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23* 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告诉老师,你听出这是什么吗?嗯,对了,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新课导入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你知道京剧吗?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位列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剧照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代表作:《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霸王别姬》等。 李大同,(1911—), 山东省招远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晋升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作者简介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
3.体会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学习目标蓄须 压迫 纠 缠 邀请 骚扰xù pò jiū chán yāo rǎo jù qiān dìng nìng yāo wàng字词乐园拒绝 签 订 宁可 要求 妄想1.在世界上很出名。 ( )
2.可指相互缠绕或遭人烦扰不休。( )
3.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 )
4.使不安宁;扰乱。 ( )
5.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 )
6.原指衣服被靴帽等划破的裂缝,后用来说明在做某种事上露出的弱点。 ( )闻名世界纠缠深居简出骚扰斩钉截铁破绽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一再拒绝日本人的邀请,不登台演戏的事。整体感知①避居香港,不再登台演戏。
②香港沦陷,蓄须明志,拒绝演出。
③回到上海,多次拒绝为日本演出。
④自伤身体。
⑤抗战胜利,登台演出。 开火车读课文,想象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课文解读 为了国家民族,放弃了生命一样重要的事业,可以看出梅兰芳把国家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1.“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合作交流2.梅兰芳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蓄须的? 梅兰芳是在日本人多次逼迫他登台演戏未果、且他已经用尽了拒绝借口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蓄须的,以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3.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1)被日本人逼迫上台演出的时候,打伤寒预防针自伤身体来拒绝演出;
(2)返回上海,长期不演戏,只好卖房养家。4.“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梅兰芳先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他视民族存亡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同时,也体现了他具有坚韧精神。虽然生活十分艰难,但他认定了一个信念,就始终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了坚忍不拔。 从侧面表现了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1.“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大家为什么愿意站着看,仅仅是因为梅先生演得好吗?各抒己见2.你从梅兰芳身上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在战乱的时代有为了国家而放弃自己的事业,甚至生命的梅兰芳。此时此刻,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呢?你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想做的,拿张纸写下来。小练笔1.将梅兰芳蓄须的故事讲给父母听。2.查找有关梅兰芳的其它事迹。
3.搜集历史上爱国、有民族气节的人
物极其事迹。课后作业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理解梅兰芳其人其事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
【学情分析】
京剧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梅兰芳不只是京剧流派艺术的杰出代表,而更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伟大象征一样,将梅大师搬上音乐课堂,也是中国人应然的艺术使命。作为中国京剧史上接触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梅兰芳一生的坎坷经历和艺术实践早已突破了个人生活的琐屑性而进入公共话语层面。但京剧离我们的学生不近,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充斥市场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几乎不会去接触。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为依据,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主体性。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结合梅兰芳经典作品,以梅兰芳大师“一个艺术家的抗战”的心史历程和动魄抗争为贯穿,勾勒出梅先生一代人杰的高风亮节。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其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蓄须》词语解释
【闻名世界】在世界上很出名。
【纠缠】可指相互缠绕或遭人烦扰不休。
【深居简出】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原指衣服被靴帽等划破的裂缝,后用来说明在做某种事上露出的弱点。
丰子恺与梅兰芳
丰子恺先生多才多艺,在美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建树,但是他早年却不看京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五四反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京剧中封建主义毒素太多的缘故。1933年,他在家乡盖起缘缘堂之后,买了一台留声机和一大堆西洋音乐唱片,顺便还买了几张梅兰芳的唱片作为点缀。没想到这几张唱片居然让他成了一个水平很高的戏迷。
他认为,与西洋音乐相比,京剧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没有和声,因此它的美来自于旋律。这种旋律可以表现丰富的人物个性和复杂的戏剧冲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是注重夸张,比如“善良正直的人,脸色光明威严,不妨夸张为红;奸邪暴戾的人,脸色冷酷阴惨,不妨夸张为白;好勇斗狠的人,其脸孔峥嵘突厄,不妨夸张为花”。第三是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比如开门、骑马、划船,只要做一个手势,执一根马鞭,拿一支船桨,就可以表达所需要的内容。
抗日战争中,丰子恺逃到重庆,因敬仰梅兰芳的爱国情操和高尚人格,曾将其蓄须明志的照片挂在墙上。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在连续看了梅兰芳的五场演出之后,突然意识到那美妙的歌声、艳丽的姿态,都是由身体“这架巧妙的机器”表现出来的,因此他很想看看“这架巧妙的机器”在卸妆以后究竟是什么模样。
见面之后,丰子恺发现如果按照西方的审美标准,梅兰芳的身材和容貌可以与维纳斯比美;再加上他那得体的手势,动听的音调,让人感到这简直是上帝之手制造的一件“精妙无比的杰作”。这时他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说政治家是通过建功立业使自己虽死犹生、文学家是通过作品使自己不朽的话,那么表演艺术家必须依靠身体才能把技艺传之后世。然而人的生命又非常脆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会成为莫大的遗憾,因此他劝梅兰芳多灌唱片,多拍电影,以便把原汁原味的梅派艺术保留下来,但是梅兰芳却表示困难很大。也许是初见面吧,他们未能就这个问题作深入交谈。从梅家出来已经是夜幕降临,丰子恺不由得抱怨道:造物主啊,既然你不能延长“这架机器”的使用年限,为什么要把他造得这样精巧呢?
