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三顾茅庐
同步练习
小说中开放性主观表达题的解答策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结合主旨内容,联系实际,阐发感想,启发思考等类的题目也是小说阅读中的热门考点。
【常见题型】 1.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2.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答题步骤】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准确把握主题;2.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3.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使语言流畅生动。
【答题模板】 亮观点+谈理由(结合选文主旨,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倥偬(kōng) 荷锄(hè) 勒马(lè) 高冈(gǎng)
B.踪迹(jì) 云笺(jiān) 松篁(huáng) 轩昂(xuān)
C.熟谙(ān) 吟咏(yǐn) 苗裔(yī) 惆怅(chóu)
D.纶巾(lún)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学校党委书记要求全校上下,要以思贤若渴的紧迫感,切实强化人才意识。
B.先生三言两语的指点,使我顿开茅塞,找到了研究工作难于突破的关键所在。
C.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诚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D.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
进步。
3.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小说。作者 , (朝代)小说家,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 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
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
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5.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
甲:我认为故事就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就是“① →② →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乙:我认为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才构成情节,我这样梳理情节是因为③ 所以明子出师了。?
6.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7.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3分)
8.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 ( B )
2. ( D )
3.下联:刘玄德三顾茅庐
4.本文选自《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5.答案:①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 ②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等) ③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6.答案:①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②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衬托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7.答案: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淳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黑暗中摸索。
8.答案:①应该是明子出师。
(示例一)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
(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
(示例三)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是做人应有的智慧。
②应该是黑罐出师。
(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
(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