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 课件(23张ppt)+朗读+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爬山虎的脚 课件(23张ppt)+朗读+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5 20:18:42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新课导入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谁来描述一下爬山虎的样子?爬山虎呢,是一种攀援植物,那它是怎么往高处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爬
山虎的脚》。走近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锦囊 爬山虎,一种攀援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茎和根可以入药。学习目标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
“爬山虎、嫩叶” 等词语。2. 了解爬山虎的脚和叶子的可爱,体会对爬
山虎的喜爱之情。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会 认 字均jūn曲qū柄bǐng蜗wō萎wěi会 写 字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词语解释字词练习一、下列红色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是( )A. 空隙 空闲 空地B. 重叠 重量 重复C. 床铺 店铺 铺垫A二、比一比,再组词。( )操( )燥( )操场干燥茎( )径根茎路径萎( )委( )萎缩委屈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舒服——( )均匀——( )牢固——( )空隙——( )舒适匀称坚固间隙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课文解读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充分体现了爬山虎长得多而茂盛。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①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
什么变化?
② 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刚长出:嫩红长大后:嫩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爬山虎的叶子:颜色绿得新鲜,看着舒服长得整齐,铺得均匀细细品味,“拂”和“漾”字的生动之处。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①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②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讨论交流
位置: ;
外形: ;
颜色: ; 长在茎上像蜗牛的触角嫩红的阅读后我知道了,爬山虎脚的——课文解读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作者用“触”“变”
“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没触墙触着墙结构梳理爬



脚生长的地方——墙上 房顶上叶子的特点嫩叶嫩红——娇嫩可爱大叶嫩绿——引人注意“ 脚 ” 的特点初生:枝状如细丝向上爬:触、变、巴、拉、贴、爬触墙活,离墙萎课后作业 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记录它的变化,并写下来。《爬山虎的脚》写作特点
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注意了事物的细微变化。写爬山虎的叶子,不仅写了叶子的颜色、形状、排列等方面,还写了叶子的动态和静态。如写叶子的变化,从形状上看,是由小到大;从颜色上看,是由嫩红到嫩绿。对于长大了的叶子,作者写了静态中的叶子是:第一,“绿得那么新鲜”;第二,“一顺儿朝下’;第三,铺设均匀,没有重叠;第四,“不留一点空隙”。动态中的叶子是:“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再如写爬山虎的脚就抓住特点,描写了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颜色怎样,又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巴住墙和没巴住墙的脚有什么不同结果。这些内容联系紧密;比较全面地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是同学们学习写作、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的优秀范例。
《爬山虎的脚》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爬山虎是一种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对要求掌握的生字,不仅要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而且要记忆字形,会正确书写,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由它们组成的词语。
对要求会认读的生字、新词,也要理解意思,便于读懂课文的内容。
3.再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序号,一段一段读明白各段讲了什么内容。
4.学习重点段:
⑴找一找描写爬山虎叶子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刚长出来的叶子什么样?长大了的叶子什么样?
⑵体会“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的意思,联系平时你见到的爬山虎的叶子的样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⑶再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⑷和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你家或学校附近有没有爬山虎,观察观察(要注意安全),找一找爬山虎的脚。
5.议一议:
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爬山虎的脚》相关链接
【爬山虎】
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
爬山虎与垂直绿化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爬山虎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缘植物。正如《爬山虎的脚》中所说的,它依靠吸盘沿着墙壁往上爬。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除爬山虎之外,牵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绿化。
《爬山虎的脚》词句解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 pū。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爬山虎的脚》词语解释
【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如:雨量均匀。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嫩茎】初生而柔弱的茎。
【拂过】本课指风轻轻吹过爬山虎的叶子。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
【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爬山虎的脚》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4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