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课前导入你能猜出旁边的谜语吗?蟋 蟀走近作者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他从小喜欢昆虫,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著有《昆虫记》10卷。知识锦囊 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地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所进行的斗争,然后把观察所得用笔记详细确切地记录下来,最后编辑成书。在书中法布尔以充满爱的语言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蟋蟀,又叫促织,俗名蛐蛐。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业有害。学习目标会 认 字住宅隐蔽yǐn丝毫háo慎重shèn住址zhǐ优良liáng挖掘jué搜索sōu倾斜qīng骤雨zhòuzhái布置zhì抛出pāo会 写 字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词语解释字词练习一、下列词语中标红字注音无误的是( )B. 倾斜(qǐng) 搜索(sōu)A. 隐蔽(yǐng) 慎重(shèn)C. 骤雨(zhòu) 放置(zhì)二、比一比,再组词。慎( )镇( )慎重城镇厅( )斤( )客厅公斤择( )泽( )选择光泽C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个新奇的题目展开,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赏。段落层次课文解读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超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你会用“不光……还……”
造句吗?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别
的
昆
虫临时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
蟀不肯随遇而安 慎重选址 排水要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靠自己挖掘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顺着地势弯弯曲曲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把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比作“平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称为“弹琴”,让我们感到蟋蟀的住宅设计讲究,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功能。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讨论交流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蟋蟀的身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要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修整等,这对蟋蟀来说的确是伟大的工程。能力拓展 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
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
告词。 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的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 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后足后腿时 间前足简单课文解读动 作工 具钳子合作探究从文中可以看出蟋蟀具有怎样的精神?不肯随遇而安。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建筑住宅的一系列工序。结构梳理课后作业《蟋蟀的住宅》写作特点
1、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⑴把蟋蟀比作人来写,如“专家”,“主人”。
⑵把蟋蟀的洞穴比作人的住宅来写,如“大厅”,“卧室”。
⑶把蟋蟀的动作比作人的动作来写,如“唱歌”、“选择”等。
这样写的好处有二:一是让文中难理解的内容使人容易理解;二是使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吸引人。
2、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文章生动而有条理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从而说明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学法指导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为了更好地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一定要加强朗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要注意读好句子。比如,第2自然段“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读时要注意让人听出蟋蟀不肯
随遇而安的方面表现在哪儿。注意自然段间的停顿要长些。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同学们可按自然段意思想想每一段的内容,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的情形特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熟读课文,同学们还可根据语言文字的意思画一画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相关链接
