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 课件(39张ppt)+朗读+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慈母情深 课件(39张ppt)+朗读+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5 13:44:57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游 子 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情深走近作者 梁晓声,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长篇小说《雪城》;短篇小说集《白桦树皮灯罩》《死神》等。教学目标会 认 字魄pò惫bèi抑yì颓tuí噪zào褐hè耽dān兜dōu龟jūn权quán纫rèn会 写 字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词语解释字词练习一、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zhēngzhèng挣扎挣钱jūnguī龟裂乌龟二、比一比,再组词。抑( )仰( )抑制仰望噪( )嗓( )噪音嗓子竟( )竞( )毕竟竞争初读感知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段落层次课文解读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知识锦囊 这是一部反映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的杰出作品。这部书通过对青年近卫军组织以及游击队、红军正规部队对敌斗争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将胜利的真理。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突出了“我”家境的贫寒,与下文母亲塞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对比。①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
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②因为光线昏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③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 这就是 “我” 看到的母亲工作的地方,这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说明了母亲赚钱的不容易。 自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母亲的句子,说一说,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外貌描写 : 瘦弱环境描写 再次说明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连用三个“我的母亲”,表达了“我”对热爱、感激与崇敬。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写出了 “我” 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手因日夜操劳而龟裂,侧面表现了这钱的来之不易。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 “大姐,别给他! 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两个问句侧面反映出母亲的艰辛,挣钱的不易。通过对同事的间接描写更要突出了母亲的贫苦、艰辛和通情达理,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连用四个“立刻又”,写出了母亲的动作之快,动作与动作至今没有丝毫耽搁,更突出地表现了母亲为了生计而拼命挣钱,刻画了一位辛劳的母亲形象。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家境困难,母亲挣钱不易,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我”如果用那钱再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感悟提升 慈母情深,读完课文让人为之动容。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母亲对待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用心爱我们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吧!环境差 母爱伟大
深爱母亲慈母情深拥有了这本书——感激要钱
买书我看到母亲渴望买书——失魂落魄身材瘦小 工作辛苦我要钱买书结构梳理母亲掏钱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积累拓展纸 船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有灰心地每天叠着,关于母爱的名言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国)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课后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慈母情深》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全文。
2.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画出描写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⑴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⑵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⑶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课文中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4.结合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的阅读,可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慈母情深》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二、对词语的理解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慈母情深》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地敬意与无比地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梁晓声,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镇温泉寨。汉族。原名梁绍生。现在居住于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文学专业。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一亿六》、《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
《母亲》(选段)
梁晓声
(选段一)
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多数工人的每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共和国处在艰难时期。国营商店只卖一种肉——“人造肉”,是淘米泔水经过沉淀之后做的。因为粮食是珍品,所以用淘米泔水做的“人造肉”也成了“抢手货”。
