少年人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2. 大量的比喻 例如课文第二段,借自然界的种种物象“红日、黄河、潜龙、乳虎”等,烘托了少年中国的蓬勃气势,同时也借此激励中国少年要勇于开拓进取。课堂延伸说说你的中国梦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自由表达(视频来源于网络)【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人称“康梁”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创作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朗诵稿   
第一幕:   
背景音乐:沉思   
开场白:   
甲: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乙: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甲: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乙: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合: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甲: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成就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   
乙: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   
甲: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   
第二幕:   
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   
齐:《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齐: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甲:少年中国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甲: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乙: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甲: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乙: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齐: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甲: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合: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齐: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爱国的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3.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17.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1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