【蟋蟀】
又名蛐蛐,是一种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尾部有尾须一对,善于跳跃。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业有害。雄的蟋蟀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音。课文中提到蟋蟀会唱歌,实际上蟋蟀是不会鸣叫的,那“口瞿口瞿口瞿”的声音是依靠翅膀摩擦发出来的。雄蟋蟀的右翅覆盖在左翅上面,细细观察它背上的翅膀,下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翅球。如果把翅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上面有锯齿状的突起,这个突起叫做“弓”。蟋蟀举起背上的左右翅,用右翅上的“弓”摩擦左翅上的细脉,便发出悦耳的鸣声,这就是蟋蟀“唱歌”的秘密。
《蟋蟀的住宅》词句解析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蟋蟀的住宅》词语解释
【慎重】谨慎认真。
【选择】挑选。
【搜索】仔细寻找。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倾斜】歪斜。
【隧道】本课指蟋蟀挖掘的弯弯曲曲的洞穴。
【骤雨】下得又大又急的雨。骤,急速。
【简朴】简单朴素。
【柔弱】软弱。
【简单】单纯,不复杂。
【耙扫】课文中指蟋蟀用脚整理门口。
《蟋蟀的住宅》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
“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这一切都写得那么传神。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工序,因此作者对蟋蟀的劳动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体味法布尔精神
法布尔是位法国科学家,他和他的《昆虫记》都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是,在他谢世80多年之后。他那洋洋十卷本的科学巨著,仍然被当今的出版界列为畅销书,并且被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罗大冈先生认定为:“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有它的地位,也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更高些。”
法布尔穷其一生研究昆虫,而且真的是“穷”。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想喝口酒,只有自制的酸苹果汁,想施舍乞丐两法郎,囊中却只有两个苏,要想买一本必须的书籍,就得节衣缩食。但是,浓厚的兴趣和倔强的性格并没有向贫穷低头,正像那些在变幻莫测冷酷无情的大自然中顽强生存的昆虫一样,他也在几十年的坚忍不拔中进行着自己的研究。
也许法布尔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当文学家,他所关注的只是活着的昆虫。他对一些科学家说:“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则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是强行将细胞和原生质置于化学反应剂之中,我是在各种本能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探究本能;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一语道破天机。战胜艰难的体验,对于生命的热爱,都使法布尔具备了一个文学家的特质。也就难怪在他的科学描述中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和激情。当他与那些生动活泼的昆虫日夕相处时,它们就成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当他和那些趣味无穷的昆虫心心相通时,他也就成了它们当中的一分子。所以,当他在研究和描述他的昆虫们时,他的笔下就会充满了生动的情趣,就像文学家在描写着人类的世界,却又完全是些文学家们闻所未闻的大自然中的奇闻逸事。当他在科学的研究中发现了文学作品的谬误时,也才能够无可辩驳地劝戒他们不要凭想当然,不要错误地褒贬了这一种或那一种昆虫。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
别名叫做圣甲虫、食粪虫的金龟子,很难引起文学家的关注,但是,由于科学的研究,法布尔却能够把它们的体态行为描写得惟妙惟肖,天趣横生。
比如:“一堆牛粪的周围,竟出现了如此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场面!从世界各地涌向加利福尼亚的探险者们,开发起金矿来也未曾表现出这般的狂热。太阳还没有当头酷晒的时候,食粪虫已经数以百计地赶到这里。它们大大小小,横七竖八,种类齐全,体型各异,多种多样,密密麻麻地趴在同一块蛋糕上,每只虫子抱定其中一个点,紧锣密鼓地切凿起来。露天工作的,搜刮表层财富;钻进内部打通道的,寻找理想矿脉;开发底层结构的,则顺势把食品直接埋进身体下面的地里;那些小字辈们,暂时站在一旁,只等强有力的合作者大动干戈时有小渣块滑落下来,它们便前去加工成碎屑。”这场景的描写,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的采金矿、挖大渠等热火朝天的场面。
