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5 20:5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寓 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作家作品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作用
标题作用
(1)起线索作用 《皇帝的新装》
(2)慨括主要内容 《女娲造人》《动物笑谈》《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咏雪》
(3)交代写作对象 《春》《植树的牧羊人》《猫》《狼》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 再走一步》《天上的街市》 《蚊子和狮子》
(5)新颖、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耐人寻味 《太空一日》《大自然的语言》《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喂——出来》《死海不死》
(6)文眼;点明中心(主旨) 《走一步,再走一步》
(7)象征意义、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心声》
点明写作目的:《纪念白求恩》《诫子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地点和范围。
《陈太丘与友期行》:概括交代故事的起因
《芦花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原则: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加字、换字、直译、意译)
方法:
文言文翻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从井里打水浇地
等到
打井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疏通文意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 道之,闻之 于宋君。
  
听到
谈论
使听见
向、对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
国都中的人
疏通文意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回答
劳动力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疏通文意

求闻之 若此, 不若无闻也。
听到,得到

不如
像这样听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呢。
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2)丁氏对曰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1)闻之于宋君( )

(2)得一人之使( )
文言积累
2、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知道

动词用作名词,使,劳动力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君( )
得一人之使(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听到
使……听到
助词,的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介词,被
介词,在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的内容可用哪一个成语概括?
寓言
宋人丁氏打了一口井,趣说成“穿井得一人”,国人以讹传讹,国君派人问丁氏,才弄清了真相。
以讹传讹。
整体感知
人事果
本文的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整体感知
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语调。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
(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 )
(3)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

轻松喜悦的语调
神秘的语调
强调的语调
整体感知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合作探究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
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宋君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人,并不轻信别人的传言。

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合作探究
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主 旨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合作探究
寓意或道理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播传言。
艺术特色
十大网络谣言案例
一、柑橘蛆虫事件:全国的柑橘果农受损
二、“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受惊民众
三、“爆炸谣言”导致江苏盐城群众大逃亡和部分民众遇难
四、躺着中枪的中非希望工程及卢俊卿父女
五、被网络谣言恶意抹黑的“张海迪”
六、网络谣言引发疯狂的食盐抢购风潮
七、“被去世”的名人
八、被网络谣言中伤的海南支教学生
九、被“嫖娼”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十、造谣新疆籍艾滋病人滴血投毒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4、“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危害。
1、《穿井得一人》选自 。
《吕氏春秋》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吾 穿 井 得 一 人。
(2)得 一 人 之 使,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D






以讹传讹
课堂检测


(1)穿井得一人( )
(2)家无井而出灌汲( )
(3)及其家井穿( )
(4)丁氏对曰( )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6)国人道之( )
(7)不若无闻也( )




挖掘,开凿
从井里取水
等到
回答

说,讲
不如
课堂检测
5、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课堂检测
8、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9、“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就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启示: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课堂检测
丁氏无井——出溉汲
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国君调查——得一劳力(省一人)

穿井得一人

不轻信流言
不以讹传讹
板 书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