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历史学科也应该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成长、关注人的成长。历史学科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认识科学,是一门观念学科,学生应该在对知识的了解、理解之后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修养——“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教学中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品质,从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使用史料探究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学生活动注重学生思维的活动、情感的共鸣、深邃的思考、及课后的探究与感悟。在建构主义理论下,通过史料探究、课堂探讨,注重学生观念认识的自然生成。
教学设计内容:大萧条(原因、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影响、实质及局限性)
教学设计环节:看问题、找症结、寻出路、查效果、深思考。
教学设计的方法、手段:创设情境、探究式、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图片、图表、文字、柱状图等。
教学设计的情感与价值观:
一、让同学们树立国家观念、整体意识。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资本家反对罗斯福(有人说他们站的角度不一样)启发学生感受这个问题。
二、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比如在教学中最后设计两幅图片罗斯福和邓小平,从直观的角度让同学们感受到罗斯福和邓小平给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夯实伟大国家领导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教学设计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趣引思:由美国经济危机时四副图片,简洁、直观、形象的导入本课的学习。(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视觉感官入手,激发学生的解困意识与探究学习的欲望。)[讲授新课]一、(看问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一组反映大危机表现的图片:
【学生活动】指出大萧条的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猛跌饥民遍地等。(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了解大危机的概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看材料和课件展示:三组文字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背后的危机。通过数据说明贫富分化严重,?人民购买力低下,消费水平不及生产水平,供过于求等问题。设问:人们的消费能力很低,买不起那么多的产品,为什么工厂还在不停的生产?引出危机发生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的。
进一步解释什么叫生产的社会化,什么叫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以及它和生产的供过于求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完成】(一)大危机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具体原因: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政府政策:长期自由放任。(4)直接原因:股市崩溃
2、通过小材料及图表、图片:说明这场危机的特点和影响。(1)1929—1932年美、德、英、法等国工业生产下降情况图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55.5%?52.2%?32.0%?36.1%(2)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和政治的影响。【学生活动】看图指出危机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先后陷入了大萧条之中。
【教师活动】探究一:经济危机为什么能从美国传播到全世界?(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世界市场知识的回顾)
过渡(找症结):用动画 图片说明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和对内都采取了应对措施,引出美国怎么办?通过回顾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矛盾和供需矛盾,让同学们为美国找出症结即解决供需矛盾,如何解决?
分别给出凯恩斯、哈耶克、胡佛、罗斯福各自的主张。体现罗斯福与凯恩斯不谋而合,再通过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导入美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罗斯福身上。(罗斯福上台背景)
二、罗斯福新政(寻出路)1、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分组教学,分金融组、工业组、农业组、社会福利组。答对本组问题得10分,答对其它组问题得20分。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金融领域面临什么问题?应对措施、效果评估(材料)
设问罗斯福哪些措施恢复了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抢答。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工业领域面临什么问题?应对措施、效果评估(材料)
设问罗斯福政府在工业上采取的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这些措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活动】小组抢答。供需问题,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教师活动】设问: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罗斯福这样做得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缓和阶级矛盾。(设置意图):为后面讲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做铺垫。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农业领域面临什么问题?应对措施、效果评估(材料)设问:为什么很多人失业,生活无着落,罗斯福政府却引导农民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抢答。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购买力,缓解供求矛盾。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福利方面面临什么问题?应对措施、效果评估(材料)
【学生活动】小组抢答。
【教师活动】设问:以工代赈的含义(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救济、就业、立法的效果。
设问罗斯福新政的其他作用?(根据材料回答)(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多角度理解新政
对缓解供需矛盾的作用。2、特点、实质及局限性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小组活动总结(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通过设问: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引出罗斯福的新政措施伤害了大资本家的利益。于是有了大资本家反对罗斯福的材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三:罗斯福新政实质。【学生活动】探究三: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教师活动】设问:罗斯福和大资本家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什么大资本家反对罗斯福?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看到罗斯福是站在国家利益上,大资本家是站在个人利益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
【教师活动】设问:探究四: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同学们理解经济危机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三、查效果【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分析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课件展示:美国工业生产和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民意测验罗斯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上帝。
【学生活动】总结出美国经济恢复,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教师活动】教师引申罗斯福新政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而且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进而引出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讲解。另外,美国也为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做出了示范。
四、深思考
(1)【教师活动】设问:罗斯福新政之“变”与“不变”
【学生活动】学生从所有制、调节手段、政府职能方面回答新政前后的变与不变。(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罗斯福新政。
(2)【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另眼看新政(设计意图):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学生对史观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发的这场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破坏;罗斯福临危受命,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做出了局部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他还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为后世很多国家借鉴。
[升华]教师设问: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和美国有两位伟人,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同时打出图片)学生回答:罗斯福和邓小平。教师进一步讲解罗斯福借鉴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邓小平借鉴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人类正是在不断地互相借鉴中共同进步!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强与不屈,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感恩情结! [布置作业]1、画出《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思维导图