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
(选段二)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理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

《致我的母亲》
歌德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到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返照的阳光,在你这慈母的眼前
向你显示你儿子是怎样崇敬你。
《青年近卫军》简介
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是一部反映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业绩的杰出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于一九四五年出版后,受到苏联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次年获得苏联国家奖。一九五一年又出版了作者的修订本,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更高的统一。
一九四二年七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这就是小说《青年近卫军》所根据的事实基础。
小说通过“青年近卫军”组织、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伏罗希洛夫州游击队和红军正规部队的对敌斗争,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展现了战争的宏伟规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胜的真理。
小说以极大的热情表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成长的苏联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青年近卫军”总部领导人奥列格、万尼亚、邬丽亚、谢辽萨、刘巴等青年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也着力描写了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区委书记刘季柯夫等年长一辈领导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显示了他们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忠诚。小说以感人的艺术力量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青年近卫军”力量的源泉,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
小说开始时,一群姑娘在河边嬉戏,忽然听到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敌机轰鸣声,美好的和平生活霎时间中断了。悲剧的场面出现了,人们背井离乡,炸毁矿井。州委指挥疏散,建立地下组织。然后是以奥列格为核心的青年组织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以刘季柯夫为首的地下区委的领导。激动人心的对敌斗争不断展开:散发传单,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和谎言,传播红军坚守莫斯科和在斯大林格勒反攻的消息;绞死伪警福明,警告卖国求荣的叛徒,杀死敌人警卫,解救被俘的红军战士;高插红旗,庆祝十月革命节,鼓舞人们的斗志;武装袭击敌人,破坏交通运输;炸毁“职业介绍所”,挫败敌人强迫苏联人民到德国去服苦役的阴谋。同时,地下区委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区委领导人之一舒尔迦和参加地下斗争领导工作的井长瓦尔柯最早被捕牺牲。普罗庆柯领导的州游击队遭受挫折,化整为零,配合正规军的行动,迂回作战,节节胜利。最后还是由于叛徒的出卖,“青年近卫军”和地下区委先后被破坏,几乎全部被捕,形成了悲剧的高潮。但是,通过老少两代的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反法西斯战争必胜、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却有力地鼓舞着人们。
在小说中,青年们的形象鲜明突出,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奥列格谦虚谨慎,甚至有些腼腆,偶然还表现出稚气,但考虑问题周密而又果断,在斗争中日臻成熟,迅速成长,是一个出色的组织家。邬丽亚充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战火即将烧到跟前的时候还在河底摘下百合花插在头发上,后来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愈来愈深沉、稳重,并且严于责己,使同伴们看到她就会产生一种信心。谢辽萨刚强勇敢,渴望丰功伟绩,富于冒险精神,斗争中最危险的任务都是由他去完成的。刘巴热情洋溢,无忧无虑,天不怕地不怕,可是智勇双全,意志坚强,出色地完成了情报员的工作。在学校被称为“教授”的万尼亚勤奋好学,爱好诗歌,自己也写诗,但做事严肃认真,他是“青年近卫军”的传单与文告的起草人。指挥员杜尔根尼奇在部队里受过战火的考验,有军人的风度,办事严格,一丝不苟。总之,“青年近卫军”的成员都各有自己的性格。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集体,这些青年却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喜欢幻想和渴望行动、富于想象和讲求实际、酷爱善良和严峻无情、胸襟开阔和精明打算、热爱人间欢乐和自我克制──这些似乎难以结合起来的特点合在一起就创造了这一代人的独特的面貌。”
在精心刻画青年形象的同时,作者也出色地勾勒出年长一辈领导人的形象。普罗庆柯具有州委领导人的气魄,能刚能柔,蓝眼睛里闪耀着狡黠的光芒。刘季柯夫沉着镇静,眼神严峻,但诚挚可亲,他在隐蔽期间能够装得表情冷漠,动作缓慢,但一听到可以出去工作,就“像猛狮一样有力地一步跨到门口”。刘季柯夫的副手舒尔迦是一个参加过国内战争的老布尔什维克,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勤勤恳恳地奋斗了一生,可是他对老朋友的信任还不及对一个不可靠的接头地点的信任,终于铸成大错,很快便被出卖。井长瓦尔柯理应渡河到大后方去,可是为了整顿桥上的混乱局面,自动留了下来,后来参加了地下斗争。地下区委另一个领导人巴腊柯夫担着“俄奸”的恶名,为对敌斗争呕心沥血。
对于德国法西斯,作者则以讽刺的笔法尽情加以嘲弄、揭露。脖子转动时活像一只鹅的男爵文采尔将军,只知道严刑拷打苏联党团员的大肚皮宪兵站长勃柳克纳,因为身上藏着掠夺来的各国钱币乃至从死者嘴里拔下的金牙而难得洗澡、浑身臭气的党卫军军士芬庞,就是他们的代表。在法西斯“新秩序”底下,由他们扶植起来的叛徒、俄奸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渣滓,也都原形毕露。
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奥列格的母亲叶列娜开始时如何为儿子的秘密活动而忧心忡忡,最后如何走上了和他共同斗争的道路;作家恰如其分地描写了邬丽亚和阿纳托里、谢辽萨和华丽雅、奥列格和妮娜、刘巴和列瓦肖夫等男女青年间纯真的爱情,也深情地描写了普罗庆柯和卡佳、刘季柯夫和叶芙多基雅这几对处在患难中的夫妻之间的关系。他们不管是年长还是年轻,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感情丰富的人。