比如:一只金龟子把制作好的粪球滚回自己的家中时,半道上总会遇到倾心尽力的合作者。它们是一公一母吗?法布尔想起了那首歌:“为把几件家具添哪,我说咱俩怎么办?咱俩一道推酒桶吧,我在后来你在前。”但是,当他解剖了那一对合作者的尸体之后,却推翻了自己美好的一相情愿,因为它们多半是同性。经过长期的观察之后,法布尔才确凿地告诉我们:“那位殷勤的同事,打着富于欺骗性的幌子招摇过市,明里帮人一把,暗中心怀鬼胎,一旦时机成熟,立刻侵吞不殆。把小粪块滚成球,这不仅要吃苦,还得有耐心。如果能把现成的粪球夺到手,或者退一步,能强行当一位座上宾,那该是多便宜的事呀。粪球主人稍一放松警惕,人家就会裹携着财产,溜之大吉;主人如果寸步不离地监视着,人家就会以没少出力为理由,索性与你就地共进美餐。如此伎俩,不管怎样都能获利,掠夺已被干成了利润极高的一个行当。”在这里,法布尔笔下的金龟子就和人类一样,不但有了心理学的韬略,还有了经济学的收获。这时的我们,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文学经典著作中的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见长于对场景和故事的描写和对典型形象的刻画,在这些方面,法布尔的《昆虫记》毫不逊色。不仅如此,作为科学家的法布尔还在他的文章中,毫不留情地解剖并纠正了曾经广为流传的文学经典中的谬误。
那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作者——拉·封丹,那是一个全世界都津津乐道的寓言——蝉和蚂蚁:夏天来了,蝉在大树上放声歌唱,蚂蚁却在勤劳地工作。冬天来了,蝉一无所有,跑到蚂蚁的家里去讨吃的。蚂蚁却说:“那会儿你唱呀唱,现在你就跳呀跳吧。”
由于这个故事的影响,在无数代人类的心中,蚂蚁就代表了勤劳,蝉就代表了懒惰。果真如此?法布尔用他的科学研究告诉了我们一个完全相反的事实:
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而就在这时,却是成群结队的蚂蚁闻风赶来,分享甜汁,甚至还要使用种种伎俩把蝉赶走。
冬天,蝉儿在竭尽了自己的歌喉之后,早已长眠地下,它们的后代也都在地下沉睡,等待着来年像它们的前辈一样快乐地放歌,根本就不会到蚂蚁的家里去乞讨。
文学家的凭空想象令科学家的法布尔难以容忍,不但振振有辞地要为蝉恢复名誉,还在他的《昆虫记》里,洋洋洒洒地翻译了一篇歌颂蝉鞭挞蚂蚁的长篇诗歌。
一不留神,我们又好像进入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只不过这种鉴赏是以拉·封丹的失误为前提的。
近年来,将艺术与科学联姻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越来越多,风头也越来越健。那么,早在80年前就将文学和科学联姻的法布尔就该是这些人的鼻祖了。也许当时的法布尔并不自知,但是,越是不自知的成果才越是天然成型,没有人为的雕琢。
法布尔是真实的,他研究昆虫,无官无职无薪无奉,不需要去惧怕谁或者迎合谁。法布尔是真诚的,他一贫如洗,把自己的每一点收入,每一点时间,每一点精力,都投在了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上,不图名不图利,但求不违我心,不负此生。
当法布尔为买一本书花去了一个月的工资时,他说:“我那每年七百法郎的高收入,总不能同时解决一切需求,不能既要肉体食粮,又要精神食粮。为一种食粮多支付一笔,就得从另一种食粮的款项中扣除一笔;不论何人,只要你是把科学本身当作日常生活需要,那么你就注定得服从这种平衡法则。”
86岁的法布尔在自序中又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唯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最后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意趣。”
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实和真诚。舍此,不论是文学还是科学都不会成功;甚至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学或者科学。
但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在文学界和科学界,像法布尔那样追求真实和真诚的人是否在减少?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甚至剽窃抄袭的人是否在增加?如此下去,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之作还会出现吗?
当我们阅读着《昆虫记》里的大千世界时,也不要忘记去体味法布尔求真求实的精神。(方敏)(《中华读书报》)
法布尔简介
【法布尔】
(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喜爱昆虫。他十分勤勉,自学了高等数学,并考取了大学教授的资格。
法布尔十分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在他的昆虫学著作里,常常出现大诗人的诗句。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也译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和文艺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与诺贝尔文学奖
唐韧
有一件事,注意到的人怕不多:法布尔曾经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不过不是生物学奖,而是文学奖。
在法布尔86岁的时候,法国学界最终掀起了一场“法布尔热”,《昆虫记》十卷出版,新闻界大造声势,“了不起”、“最杰出”、“伟大”一类赞扬声此起彼伏,学术要人和官员们纷纷莅临他贫困的“荒石园”。那一年,他的著作的销量是此前二十年的总和,他的小石膏像四处出现,大型雕塑相继剪彩,九十高龄的老人莫名其妙,以诙谐无奈的口吻对老朋友说:“这些做法,也太‘神乎’了。他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昆虫记·法布尔传略》)
本世纪初的法国科学界和国家给予法布尔的奖励也应当算是差强人意。他34岁获法兰西研究院实验生理学奖金,43——44岁获教育方面的卡尼耶奖和雷自旺·得努尔勋章(颁予杰出教师),65岁获法国学士院最高荣誉的布其·得尔蒙奖,81岁获法国学士院吉尼尔奖,86岁再获雷自旺·得努尔勋章(更晋一级),又获斯特克荷尔姆学士院的林内奖,89岁,法国总统来访,代表法国国民向他致意。
仅是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点,在中国怕也是办不到的。
如果中国真的有一位法布尔式的科普大家,我们的文学界能否欣赏得了他那种美和崇高?能否从济济众星中遴选擢拔到他?能有法国文学界的眼力(且不说肚量)吗?
