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8课 冀中的地道战课题导入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课题导入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课题导入 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相关链接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侵(qīn) 略(lüè)
垒(lěi) 丘(qiū)
搁(gē) 陷(xiàn)
拐(guǎi) 岔(chà) 重点词语侵略 共产党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课文讲解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思考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1.地道战的背景
2.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3.地道战的历史地位课文讲解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道战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抵御敌人的侵略。
②地道战有什么作用?
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了解地道战的由来课文讲解朗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道战?了解地道战的式样和特点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课文讲解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地道、地洞、气孔课文讲解说一说地道的结构“奇”在哪里。 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有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课文讲解作者介绍了地道出口的哪些方面?从出口可以看出地道“奇”在哪里?介绍了“口外”“口内”两个方面。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阱;口内:分“活道”和“死道”两种,“死道”布有地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课文讲解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对地道的破坏的?抵御敌人破坏的方法多:可以防火、防水、防毒;联络方式奇特:“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课文讲解了解地道战的地位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课文讲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地道战的。总-分-总总结 本文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抗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总结 地道产生的背景——为了粉碎“扫荡”
地道的式样:地道、地洞、气孔、出口
抵御敌人的破坏:防火、防水、防毒
地道的特点
联络方式奇特:“无线电”“有线电”冀中的地道战抗战史上惊人的奇迹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