虽然小说是以事实为基础,但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我写的不是历史,而是小说。”这是一部艺术作品。这里有严格按照事实,甚至事实细节写成的部分,但也有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还有不少作者自己和他这一代人年轻时的经历和体验。后者特别表现在感人的回忆与作者擅长的抒情插话里。作者以他一贯热爱生活、热爱世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全部心灵,高昂激越地写出了他所向往的新人。小说中浪漫主义因素与现实主义因素的有机结合是作者的创作特点,它鲜明地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是理想的,但又是活生生的。小说中处处可以感到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但读来毫不牵强,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这一切,都使这部小说成为既具有高度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法捷耶夫(1901~1956)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作家。他出身革命家庭,幼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就同布尔什维克接近,十八岁入党,参加过国内战争和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乱。两次受伤后,到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后来调去做党的工作。这些经历都在他以后的写作活动中起过作用。
一九二三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逆流》(后改名《阿姆贡团的诞生》),次年发表中篇小说《泛滥》。一九二七年发表的描写远东游击斗争的长篇小说《毁灭》给他带来广泛的声誉,成为苏联革命初期经典性作品之一。小说摒弃当时流行的抽象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细腻地描绘了现实,展示了人物在革命烈火中的精神成长和性格形成。这部小说在一九三一年就由鲁迅译成中文出版(一九七八年又出版了直接译自俄文的新译本)。毛泽东在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另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四部,1929~1940)也在一九六三年出版了中译本。小说在国内战争的背景上,描绘出数十年间社会生活变化的巨幅画卷,揭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继《青年近卫军》之后的第四部长篇《黑色冶金》是描写当代生活的,只发表了若干片段,远未完成。
法捷耶夫还是一位卓越的文艺批评家、理论家。他的大部分论文、报告、书信收集在他生前编就的《三十年间》内,于一九五七年出版。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有中译。这些论著对社会主义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法捷耶夫长期担任苏联文学界的领导工作,一九二六至一九三二年是“拉普”领导人之一;一九三九至一九五六年担任苏联作家协会书记、总书记、主席。同时,他在苏共第十八次、十九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五六年在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候补中央委员,一九五○年起还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率领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受到热烈的欢迎。
《青年近卫军》中译本初版于一九四七年。根据原书修订本重译的译本于一九五四年出版,译文经校订后于一九七五年再版。此后不断重印,拥有广大的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译文又作了一些修改。
关于《慈母情深》
梁晓声
对于父母,每一个大人的心里都会保留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记忆。
以上一句话中有一个问题——按说.记忆是脑的功能,为什么大人常用“记在心里”或“铭记在心里”来表述对人和事的难忘呢?
这是因为,有些事是知识性的.而有些事是情感性的。有些人和我们的关系是社会性的关系、一般性的关系,而有些人和我们的关系却是极为亲密的,它超出了一般性的社会关系。
古代的人认为,心是主导情感的。
所以,如果某些人或某些事给我们留下的是很深的情感印象,我们就习惯地说是“记在心里”或“铭记在心里”。“铭记”的意思。那就是形容像刀刻下的痕迹一样。
人和父母的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情感。尤其从父母对于小儿女这一方面来讲。又是最无私的情感。不爱自己小儿女的父母确乎是有的。但那是世界上很个别的不良现象。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受到父母的种种关怀和爱护;如果我们的愿望是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益的,哪怕仅仅是会带给我们快乐的,父母都会尽量地满足我们的愿望。即使因为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实现我们的愿望对父母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父母也往往会无怨无悔地尽力去做。但由于我们还是孩子,在我们的愿望实现了以后,我们往往只体会到那快乐,却很少想到父母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自己曾克服了多少困难。
父母总是这样——将为难留给自己,将快乐给予自己的孩子们。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他或她的大多数愿望,全都是父母帮着实现的。比如,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青年近卫军》这一部长篇小说的价格,等于母亲两天的工资。而且,当年的母亲,又是在那么糟糕的条件下辛劳工作着的。
一个孩子开始体恤父母了,那就意味着他或她开始长大成人了。
《慈母情深》这一篇课文,节选于我的小说《母亲》。
作为作家,我为自己的父亲写出一篇小说《父亲》,它获得1984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后我又为自己的母亲写出了一篇小说《母亲》,它获得1986年的《中篇小说选刊》的优秀中篇奖。
情况可能是这样,某少年报刊向我约稿,希望我为小学生们写一篇童年往事之类的短文。于是我就从《母亲》中截取了一小段寄给对方了。而题目,则肯定是编者们加的。
为什么约我写一篇“童年往事”。我却寄了一篇关于母亲的回忆性文字呢?
我童年时期有趣的事情太少了吗?
比起现在的孩子,肯定是少的。但那时也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走很远的路去郊区的野地里,一心为弟弟妹妹逮到最大的蜻蜓和最美的蝴蝶……
但比起别的事情来,这一篇课文中所记述的事情在我内心里留下的记忆最深。
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
我也认为,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我的小学时代。中国处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年头。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大多数人家的生活都很困难。我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含辛茹苦,我的同学们的母亲们,甚至我这一代人的母亲们,几乎也全都那样的。
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我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
我想,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爱心”,它一定是从对自己父母的体恤开始形成的。
世界上有爱心的人多了,世界就更加美好了。
一切自然界为人类造成的苦难,人类也就都能通过彼此关怀的爱心来减轻它了……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