我们文学界一向就和自然科学界隔膜,又经常底气不足地呼吁上级的“重视”,却老是不大爱反思自己为啥不那么招人重视。有人想“过界”去搞搞“科学”,却脚一歪走到“大气功师”的门下去了。脚歪也不是偶然的,怕是正好说明中国文人与自然科学中间有一堵应该拆除的“鬼打墙”,否则搞董仲舒那套玩艺儿为啥老那么驾轻就熟。目前文学界推崇的一些有成就的大作家,作品中也极其缺少对自然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激情。他们笔下的人物都不谈自然科学,文学反思的锋芒也很少扫及中国轻自然科学的封建传统。在实际生活中作家不了解自然科学家和他们的事业,所以即使写他们也总写不大像。总之,在中国的文学界与科学界之间,感觉不到像在法国文学界与科学界之间这样一种手足之情或说血缘关系。我们的文学世界好像一直自闭在对自然科学冷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墙内自我感觉良好,对墙外少有窥测的兴致。即使有,也习惯性地注意西方的政治观念生活水准男女之爱民俗礼仪生活情趣方面,很少注意到自然科学对西方人灵魂的强大渗透力量。像徐迟,或者就像钟道新那样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坛都只是作为一种“特色”,而不是一种有普遍意义的文人性格存在着。可能也正因此,人一学西方,就只能学到窃窃私语、小里小气的“私人化写作”(所谓私人化,又缩小到以性爱为核心的“隐私化”),这些文学现象,我以为都与中国文人缺乏对自然界奥秘的神往和自然科学素养稀薄很有关系。
如今整个中国,相当一些新一代小、中学生,正在敞开胸怀迎接先进自然科学的浪潮冲刷,西方哲学意识东渐,年轻的心在向自然科学倾斜。如果中国文学家一说到学问,还是永远只有儒易释道云云,即使再加上弗洛伊德,理解21世纪中国人能否够用?能否与年轻读者沟通?常说的“作家学者化”,固然包括我们已十分钟爱和稔熟的国学历史,也包括了西学的人文学科成果,而“人学”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横向关联,对人的世界观的面貌影响甚大,本应是中国作家在变革中求生存、求繁荣之一道,可惜目前还在大部分中国文人视野之外。
偷懒的蟋蟀能得到什么好处
在求爱的季节,美洲的雄蟋蟀们喜欢凑在一起,用合唱来吸引远处的雌蟋蟀。合唱队里的大多部分成员都是正直诚实的蟋蟀,全心全意地大声歌唱。然而,总是有那么一些偷懒者,它们一声不发,一动不动地蹲在卖力地歌唱的同伴中间。这些蟋蟀常常可以从偷懒中得到这样一个好处:节省了力气,等到雌蟋蟀被吸引来的时候,能跑得快一点。在雄蟋蟀合唱队里,当然只能有很少的偷懒者,否则,全队的声音不够响亮,雌蟋蟀根本就不来,它宁肯去找那些歌声洪亮的“男子汉”。这一点,倒是偷懒者没想到的。
法布尔自学成才
1823年12月20日,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穷苦农民的儿子,后来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毕生与昆虫为伴,揭示了昆虫世界的种种奥秘,被人称为“昆虫汉”,“昆虫世界的荷马”(荷马是传说中的古希腊著名诗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他就是法布尔。
在贫穷但是温暖的家里,小法布尔慢慢长大了。到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放鸭子,帮助家里挣钱了。每天赶着鸭子,走在田野里,来到池塘边,与小鸭子、大蚱蜢、水蜘蛛、小用虫,还有成群的小鱼小虾们为伴,这是法布尔最愿意做的事情。
7岁那年,他进了村里的小学,不得不与可爱的小甲虫们分开,法布尔难过极了,他多么希望小甲虫们能来到教室,与他一块上课啊!书本里的乘法表,还有那些字母,简直是难学极了,他怎么也学不会。法布尔的祖辈几代,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人,他的父母希望小法布尔能学点知识。可是,看到法布尔连启蒙读本上第一页的字母都念不出来时,他们都很失望,以为法布尔什么都学不成了,也很为他担忧。
有一天,父亲从集市上给法布尔买回了一张美丽的挂图。图上画着许多格子,每一个格子里画一只动物,下边写着这只动物的名称,旁边是这个名称的第1个字母,这些字母依次排列成一张字母表。法布尔高兴极了,他对这张挂图爱不释手,津津有味地看着这些动物,情不自禁地用手轻轻抚摸着它们。他轻轻地叫着这些动物的名称,好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就站在他的面前。
他把这张挂图挂在墙上,每天都要看它几次,还要叫一叫图上动物的名字,与它们一一说上几句“话”。
没想到,才过了3天,法布尔不仅认识了挂图上所有动物,与它们成了好朋友,而且能够读出所有的动物的名称和名称的第1个字母。一个星期后,启蒙读本上的字母他都能认清楚,而且也比较熟悉了。看到法布尔进步这么快,父母和老师都很高兴。
为了鼓励他,老师还奖给他一本寓言集。书中不仅有许多美妙动听的寓言故事,还有法布尔所熟悉的许多动物,像猫、狼、狐狸、乌鸦等等。从此,法布尔对学习更感兴趣了,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尤其是动物和昆虫更加热爱了。
一张小小的挂图,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它解决了小法布尔的难题,帮他战胜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难关。