2、做好评测练习。[板书设计](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表现2、原因3、特点4、影响:
(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3、特点、实质及局限性4、影响[课后反思]????讲完本节内容,浅谈一下自己关于本节教学的反思。
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设计四个环节:看问题、找症结、寻出路、深思考,课堂主要以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很好。
教学过程反思
本课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对历史事件人物重新认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很重要。我的设计思路:一是把教材重点难点内容问题化,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达到这一目的。二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入手,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思考问题,通过图文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从中体会史学的借鉴与反思功能。
存在问题反思
在处理1929年“大萧条”原因的时候应该把“分期付款”这一知识点加入进去。当时供需矛盾已经出现?而分期付款无异于给市场一种需求能力很强的假象。实际上消费者的还款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旦无法还款供需矛盾就会白热化?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改进措施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综合提高自身素质。总体感觉本节课安排的内容完整,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时间安排合理,学生积极参与,效果较好。
学生作品展:
课件38张PPT。 高一历史
岳麓版必修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一名工人的家庭生活一角无家可归的人一位失业者在街头卖苹果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程标准: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股市崩溃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 济 危 机 的 表 现农产品价格猛跌饥民遍地1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溃股市崩溃
材料一: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材料二: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因素一:贫富分化严重,消费水平不及生产水平,供过于求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1、经济危机的原因一、看问题材料三:长期以来美国流行一种经济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自行调节,解决各种矛盾,鼓励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应少干预经济。
—《世界经济史》
因素二: 长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果为了社会需求生产 为了追求利益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盲目扩大生产消费不足 榨取工人利润 产品过剩因素三: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供过于求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主要原因:供给与需求的矛盾4、直接原因(导火线): 股市崩溃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3、政策原因:长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
结果总结: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2、特点范围广: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1/3 、贸易减少2/3、失业3000万1929—1933年探究一:1929年,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为什么很快波及到全世界?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②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材料一 1929—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材料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方法繁荣
愤怒的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纳粹独裁希特勒在发表演讲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遭巨大破坏国际关系: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社会政治: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3.影响 加重经济危机的影响。以邻为壑
转嫁危机提高关税货币贬值世界各国解决危机的不同选择:社会危机美英法改革德意日战争世界各国解决危机的不同选择: 资本主义社会 引起的
矛盾,导致美国爆发危机,使美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制度濒临崩溃,美国怎么办?基本矛盾 供需 二、找症结资本主义无法依靠市场自我调节来消除经济危机只有政府每年出现3亿元赤字,经济才能完全恢复。要给私人经济最充分的自由, 只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配置各种生产资料最好的经济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我向你们,也向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二、寻出路两位总统,两种做法加
深
危
机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决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措施:自由放任 特点:反对政府通过强制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情景再现 情景一: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材料一 1933年3月5日,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就下令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随后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审理,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应对措施效果评估 3月13日人们开始排起长龙到银行存钱,4月银行存款额超过了提取额,这表明金融危机暂时停止。材料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增强民众对银行的信任?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组:金融领域 情景二: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46.2%,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0%, 生铁下降了79.4%,钢铁下降了75.8%,最严重的是汽车业开工率只有5%。危机期间企业倒闭了13万家以上。情景再现应对措施思考:
罗斯福政府在工业上采取的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
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这些措施是如何
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第二组:工业领域效果评估 工业产值1935年比1933年几乎翻了一番。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情景再现 情境三: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应对措施 材料三:1933年,制定《农业调整法》并据此成立农业调整署,其措施为: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效果评估农民的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近70亿美元。思考:为什么很多人失业,生活无着落,罗斯福政府却引导农民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目的是什么?第三组:农业领域情景再现 情景四:各国的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失业率达到30%-50%,总人数达到3000多万。1932年,美国的失业人数达到1100万。据《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许多人活活饿死,活着的人也处境困难。应对措施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
1935的《社会保险法》
1938年《公平劳动标准法》
……救济就业立法罗斯福通过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吸收了近400万人就业;
修建了50万公里的二级公路;
修建了近5万幢学校教学大楼;
修建了近500个机场……效果评估第四组:社会福利探究二:“新政”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罗斯福的新政能否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目的达到扩大消费:最低工资;社会救济;发放保险金,举办公共工程; 减少供给: 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竞争;规定生产规模、工作时数 ;减耕减产;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材料1
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社会保障法》听证会上有人高喊
罗斯福的新政充满了共产主义俄国的臭味。
——1936年纽约富人举行集会反对罗斯福材料2 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实行强制性的干涉……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征收高额累进税……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共产党宣言》材料3 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
---罗斯福探究三:
新政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探究四: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是什么?不可能彻底解决经济危机。三、查效果生产恢复的柱状图材料2 据说,当时曾经有人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而且上帝票数还远远落后于罗斯福 。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材料1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赢得民众的支持三、查效果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深远影响)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社会生产力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2、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4.为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做出了示范。罗斯福新政之“变”与“不变”私有制私有制市场自发调节市场+计划四、深思考● 有学者指出:新政的意义远远超过经济领域,甚至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它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深刻 变 革。变经济的管理者经济的“守夜人”
另眼看新政难度挑战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整体(全球)史观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特点内容影响特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表现原因影响背景实质1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强和不屈,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
A 20世纪20年代各国的稳定发展
B 生产相对过剩
C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 资产阶级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巩固练习:C12、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这主
要是因为 ( )
A 世界市场的作用
B 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据优势
C 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D 经济规律在起作用A3、罗斯福新政主要是调整了( )
A 劳资矛盾 B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
C 供需矛盾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C1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政府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C 在经济领域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D 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5、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缓和社会矛
盾,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 恢复银行信用 B 调整农业经济
C 规范企业行为 D 社会救济,“以工代赈”BD1C1评测练习
1.胡佛总统在竞选时保证“每家锅里有一只鸡,车房里有一辆汽车”的美丽预言被粉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①在位期间发生了生产与销售矛盾的危机②采取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③分期付款方式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④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结果A.①②③④? ? ? ? B.②③④? ? ? ? ? ? C.①③④? ? ? ? ? D.①②④2.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的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加剧了美国工人的贫困? ?? ?? ?? ?B.加深了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 D.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种下了祸根3.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4.右图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修筑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其修筑的直接目的是(? ? )A.国家干预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性B.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C.兴办水利工程,解决发电、防洪、灌溉等问题D.国家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克服建设的盲目性5. 1929年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罗斯福总统把美国从地狱拉回人间的主要措施是 (? ? )A.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 ? 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C.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 ? ? ?? ???D.开拓国外市场6.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到:“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惟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象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褔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权的经济职能7.1933年3月21日,罗斯福将成立保护队的提案送交国会,该提案很快被通过。4月5日,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正式成立。保护队在全美建立了1500个工作营地,吸收失业、待业青年,参加绿化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维修等多方面的劳动。保护队人员在工作营地住宿免费,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5美元必须寄回家中以补贴家人生活。这表明(? ? )①罗斯福“新政”已经开始得到实施? ?? ?? ? ②罗斯福此举的主要目的是重视环境、保护环境?③罗斯福重视以工代赈,扩大就业,促进内需??④美国当时民间环境保护人士众多,政府被迫妥协A.①②? ? ? ? B.②③? ? ? ? C.①③? ? ? ? D.①②③④8.1932年美国总统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住无定所,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是否得到足够的保障,”按照他的这一理念,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①以工代赈扩大就业? ?? ???②削减农业,政府补贴③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④要求企业制订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A.①②? ? ? ? B.②③? ? ? ? C.①③? ? ? ? D.①④9.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 ? ? ? ? ? ? ? ? ? ? (? ?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 ? ?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 ? ? ? ?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 ? ? ? ? ? B.①②③? ? ? ? ? ? C.②③? ? ? ? ? ? ? ? ? ? ? ? D.①④10.老子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量? ? B.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11.霍普金斯(1933年在罗斯福政府主管救济工作)认为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B.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C.实行美元贬值? ???D.兴办公共工程12.“当三十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NixOn Cooper,106岁的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这是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获胜演讲(右图),其中“新就业机会”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提供的? ?(? ? )A.整顿财政金融? ? B.调整工业生产? ??C.扩大农业生产? ? D.举办公共工程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仅10月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象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0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 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半月谈》材料二?? 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01 版)材料三?? 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这样的“修正主义者”。 ……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请回答:⑴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上一次大恐慌”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次大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⑵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⑶据材料三说明“修正主义者”解决危机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谈一谈你对应对经济危机的认识?答案:CDCBB DCDAB DD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者:生产的过剩,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出现萧条;后者: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萧条。美国是世界金融体系中心;世界市场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⑵健全社会保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国家干预经济(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⑶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把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