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8-15 18:38:50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与能力
1.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初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安排的学生自由活动,学会比较快慢和计算速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獭、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重点: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速度概念。
难点:认识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第29届北京奥运会100m决赛的视频盛况:2008年8月16日22点30分,8名100m男子决赛选手登场,鸟巢欢呼如啸。博尔特在第四道,前世界纪录保持者鲍威尔在第七道。发令枪响后,8名选手如离弦之箭飞了出去。身高1.96m的博尔特,并未出现人们赛前预料的起跑慢的问题。经过30m的低头加速,马力十足的博尔特终于抬起了脑袋。50m过后,博尔特确立了领先优势。最后20m,博尔特开始侧头张望,随后在举臂和捶胸中蹦过了终点线。最终成绩确定为9秒69,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
问题1:如何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用时最短的博尔特跑得最快。
问题2:在第29届奥运会10 000m女子比赛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讨论回答: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
二、进行新课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欣赏并分析教材图2-3-12中的6幅图片,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游隼、雨燕和鸵鸟等在相同的时间内跑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学生回答:由图中信息可知,相同的时间内,游隼运动的路程最远,鸵鸟跑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游隼最快,其次是雨燕,而鸵鸟最慢。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问题2:鸵鸟和游隼运动相同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学生回答:由图中信息可知,鸵鸟和游隼运动相同的路程,游隼需要的时间短,故可得游隼比鸵鸟运动得快。
结论:经过相同的路程,用时越少,运动越快。
问题3:比较游隼和鸵鸟的运动情况,它们通过的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讨论。
说明: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人们研究问题一般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而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量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先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学生活动:自学讨论教材第28页图2—3—3,并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小结: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问题1:小聪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哪些器材?
答案:秒表和刻度尺。
问题2:小明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答案:任意时间段内小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一个定值。
问题3:速度的定义是什么?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定义方法和定义式是什么?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定义式为v=
问题4: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分别是什么?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问题5:火车的速度是72 km/h,汽车的速度是30 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讨论说明: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要比较两车谁跑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
教师讲解:可以把km/h化成m/s,72km/h就是72个1 km/h,1 km就是103m,1 h就是3 600s,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s。
72km/h=72×=72×=20m/s。
可得汽车的速度比火车大,所以汽车跑得快。
学生板演:也可以将m/s换算成km/h。
30m/s=30×=30×=108km/h。
说明: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不同单位换算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可以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

速度的单位换算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师板演讲解后,及时让学生板演练习交流巩固。可以通过把“练习设计”中的第7题作为课堂反馈作业来培养学生应用速度定义式和推导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节概念课,所以板书的设计最好用框架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板书一目了然地知道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方法、单位、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1:请说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复习提问2:用什么来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速度)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龟兔赛跑”各个阶段,乌龟和兔子谁跑得快。
说明:乌龟和兔子在赛跑的过程中,因为它们都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要判断在比赛的各个阶段,乌龟和兔子谁跑得快,还要用到本节新学习知识——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故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表扬和鼓励,而讲述和讨论此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完这节课在最后小结时,还可以让学生再说出完整答案。
二、进行新课
1.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生活动1:讨论交流教材第29页图2—3—5中同学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快慢情况。
结论:该同学在各个阶段的运动快慢情况不同。
小结:物体沿直线运动,其速度的大小经常发生变化,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并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讲解: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在变速运动过程中某段路程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
学生活动2:让5个学生分别板演计算教材第29页图2—3—5中同学在前3s、5s、7s、9s、12.5s内的平均速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2.活动:我走得有多快
活动目的:估算自己行走时的平均速度。
活动器材:秒表、皮卷尺。
活动场地:学校操场。
数据记录表:
次数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平均值/m/s
1
50
2
50
3
50
  说明:路程越长,测量次数越多,所测的速度的平均值就越接近自己平时行走时的速度。
应用:利用这节课所测的自己行走时的平均速度值,要估测自家到学校的实际路程,还需要什么器材?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回答:还需要秒表(或手表);注意行走快慢要和测自己速度时行走快慢程度尽量保持一致,在行走过程中最好不停歇(如果有停歇,要除去所停时间),行走路线尽量不弯曲,拐弯时走直角等。
说明:本活动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在从家到校的行走过程中要注意交通安全,千万不能为了完成这次物理课堂延伸活动,而忘记了行走时要遵守交通规则。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
(三)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变速直线运动。
2.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在变速运动过程中某段路程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为v=。
3.平均速度总是对于某一段路程(或时间间隔)而言的。
(四)活动:我走得有多快
1.活动目的:估算自己行走时的平均速度。
2.活动器材:秒表、皮卷尺。
3.活动场地:
4.数据记录表:
5.应用:
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实际的运动多是变速的,引入平均速度是把变速运动这一比较复杂的问题当作简单的问题——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平均速度只能近似地反映变速运动的情况,是对变速运动快慢的粗略描述,但这在实际中却是很有用的。通过平均速度以及今后许多问题的教学,应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学时间允许,还可以在后面设计一道对应的练习来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对于学生活动“我走得有多快”的教学,要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完成,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有物理兴趣小组的在课前最好画出所要走的50m的起点和终点;②多分几个小组,最好每个同学都能走3趟;③提前画好数据记录表,把活动的数据及时填写到对应的表格内。