由于家境越来越困难,在勉强念完了中学以后,法布尔被迫中断学业,开始自谋生计。他曾经沿街叫卖汽水,也曾当过修铁路的小工,他常常挨饿。可是,生活上的困难并没有压倒他。他意志坚强,在没有书本、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在昆虫世界里摸索着,观察着。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兴趣,没有停止过对昆虫的研究。
后来,法布尔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参加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并获得了奖学金,解决了法布尔在生活上和求学上的困难。在学校里,他始终专心致力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19岁时,法布尔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了。此后,因为家境贫困,他再也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他没有老师,没有人指导,有时甚至没有书,但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终于在昆虫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法布尔到一所小学当教师,小学里条件很差,法布尔的薪水也很低,勉强够他糊口。因为没钱买书,他常到附近的中学图书馆里借书看,他什么书都读,有数学方面的,有物理学方面的,有化学方面的,有教育学方面的,还有生物学方面的。有时为了解答书上的难题,常常废寝忘食。经过15个月的努力,他通过了数学学士的学位考试,达到了大学毕业水平。后来,他又坚持不懈地自学。于1848年同时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两个硕士学位。
生物学一直是法布尔最感兴趣的,他从不间断地研究自然界,随时收集各种标本。1854年,他选定昆虫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上面,孜孜不倦,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由于成绩显著,1895年,图卢兹大学授予他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顽强而又刻苦的自学,为法布尔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学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法布尔后来在回忆自己艰苦自学的道路时说:“有教师指导的人是何等幸福!他们会指导你走上一条平直的坦途。不然的话,要走一条崎岖的小径,到处都是乱石,动不动要摔交;你只好慢慢地摸索,一步一跌地前进,甚至迷失方向。只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帮助你——对一个无依无靠的人来说,它是唯一的伙伴。”
他还曾经说过:“如果遇到难题,不要轻易去求人家帮助,首先自己应该坚韧地研究下去,战胜困难。如果随便求助人家,自己没有钻研精神,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你仍旧没有解决的能力……”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使法布尔走向了成功。
红蚂蚁
法布尔
在一片废墟上,有一处地方是红蚂蚁的山寨。红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它们为了生存,只好用不道德的办法——绑架黑蚂蚁的儿女,把它们养在自己家里。这些被它们占为己有的蚂蚁,就永远沦为了奴隶。
夏天的下午,我时常看见红蚂蚁出征的队伍,这队伍大约有五、六码长。当它们看见有黑蚂蚁的巢穴时,前面的队伍出现一阵忙乱。几只间谍似的蚂蚁先离开队伍往前走,其他蚂蚁仍旧排好队伍不停地蜿蜓前进,有时候有条不紊地穿过小径,有时候在荒草的枯叶中若隐若现。
它们终于找到了黑蚂蚁的巢穴,就长驱直入地到小蚂蚁的卧室里,把它们抱出了巢。在巢内,红蚂蚁和黑蚂蚁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厮杀,最终黑蚂蚁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让强盗盗们把自己的孩子抢走。
我再讲一下它们回去的路上的情形吧。
有一天我看见一队出征的蚂蚁沿着池边前进,那时刮着大风,许多蚂蚁被吹进池塘,做了鱼的美餐。这一次,鱼又多了一批意外的食物——黑蚂蚁的婴儿。显然蚂蚁不像蜜蜂那样,会选择另一条路回家,它们只会沿着原路回家。
我叫小孙女拉茜帮我监视它们。她喜欢听蚂蚁的故事,也曾亲眼看到过红蚂蚁的战争。天气不错的日子里,小拉茜总是蹲在园子里,瞪着眼睛往地上张望。她很高兴接受我的重托。
有一天,我在书房里听到拉茜的声音:“快来快来!红蚂蚁已经到黑蚂蚁的家里去了!”
“你知道它们走的是哪条路吗?”
“是的,我已经做了记号。”
“什么记号,你怎么做的?”
“我沿路撒了小石子。”
我急忙跑到园子里。拉茜说得没错,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而归呢!我用一片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这几只蚂蚁迷了路,其他的凭着它们的记忆顺着原路回去了。
红蚂蚁并不是像蜜蜂那样,会辨认回家的方向,它们是凭着记忆回家的。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照旧回得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