与丰先生相比,他的长女丰陈宝和四女儿丰一吟更爱京剧,因此她们也想一睹这位京剧大师的“芳容”。一年之后,丰子恺带着两个女儿再次拜访梅兰芳。
丰子恺认为,如果说上一次他是带着某种宗教情怀去造访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带着艺术问题来请教了。见面以后,两人谈到了象征的问题。梅先生说,他在莫斯科参观苏联人排戏,为了表演“跳水”,先让几个人扯着一大块白布使劲抖动,形成“水波”,然后让演员从布上的一个洞跳进去,再从另一个洞钻出来,才能完成表演。相比之下,京剧的《打渔杀家》就简单多了,只要演员将身体上下起伏,就可以表示水的波浪。说到这里,坐在沙发里的梅兰芳仅仅作了几个动作,就把人在水中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丰子恺想到自己的老本行——漫画。他画人物,常常是只画嘴巴或眼睛,有时连嘴巴或眼睛也不画,但是评论家却说他的画是“寥寥数笔,神气活现”。有人甚至以《丰子恺不要脸》为题来调侃他,说他是“独创一格”。想到这里,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艺术的表现趋于简单,还可以为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五官全部画出来,反而会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这实在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笨办法。
丰子恺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能在京剧和漫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找到它们相通之处。相反,如果他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对专业之外的世界了无兴趣,他肯定不会有这种感悟,也不会成为一个大师级人物。
梅兰芳三改《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梅派戏的经典剧目。这戏最初名《楚汉争》,是杨小楼的剧目,和梅兰芳本无关。一次有人议论,说楚汉相争并无是非可言,倒霉的是老百姓;可怜的是虞姬,死得冤枉!梅是善于听话的人,决定改编《霸王别姬》,以古鉴今。
改编完的本子,虞姬成为一号人物,但和《楚汉争》一样,也要连续两场才能演完。梅大师请内行、票友、亲友来看非正式演出。白天看前场,夜间看后场,大家全无异议,惟独一位既非内行,也非票友的听蹭戏的人在倒抽凉气。梅大师赶忙过来请教。那人说连看两场实在累人,还说如果只看了其中的一场,观众是否也要倒抽凉气?梅大师认为言之有理,决定缩写《霸王别姬》。
压缩后的《霸王别姬》确实洗练得多,博得彩声一片,梅大师应该知足了。但在一场演出中,他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一位老者连连摇头,不以为然。梅大师下场之后就吩咐管事的打听这位老者是何许人也,这可难坏了管事的。幸好,在另一出戏里老者又落座在前排,梅大师就嘱咐管事的快给那位老先生送水果去,打听清楚姓名和住址,就说他要去拜访老先生。转天梅大师登门了,几句寒暄过后,这就照直问来。这位老人姓朱,深谙剑术,就说你的舞剑路数和尚小云的舞剑路数完全一致。尚小云是武生的底子,他舞剑刚劲十足,你怎么比得了?再说虞姬是贤惠的女性,应以柔胜刚,整个路数都要改。梅大师连声道谢,回去之后另起炉灶,重新编排,这才形成现在的路数。
梅兰芳的成名不是偶然的,他有句从艺名言:“一师二友三观众。”《霸王别姬》的三改,恰是最好的说明。
梅兰芳同志千古
老舍
我们正在大兴安岭上游览访问,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我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心中悲痛,无法安排好我的话语。我只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心酸意乱的时刻中,我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无法有条有理的讲话!
我与梅大师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一次到朝鲜,一次到苏联。在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他睡上铺。他知道我的腰腿有病。同时,他虽年过花甲,但因幼工结实,仍矫健如青年人。看到他上去下来,那么轻便敏捷,我常常对友人们说:大师一定长寿,活到百龄是很可能的!是呀,噩耗乍来,我许久不能信以为真!
不论在车上,还是在旅舍中,他总是早起早睡,劳逸结合。起来,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一些皱纹。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点尘土。他的手不会闲着。他在行旅中,正如在舞台上,都一丝不苟地处理一切。他到哪里,哪里就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开辟个生活纪律发着光彩的境地。
在闲谈的时候,他知道的便原原本本地告诉我;他不知道的就又追问到底。他诲人不倦,又肯广问求知。他不叫已有的成就限制住明日的发展。这就难怪,他在中年已名播全世,而在晚年还有新的贡献。他的确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每逢他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在登台前好几个小时就去静坐或静卧不语。我赶紧躺开他。他要演的也许是《醉酒》,也许是《别姬》。这些戏,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他仍然要用半天的时间去准备。不,不仅准备,他还思索在哪一个身段,或某一句的行腔上,有所改进。艺术的锤炼是没有休止的!
他经常到后台去,检查一切。记得:有一次,他演《醉酒》,几个宫娥是现由文工团调来的。他就耐心地给她们讲解一切,并帮助她们化装。他发现有一位宫娥,面部的化装很好,而耳后略欠明洁,他马上代她重新敷粉。他不许舞台上有任何敷衍的地方,任何对不起观众的地方。舞台是一幅图画,一首诗,必须一丝不苟!
在我这次离京以前,他告诉我:将到西北去演戏,十分高兴。他热爱祖国,要走遍各省,叫全国人民看见他,听到他,并向各种地方戏学习。他总是这样热情地奉献出自己的劳动,同时吸收别人的长处。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他给我们创造了多少新的东西啊!这些创造正是他随时随地地学习,力除偏见与自满的结果。
他不仅是京剧界的一代宗师,继往开来,风格独创,他的勤学苦练,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的爱国爱党,为民族争光的热情,也是我们一般人都应学习的!
在朝鲜时,我们饭后散步,听见一间小屋里有琴声与笑语,我们便走了进去。一位志愿军的炊事员正在拉胡琴,几位战士在休息谈笑。他就烦炊事员同志操琴,唱了一段。唱罢,我向大家介绍他,屋中忽然静寂下来。待了好一会儿,那位炊事员上前拉住他的双手,久久不放,口中连说: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这位同志想不起别的话来!
今天我在兴安岭中,大草原上,也只能南望悲呼: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离开我们了,梅兰芳同志永垂不朽!
梅兰芳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