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新课导入你听说过《地道战》这部电影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地道战》的主题曲吧,说说你听后的感受。8.冀中的地道战周而复时代背景 1942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并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敌人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妨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3.明确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会 认 字侵略垒丘搁陷拐qīnlüèlěiqiūgēxiànguǎi岔chà任rén会 写 字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笔顺: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规模和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争。段落层次课文解读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课文解读第4、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地道的那些特点?地道的内部构造和出口分别是什么样的呢?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内部构造:高深大洞小洞气孔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地道出口:口外口内死道外面堆满荆棘,有的旁边还有陷坑。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活道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地
道
口
外堆满荆棘挖上陷坑插上尖刀埋上地雷木板虚盖地
道
口
内境界洞迷惑洞死道活道地雷孑口保
护
自
己打击敌人课文解读阅读课文第6、7自然段,说一说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又是怎么对付敌人的?敌 人想方设法破坏火 攻毒气攻水 攻其他毒辣的法子冀中人民妙法防备土和沙来灭火孑口上装吊板跟枯井暗沟相连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
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感悟提升通过有线电和无线电进行联络结构梳理斗争与联络产生及作用结构特点地位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防备敌人的各种破坏(高度、深度、大洞、小洞、气孔)(荆棘和陷阱)地道战
奇迹课后作业1.冀中人民在敌后抗日战争的英勇事
迹,真是了不起!你想对他们说点
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请写一篇读后感。再见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 地道战(5张) 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并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周而复】
周而复,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14年元月3日出生于江苏南京,自幼受庭训,入私塾,为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作家。2004年1月8日23时20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周而复是中国最早将白求恩事迹介绍出来的,人们从他那里知道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和他的国际主义精神。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先后出版过多种外文译本,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在当时几至家喻户晓,周而复也因此成为无愧于时代的文坛巨擘。
1979年后,周而复出版《上海的早晨》第三、四部,散文《掠影集》《怀念集》,文艺评论《文学的探索》和《周而复选集》(第一卷)。从1987年至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期间还出版了《周而复书琵琶行》《周而复书法作品选》;散文集《浪淘沙》《欧美风情录》;报告文学集《难忘的征程》。1997年至2000年,陆续出版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杂文文艺评论集《六十年文艺漫谈》《周而复散文集》《往事回首录》等。
代表作:
《上海的早晨》《火炬》《长城万里图》《伟人周恩来》
词语解释
【粉碎】破碎得很厉害;使破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照常】跟平常一样;表示情况继续不变。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比喻难于攻破的事物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防备】指为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预先作好准备。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无边无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