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同步练习
议论文文段(句子)作用
【常考题型】1.文章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句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3.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步骤】1.看段落(或句子)位置;2.联系语境,根据段落(或句子)作用组织答案。
附:议论文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句)的作用:①提出中心论点;②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③作为论据证明论点;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段(句)的作用:①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②重复强化……中心论点;③发出……的号召或勉励人们……④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3)中间段(句)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yuán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xiǎn,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型,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来yuán( ) 譬如( ) 凶xiǎ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解释“视察”在文中的意思。
答案:
2.(原创题)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孩子出国留学不该盲从,应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
B.实际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可能是打了折扣的。
C.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应该墨守成规保持下去。
D.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组织同学们到钢铁厂参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芳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B.“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C.在央视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家的“前世今生”。
D.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4.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优秀的书法作品,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颜真卿的楷书
;王羲之的行书
;张旭的草书
……
5.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神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厚的智慧、伟人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③①⑥④②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⑤①③④②⑥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6.选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了 的作用。它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
7.“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
8.画线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9.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和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静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1)。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2)。
⑤(3)。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 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3日,有删改)
★10.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3分)
11.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3分)
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1) (2) (3)
12.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13.(1)学问,学问,有学就问。在学习了《怀疑与学问》一课后,刘玲有一个问题始终搞不懂,想向正在聚精会神读书的同桌李璇请教,刘玲应该说:“
”
(2)李璇为刘玲讲解后,刘玲觉得理解还不够透彻,下午放学后,她打算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解决,请你向她提供至少三种获取相关资料的方法。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1.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来yuán(源) 譬如(pì) 凶xiǎn(险)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情型”,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情形”。
(3)答案:察看,审察。
2. ( C )
3. ( D )
4. 颜真卿的楷书阔大端正,如巍峨的大山,静默中自有一份威严沉稳;王羲之的行书端庄飘逸,如云集云舒,时而恬静祥和,时而悠闲缠绵;张旭的草书癫狂恣肆,如暴风骤雨,让猝不及防的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5. ( C )
★6.选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了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它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和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7.“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或积极思考)。
8.答案:不能。“文化”这个概念比“学术”大,它们是包含关系。
9.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10.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
论述。
11. (1)B (2)A (3)C
12.答案: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
13.(1) “李璇同学,打扰一下好吗?有一个问题我没弄明白,想向你请教一下,可以吗?”
(2)①输入关键字进行网络搜索。
②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教辅资料。
③向语文老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